□吳進祿,許周淼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 810099)
2022 年1 月1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精神,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傳統發揚好。位于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查汗都斯鄉的紅光村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逆境中不怕犧牲、堅定信仰、不屈不撓的歷史見證。
當前,紅色旅游是一種特殊而重要的旅游形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將推進紅色旅游創新發展作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2019 年在河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
盡管紅光村有著悠久的紅色歷史和豐富的紅色資源,但是在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只有不斷探尋紅色基因傳承的新思路、新方式、新路徑,激發紅色文化新活力,才能探索出一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當地旅游相融合的經濟發展模式,應充分利用當地紅色文化和紅色旅游資源助推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利好不斷,全國紅色旅游投資增速不斷提高,接待人數高速增長,紅色旅游已成為文旅融合的新焦點,文旅產業的重要板塊。據相關數據顯示,2010 年我國紅色旅游人數為4.3 億人,占當年旅游總人數的20.45%;截至2017 年,我國紅色旅游接待游客數達13.24 億人,占全國游客數的26.39%。2010—2017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7.38%。2020 年,我國紅色旅游人數已超過15 億人,接待游客人次整體呈上升態勢。2015—2017 年,我國紅色旅游綜合收入達9 295 億元。
目前,紅色旅游行業正處于高峰期,預測2023 年中國紅色旅游綜合收入將達到9 886 億元,未來萬億市場規模指日可待。據數據統計,截至2020 年,紅光村接待全國各地學習參觀者達60 萬人次,僅2021 年上半年,紅光村接待參觀學習者達24 萬人次,發展態勢良好。
現階段,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迅猛,對社會教育以及經濟增長的助推作用日益顯著,但其在某些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仍不容忽視。就紅光村而言,當地紅色資源單一,未將紅色文化與現代旅游相結合,來往參觀者并未對其經濟發展帶來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在紅色文化宣傳,打造紅色旅游創新性項目及其他方面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共同制約著紅光村的發展。
首先,紅光村紅色資源豐富,但是在網上查找關于紅光村的紅色故事時較為零散,并沒有完整且系統的故事介紹,更缺乏紅色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利于人們全面了解紅光村的紅色歷史,也影響著紅色精神的賡續傳承。紅色故事應代代相傳,其中蘊含的紅色精神值得學習與傳承。當前紅光村紅色資源缺乏系統性整合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紅色故事的推廣、紅色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其次,在網上搜索紅光村紅色故事時,多數文章講解的都是同一個故事,對紅光村所能了解的信息少之又少。有的文章則斷章取義,與實際有一定的出入,誤導大眾。當我們在抖音、快手各大自媒體平臺上搜索青海循化紅光村時,發現極度缺乏相關視頻,即使能找到的視頻也只是講述網上都能找到的故事,并未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導致游客大多時候只能從線下了解紅光村。這些充分說明紅光村需要適應新時代自媒體發展的趨勢,打造紅色文化網上傳播載體,加大線上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知道紅光村,了解紅光村的紅色故事,傳承與發展紅色故事所蘊含的精神。
在紅光村,有全國唯一一座由紅軍修建的清真寺、青海省唯一一所西路紅軍修建的小學、由紅軍修建的村莊18 座60 處莊廓院(60 間民房)、紅色廣場、西路紅軍紀念館等眾多紅色景點,講解內容多,但講解人員過少,甚至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年輕一輩對于當地文化、歷史的了解程度較低,存在文化流失現象。
