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永華
隨著教育受重視程度的普遍提高,對于新生代父母來說,育兒焦慮成了一個普遍問題。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如果家長理解不到位,幼小銜接可能會出現斷層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幼小銜接的三大誤區。
對幼兒來說,幼小銜接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整個幼兒園階段的“學習”不僅是幫助幼兒掌握知識經驗,還包括其智力與能力的發展、學習興趣的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法與策略的掌握等,這是兒童學習能力發展與提高的實質。
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進入大班之后才開始的。因此,無論幼兒處在哪個年齡階段,幼小銜接的內容應滲透在幼兒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
幼小銜接不等于幼小銜接班,很多幼小銜接班在重視幼兒知識的增長時,忽視了兒童學習品質的培養。事實上,學習品質對兒童在學校能否取得成功尤其重要。我國《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學習品質體現在不同的方面,在學習態度方面聚焦于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學習興趣與動力;在學習行為和習慣方面則關注兒童的注意力、專注力、目標性、合作性等;在學習方法層面重視兒童的觀察、探究、分享與展示等。”這些學習品質的養成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或重要領域,直接影響著兒童未來的學習質量與效能。
“零起點”教學強調小學起始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的零起點,以及課程實施的“零”起點這兩方面。但“零起點”并不等于零準備。小學是系統化學校教育的起點,有著與幼兒園教育不同的特點與要求。與幼兒園相比,孩子的角色、學習任務、學習方式以及環境等都有很大的變化。這樣的大變化需要兒童在進入小學前有一個平緩的過渡和充分的入學準備。兒童在幼兒園接受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是為小學階段的學習做準備的。
堅持“零起點”教學,不是讓我們不做任何準備,而是告訴我們如何避免一些幼小銜接的誤區,讓我們明白如何更好地使幼兒園與小學在教育教學上實現雙向銜接,如何正確地做好入學準備。
對于幼小銜接,家長該做什么呢?
情感銜接
孩子在進入小學前,既會對小學生活產生向往,又會產生一定的恐懼。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心靈比較脆弱,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都會產生不適應,因此心理上會抵觸去一個陌生的環境。這個時候就需要緊密觀察孩子內心的情緒和心態,因為家長才是與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一旦有什么異樣的情緒,家長比老師還要更快感知到,由家長來觀察孩子情緒和心態波動是最合適不過的。一旦家長發現了孩子的心理變化,就應該正確改進孩子的心態。
習慣銜接
幼兒園與小學在課程內容、課程數量、生活習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別,孩子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經常會出現不習慣。家長在大班幼小銜接中應逐漸培養孩子的小學學習、生活習慣,應該盡量調整他們的習慣,使他們盡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激發孩子的向往之情
不管家長怎么說,都不如孩子自己想要去上小學最有效果。在孩子的幼兒園大班時期或者是幼兒園畢業的暑假時間,建議家長要多給孩子講一講上小學后的生活。并且可以給孩子讀讀故事,然后告訴他們上了小學,他們自己也能認識那么多字,讀懂很多故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上一些幼小銜接的課,讓他們多與小學生接觸,產生向往之情。
家長朋友們,避免三誤區,做到三銜接,孩子的幼小銜接就不用愁啦。
【知識鏈接】
為什么幼兒園的紀律較為寬松,上了小學之后對于孩子的紀律要求越來越嚴格了呢?
根據教育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孩子對于道德要求(也就是紀律要求)的理解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習俗水平(9 歲以下),服從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沒有真正的道德與紀律概念,紀律規則在他們眼里也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
第二階段:習俗水平(9-16 歲),考慮他人與社會對于“好孩子”的標準,認為好的行為可以得到贊賞,認為社會規則與紀律具有權威性。
第三階段:后習俗水平(16 歲后),明白法律與紀律是大家商定的社會契約,對于道德和紀律有了自己的原則與判斷。
所以,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紀律要求,是根據他們思維發展程度和接受程度來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