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雪
紡織企業成立的標準不高,缺乏行業內監管機制政策,對企業規格大小及服裝生產的質量品質控制都沒有嚴格的把控,在監管機制上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諸多不良企業為壓縮紡織服裝制作成本,不按照規范進行生產,采用劣質原料和不成熟工藝,導致紡織服裝品質問題屢次發生。服裝行業經濟穩定發展與良好的質量監管體系有著密切的聯系,為促進經濟全面發展,服裝行業穩步前進,服裝行業領域不斷拓寬,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紡織服裝在紡織服裝監管上面臨的挑戰不斷提高。為在競爭激烈的服裝行業占得一席之地,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在保質保量的同時壓縮成本,使企業在紡織行業中不斷前進,提高紡織服裝的品質,確保服裝生產供應鏈的質量是重中之重。
如今,紡織服裝的生產銷售方式已經和傳統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生產依然是服裝質量的根源。在新的形勢下,生產企業內部沒有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從管理思想、質量監控手段、內部監督力量安排、信息反饋、改進機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同時,受電商銷售新模式的影響,傳統銷售企業業績受到了很大沖擊,對進貨質量的監管把關也存在漏洞,對產品質量的態度打了折扣。另外,線上銷售日益火爆,由于其環節和流程的特殊性,質量追溯有一定難度,加之電商企業多是低成本經營的小微企業,其自身很難對質量把關。總之,生產銷售企業內部對質量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產品質量容易出現問題。
消費者和生產銷售者對服裝紡織品質量問題的糾紛要想得到根本解決,必須通過有效的產品質量檢測證明。但是,一般消費者去做產品質量檢驗鑒定,存在著時間、路途、流程等種種不便。近年來,隨著銷售渠道的多元化,售后質量問題的處理更加繁瑣,一般消費者對服裝紡織品質量問題的投訴常常得不到生產銷售單位的反饋。紡織服裝產品有其不同于一般產品的特殊性,突出表現在消費者通常以服裝穿著舒適度,服裝穿著后是否出現褪色、起球等情況來判斷紡織服裝的質量。消費者對紡織服裝產品的質量更多集中在色牢度、縮水率、強力、成分含量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元素上面,但對涉及安全性能的諸如重金屬含量超標、可分解芳香胺超標等這些會嚴重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的質量問題,由于不能憑肉眼觀察發現,很難發現產品質量問題。對于其他物理方面存在的質量問題,通常由于商品價格并不高,且反映和處理起來比較麻煩,消費者往往選擇放棄。
紡織服裝銷售消費的特點是品種多、流轉快、季節性強、產品高中低檔價格相差巨大。從監管方式上看,我國對產品質量實施的是以抽查為主的監督方式,往往發現問題后,原來的產品早已大量流向市場或已進入消費階段,所以,通過抽查的方式發現問題的概率比較低。從處罰力度上看,由于相關法律對違法行為的經濟處罰是以違法產品的貨值為計算基準,但是往往能夠查獲的產品數量少,總貨值低,與存在問題的產品貨值相比,處罰絕對額低,懲戒力度不夠,沒有起到警醒的作用,這導致一些不法分子有恃無恐。另外,對服裝紡織品的監管重心和執法單位大多集中在基層,基層單位執法比較容易受到種種干擾,極大影響執法效果和監管效果,這對生產單位提高質量意識加強質量管理也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紡織服裝監管是一項工作量巨大的任務,知名品牌企業擁有完整的紡織服裝生產線及品質監管系統,但服裝品質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小生產成本的服裝企業缺乏服裝品質監管,服裝安全性及品質更無從考量。服裝品質監管成本巨大,當前社會的服裝監管方案通常以抽檢的方式進行,不具備全面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經濟成本的投入下,達到更好的服裝品質監管,需要對紡織服裝品質監管方案進行完善和改進。

隨著檢驗檢測技術的提高,紡織服裝的質量指標和檢測項目越來越細分,也越來越多。受益于國家環保法規的逐步完善,一些來源于染化料中禁用元素所造成的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質量問題并不容易發生。但是,除了過去常見的諸如縮水率、色牢度、尺寸、強力等質量問題,一些涉及人體健康的質量問題必須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紡織服裝品質監管和篩選能夠減少服裝化學藥品及成分對身體的危害,尤其嬰幼兒和尚在妊娠期的女性,對于紡織服裝的品質要求更高。甲醛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有機化合物,無色但有刺激性氣味,如果人體吸入過量的甲醛將會出現例如呼吸急促、燒灼感等情況。同樣甲醛也是塑料、人造纖維等紡織產品制造的原材料,甲醛超標是紡織服裝安全性隱患之一,同時也是紡織服裝品質監管的內容之一,國家、行業標準需要對甲醛含量設置嚴格把控,排除甲醛超標對人體帶來的安全隱患。
