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玥 樁子
為搭建校服領域多方溝通、交流、合作平臺,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校服市場環境,推動校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由《中國纖檢》雜志社主辦、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協辦的“2022年全國校服質量提升與監測研討會”于8月3日在江蘇南京召開。本次研討會邀請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產品質量監督司消費品處、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領導以及校服產品監測機構和生產企業的50余名行業專家、學者及代表參會。會議由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方主持。
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監督司相關負責人在致辭中表示,校服作為學生日常穿著的服裝,是一種國家關切、社會關心、人民關注的民生產品。根據教育部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共有中小學生在校生1.97億人,招生人數4961萬人,按照每個學生至少2套4件校服計算,我國的校服需求量至少為4億套,校服行業有巨大的消費潛力與消費市場,因此守護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障校服的質量安全至關重要。推動校服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家長的期盼、學校的需求、社會的關注、政府支持的大事,質量監督司將嚴守安全底線、加強服務引導、加強宣傳教育,強化校服質量管理措施,堅持多部門、多行業協同合作,推進校服質量社會共治,同心協力將推動校服產業高質量發展做成一件有影響力、富有實效的工作,共同為孩子們更加幸福健康成長而努力。
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彭軍表示,學生服質量監測工作是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質量提升和高質量發展系列文件指示精神的具體舉措,是學生服質量監管工作的延伸。在校服行業,90%以上是中小型的企業,行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距離我們規模化、品牌化、多元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社會對學生服的質量要求在提高,只有相關的行業和部門從政策引導標準制定、行業監管、生產管理等各個方面共同發力,才能夠真正推動我們全國校服產業的高質量的發展。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已連續7年開展學生服質量監測工作,以總局質量監督司的管理為把握方向,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總體布局實施,各地纖檢機構組織協調層級管理和各地各級的纖檢機構聯合抽樣公開遴選,檢驗機構進行技術檢驗,向市場監管部門及教育機構反饋監測情況,形成一整套的組織體系監測,確保校服質量安全。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總工程師致歡迎詞。他對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領導及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本次研討會在江蘇南京舉行既為校服產品多方搭建交流溝通的平臺,又為江蘇地區校服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千家萬戶的幸福指數,因此重視和加強校服產品質量提升與監測的研討意義重大。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歷來非常重視校服質量的監管工作,每年都定期開展校服產品的質量監督,并聽取生產企業對校服監管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解答企業標準執行中的問題。長期以來,江蘇校服注重產品質量,立足江蘇,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為各地中小學生提供了安全美觀得體的校服,涌現了一批以蘇美達伊頓紀德等為代表的優質校服企業,得到了學校和家長的廣泛贊助及社會認可。
如何讓“小校服”發揮出大能量,做好校服這篇“文章”值得社會關注。研討會上,多方專家就校服質量、校服產業前景和校服審美作出解讀。

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校服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杜巖冰在以《校服細分領域發展機遇與挑戰》為題的演講中指出,我國服裝行業已進入全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校服產業發展和市場規模受社會各方關注,廣大家長對校服的消費需求已從基礎的質量安全和產品價格向關注美觀與舒適度升級。杜巖冰呼吁將行業從一二十年前的限價文件中松綁,在“統一大市場”文件要求下構建透明公平的市場環境,減輕企業交易成本。杜巖冰指出,校服行業目前面臨地區差異大、產業集中度過低、企業規模小等問題,需要走向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才能更有效保障校服生產上下游質量;應當建立以家長和學生代表為主體的選用組織負責校服采購工作,確保校服采購向開放、透明的方向發展;以審美關照熏陶學生精神氣質,體現校服的育人意義。
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監測四處處長王揚就學生服產品質量作《學生服產品質量監測分析情況介紹》的報告。報告指出,自2016至2021年,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共檢測校服產品7510批次,其內在質量和安全要求符合率,由2016年的74%上升至2021年的93%,校服產品質量整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同時,各地對于GB/T 31888—2015標準的采用率和符合率也都有較為顯著的提升。但是,東西部地區在學生服品牌化和質量達標率等方面仍存在較顯著的差異;在校服產品抽樣中,小微企業占比超過90%,但是其產品符合率低于大中型、品牌化企業。校服產品在市場上需求量巨大,而且由于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其需求也呈現不平衡性和多樣化,校服供給水平參差不齊。針對以上調查發現的問題,王揚認為校服需要從原料、采購、設計、驗收等方面進行因地制宜的制度設計。
四川省纖維檢驗局局長趙斌作《責任共擔,質量共治,不斷提升學生群體的校服質量獲得感》的演講,從四川省校服市場規模大、款式需求多、生產企業多的實際情況出發,分享四川構建校服質量共治體系,強化政策保障、強化監督管理、強化驅動引領、強化優質服務的四項舉措,并詳細介紹了四川省《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的實施意見》的制度創新,對教育、市場監管、學校、行業協會、家長和校服選購組織等部門、行業、組織或相關人員在校服管理工作中的職責、作用進行了梳理細化。建立更民主、更有操作性的校服選用十條采購流程,提高了家長和學生的參與程度,杜絕校服的強制購買。建立健全監督懲處機制,創新提出建立“紅榜”和“黑名單”制度。對誠實守信、質量優良、信譽良好、滿意度高的校服供貨企業納入“紅榜”并公開發布,供學校、學生及家長選購校服時優先選擇;將連續兩年抽檢強制性標準不合格的校服供貨企業列入“黑名單”,三年內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不得向其采購校服。同時,《實施意見》還提出建立留樣封存、“雙送檢”制度等來保證校服的安全與質量。
馬鞍山市纖維檢驗所所長王平聚焦校服質量安全監管如何追溯。他表示,馬鞍山市重視學生服質量管理,從規范采購程序、強化生產監管、建立公證檢驗制度、加強質量監管等多個方面,保證學生服質量安全。質量追溯從供應鏈的下游至上游識別追溯學生用纖維制品原輔材料運行路徑、質量狀況線索及質量證明。目前,馬鞍山依托學生用纖維制品監測信息平臺,創建了學生服的二維碼身份證,使用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讀取電子版的檢測報告,實現了學生服產品的全程可追溯。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華美學學會美育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易曉明在質量質檢專業眼光之外,從美學的角度看待校服。校園服飾不僅關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品質,更關乎他們的氣質、修養、行為舉止的涵育塑造。一件美觀、得體、有質感、有文化內涵的校服不僅能夠給予學生美的體驗,而且能給學生帶來一種身份上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當前國家倡導校園美育教育,易曉明認為,教育說到底就是對人的自我意識、對美的喚醒和對美的追求與達成,教育就是一個由美的內化到美的外化的動態過程,是認知美,追求美、創造美、達到美的過程。校服生產企業應將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校服,彰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將更富有人文情懷的中國色展現在中國校服上,讓每天穿在學生身上的校服真正成為學校美育情境的組成部分。
本次大會還進行了“新形勢下,校服質量提升、監測與檢測”主題研討會,與會嘉賓就《學生服質量監測工作規程》(征求意見稿)作了細致的探討,該《規程》計劃作為完善中小學生校服質量管理監測制度的一部分,于今年9月發布實施。
本次研討會的順利展開,為推動中國校服質量管理水平和監測能力的提升,促進校服產業優質供給,切實保障中小學生校服安全和美育教育等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