紅光村有關紅色旅游的服務與設施不健全,仍處于起步階段,未形成完整的旅游服務體系,難以滿足學習參觀者的有效需求。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村內雖有幾家農家樂,但仍無法滿足參觀高峰期的客流量需求,規模仍有待提高,且經營方式單一,沒有展現出紅光村特有的紅色文化;當地無法提供住宿,而循化縣城距離村落較遠,交通不便,因而大部分參觀學習者選擇當日往返,從而無法提高經濟收益;當地的旅游標識較少,不利于散客參觀,且缺乏娛樂設施,電力、飲水、廁所、垃圾處理設施和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均難以支撐當地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停車場場地不足,缺乏管理,難以滿足各類車輛的停放;當地尚未建設僅供游客游覽、休憩的道路,游客與車輛共用一條道路,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以上問題直接制約著紅光村紅色旅游的發展,因此,完善當地紅色旅游的配套基礎設施刻不容緩。
與此同時,紅光村泄洪排污工作有待提升。當公伯峽水電站遇到暴雨天氣,河水水位上漲,積水過多便會從水庫蔓延到村上,地勢稍微較低的好幾戶村民房屋被沖毀。且紅光村許多污水未經處理便隨著地表流入黃河,造成嚴重污染,雖經反映,但仍未及時解決,村民的安全問題得不到根本的保障,嚴重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
紅光村紅色旅游資源的整合挖掘目前處于初步階段,開發利用度整體較低,與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當地仍保留著紅軍當時修建的60 處莊廓,但僅停留在了簡單的標識,沒有還原當時場景,不能為參觀者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紅光村的建筑上雕刻著象征革命精神的鐮刀、斧頭等圖案,保留著紅軍親手種下的紅軍樹,使用過的水磨坊,用身軀搭建的夯土墻等歷史遺跡,且西路紅軍紀念館陳列著許多照片與實物,但所有的內容均以靜態形式呈現,僅供學習者參觀游覽;內容缺乏立體,無法與游客進行互動,參觀學習者無法身臨其境感受艱苦環境下不屈不撓的堅定意志以及軍民魚水情。只有有效利用更多多樣化形式,提高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的參與度,改變傳統參觀模式,提高紅色旅游本身的趣味性,才能有效促進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在實地走訪過程中發現,修建公伯峽水電站占據村內大部分耕地,現人均耕地面積僅0.014 6 hm,大多數年輕人被迫無奈選擇外出打工維持生計。但有關部門未給予村民相關的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加之自身受教育程度較低,外出打工也只能從事一些比較繁重的體力勞動,收入有限。留在紅光村的大多為中老年人,也無法給予村民相關農業技能培訓,村民未接觸到直播帶貨等新型銷售模式,導致農作物產量不高且豐收的農產品大多為自產自銷,難以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
基于“紅色經典、現代表述”理念,為有效促進“紅色”與“旅游”的有機融合,實現紅色旅游教育人民、引導社會的作用,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提出以下對策建議,用創新的內容、形式、手段、方法發展紅色旅游,努力增強吸引力與影響力,更好地實現紅色旅游帶動經濟發展,從而助推鄉村振興。
4.1.1 線上宣傳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為了更好地將紅光村的紅色文化進行推廣與宣傳,讓更多人了解紅光村的紅色故事,可以為其制作專屬的宣傳片、宣傳冊,并建立專屬網頁、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消費者使用平臺。
在自媒體平臺發布紅光清真寺、西路軍紅軍小學、紅色廣場、西路紅軍紀念館、水磨房、莊廓院等紅色景點微視頻,將紅光村的紅色精神、紅色文化、紅色基因通過更現代化的方式宣傳推廣,使其宣傳范圍和宣傳效果得到進一步加深。
4.1.2 線下宣傳
除了利用互聯網以及自媒體平臺進行紅色文化宣傳之外,還可以定期開展線下紅色文化體驗活動。一方面,可以每個季度開展“紅軍故事會”主題系列活動,為參觀學習者介紹青海省紅色歷史遺跡,講述紅軍戰士在青海土地上浴血奮戰的故事,讓更多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被大眾熟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親子合作的方式培養“小紅軍”,由家長帶領孩子們共同制作紅軍帆布袋,紅軍物品系列剪紙等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手工藝品。由于紅軍小學每年會舉辦“唱紅歌,緬先烈”主題活動,撒拉族孩子們會準備紅軍歌曲以及相關舞蹈,可以定期在紅色廣場舉辦歌舞活動,讓能歌善舞的孩子們為來往游客用歌聲與舞蹈講述紅色歷史、重溫紅色經典。