對紡織服裝進行染色的通常是一些化學制劑。小成本面料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在染化料的選擇上和面料后整理時選用不適合的助劑,增加衣服鮮艷度和手感,導致衣物會出現的酸堿性問題。由于部分衣物直接與身體接觸,出汗或者傷口被酸性過大或堿性過大的衣物直接接觸會造成皮膚損害,影響身體健康。
當前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要求和意識要遠大于服裝。雖說服裝是人體接觸而非食用,但紡織服裝的安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體的健康。消費者對于服裝品質認識不高,服裝安全性意識薄弱,是質量提升的障礙,也是監管水平的隱形障礙。為完善紡織服裝品質監管機制,需要以消費者作為服裝品質改善的動力。服裝品質安全問題和安全隱患需要對消費者和公眾進行普及,通過曝光不良企業,從社會、企業和學校等多方面進行,服裝售賣區也可增加對紡織面料及一定行業標準的普及,提高服裝品質安全意識,營造高品質、高標準、高要求的服裝市場氛圍。
統一合規的國家、行業標準是徹底進行服裝企業改革的導向標,為完善紡織服裝品質監管機制,適應更新速度極快的服裝行業,滿足監管所需標準和規范要求,國家和行業標準要及時更新不斷完善。國家和行業標準不同步和滯后性是紡織服裝品質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沒有統一的規范標準,紡織服裝就難以進行監管。及時更新、系統優化服裝品質監管策略,能夠使國家和行業標準順利適應服裝市場,篩選分離出不符合規范和安全性要求的服裝產品,加快中國服裝業的發展,加速與國際服裝行業接軌,形成完整的服裝品質監管體系,打通國外市場,做到良好的售前、售后和產前、產后,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減少不合規紡織服裝對人體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
紡織服裝安全性和品質問題屢有發生,但國家對于做工減料、工藝不成熟的服裝企業并未采取嚴格的處罰力度。很多企業抱著僥幸的心理,為賺取更多利益,在國家法律和國家行業標準規范要求下徘徊,“快”時尚品牌以價格取勝,以當前消費主流占得優勢,但嚴重忽略了服裝品質。在每年的服裝產品質量抽檢中出現問題的服裝產品也僅僅以銷毀退運等措施進行處理,這樣的處罰力度并未起到警醒作用,現行的產品質量法中規定,對違規違法企業處以貨值三倍以下罰款,這樣的罰金和處罰力度才使得諸多企業走在法律的邊緣,無視法律,導致服裝安全品質問題屢次發生。應當加大對生產企業和流通環節中紡織服裝的抽查頻次和檢查力度;對消費者投訴后確定為有質量問題的產品,應以質量檢查案件處理;對涉及安全性能的質量問題應加大處罰力度。
加強企業內部產品質量監管。企業內部增加服裝品質監管和檢測,在生產線對服裝樣品、生產原料進行檢測,完善服裝生產鏈,在層層監測中進一步減少服裝安全性問題。督促企業進行質量整改,對服裝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監察和檢測,設置單獨的監管體系,使整個生產鏈擁有高水準和成熟的生產工藝。國家對服裝品質的監管要進行創新和改造,降低風險,對影響身體健康的紡織服裝進行第三方的監測和認證,使安全質量控制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當前網絡和數字化發展十分迅速,將互聯網等信息數字化技術應用到紡織服裝的安全監測中去,能夠很好地減少服裝品質問題。為生產線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數字化監測,使消費者能夠進一步追溯到產品的生產過程及生產原料的使用,推動數字化服裝行業的發展,融入新鮮元素,增加監測方式,同時也能夠給予服裝生產企業整改和創新創造的動力,促使服裝行業進一步整改和完善。
社會和輿論需要不斷提高消費者對于服裝品質的意識和要求,使消費者認識到服裝品質問題對人身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使消費者成為企業品質整改的驅動力。國家和企業制定相應的服裝監測標準,嚴格保證服裝產品的質量和品控,同時增加服裝行業處罰力度,使企業深刻認識到服裝品質的重要性,不斷改善和解決當下服裝品質出現的問題,徹底實現服裝行業的改良,通過一系列有效策略的應用和創新,解決當下服裝行業存在的一些弊端,使服裝企業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下取得優勢,加速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