為實現紅色文化的賡續傳承,可以在紅光村與各高校之間搭建橋梁,打造村校聯創項目。
首先,各學校每年會有“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生動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以實際行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可以使紅光村成為一個固定實踐地點,青海省各高校每年派德才兼備、吃苦耐勞的同學們組成志愿者團隊,赴紅光村從事紅色故事講解等志愿服務,這不僅使大學生豐富人生經歷、提升自身素質,也將紅光村的紅色文化得以傳播,將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運用于實踐。
其次,建立對口專業實訓基地,鼓勵學有所長的同學奔赴紅光村提供志愿服務,將自己的專業所學運用于實踐。不僅能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也能促進循化縣紅光村各項工作的提升,以實現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共建雙贏的局面。
相關部門可以結合各紅色景點為紅光村增添各類娛樂設施,并結合當地紅色景點進一步完善旅游標識,增設旅游專線,方便參觀者前往。與此同時,改善各類基礎設施,排查電路,修復老化電路,建設滿足游憩需求的游覽道路;修建步行及游憩專用道,規劃各類車輛的停車用地,增設停車位,實現停車規范化;增設公共廁所,進一步落實“廁所革命”等。力求通過以上措施最大程度滿足參觀者需求,以更好地留住游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4.4.1 做精“特色產品集鎮經濟”
打造“商鋪+地攤”雙運營模式的具有紅光村特色的集鎮,為商鋪冠以紅色名稱,按照撒拉族傳統風俗進行裝飾,并售賣當地特色食品、農產品和手工制品。開設紅色紀念品展銷店,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角色的群體設計文創產品,如紅軍系列冰箱貼、紅色文化陶瓷杯、銅制紅軍系列書簽、紅色文創紙燈等;對于當地特色農產品,如循化線椒、循化紙皮核桃、循化駝泉醋等可更換成與紅色文化相關聯的包裝或禮盒;紅軍生活體驗館可以為消費者提供VR 沉浸式體驗項目,再現西路紅軍戰士在環境艱苦的懸崖峭壁上伐樹、開鑿水渠以及在民窯燒制磚瓦,將紅色符號、革命信念雕刻在上面的情景,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軍民魚水一家親。
4.4.2 做實“紅色民宿農家樂”
在民宿方面,打造多樣化主題,實現一房一主題、一間一特色,以軍旅生活與紅色故事為背景,將紅色文化與民宿產品開發相結合,打造以區域紅色文化為內涵的主題文化民宿,通過民宿的建筑空間、服務過程、伴手禮等內容為消費者提供沉浸式體驗項目。例如,水磨情緣、軍營帳篷等多個主題供游客選擇,游客可以身臨其境體驗紅軍的生活,在濃濃的生活氣息中感受深深的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紅色基因植入心中。在農家樂方面,可以增設互動式體驗項目,游客可以體驗用磨盤磨辣椒面、與撒拉族共同制作柳葉包、到采摘園采摘蔬菜等活動,實現形式的創新,從而帶動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4.4.3 做優“立體農業養殖”
紅光村可憑借優質的林地資源和生產環境,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康養等為主的林下經濟新型產業,既可以提高林地資源的綜合利用,促進農、林、牧各業的協調發展,又能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例如,土雞都在核桃樹下養殖,種植戶在地面上種植苜蓿草給土雞作為食物,土雞還以樹上的蟲子為食,核桃堅硬,核桃樹葉味苦,因此土雞不會啄食核桃樹和樹葉,保障了土雞的食物供應,還確保了核桃樹的健康生長,從而有效實現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使物質與資源得到合理且持久的利用,最終達到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
當地有關部門應定期對當地村民進行網絡技術培訓,使其銷售模式形成“線上+線下”新型模式,以此更好地推廣當地產品,同時居民實現部分收入;為村民進行農業培訓,讓其知曉相關害蟲危害以及防治方法,增加農作物產出;對于農村就業的工作需不斷加大力度,擴大當地人口的就業規模,進行就業的知識培訓、技能培訓、崗前培訓,確保外出打工者能找到一份薪酬較高的工作。通過以上相關技術培訓,最終達到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