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神木中學 胥警衛
轉眼間,我走上高中地理教學崗位已經有18年,從剛剛教學時提倡學習教學大綱到現在學習地理課程標準,解讀地理課程標準。細細想來,這些變化都承載著我國教育時代的變遷和國家整體育人方針的要求。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近幾年,新高考在全國各省區陸續展開。縱觀連續幾年的高考試題,我們很容易發現這么一個現象:高考試題的創設背景中大多都有展現我國近幾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事件,或者有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影子。在高考評價體系框架內,地理學科考試內容要以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四個不同層面進行創新。這一點不僅是以往高考試題命制的重要經驗總結,也必將在未來的地理學科命題中得到更明確的體現。
立德樹人和核心價值是一條“金線”,是命題和教學的引領。2021年高考地理試題從多角度呈現我國建設的輝煌成就,強化了對考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等方面的引導。高考地理試題緊密結合高中地理學科內容,精心挑選出能反映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精準扶貧、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等大量素材,非常有針對性地強化了對學生理想信念、品德修養、愛國主義等方面的引導。
核心價值的各項指標都可以在地理學科命題中得到具體體現。具體表現有: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法制意識,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品德修養、奮斗精神、社會責任擔當、健康情懷、大美勞動精神。
第一,講好建黨百年的偉大成就,厚植家國情懷。我國發展歷史悠久,從古至今涌現出許許多多為國家發展的感人事跡,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及新中國建立以來。教師要帶領學生要充分挖掘這些素材里面的家國情愫,在培養學生熱愛國家的環境下,考查學生的地理專業知識。要解答高考地理試題,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必須能夠在正確的價值觀念的指導下,有效整合地理學科知識,合理運用地理學科能力,認識、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各種環境問題;用事實說話,展示地理學科的價值、核心思想和獨特的視角,引導學生持續關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高考試題精選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作為試題創設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
在2021年全國高考甲卷1~3題中,以這幾年新型冠狀疫情熱點作為背景,以新冠疫苗的包裝為材料,挑選了我國某醫藥品生產企業研制高端藥用玻璃為案例,說明了黨中央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堅決的處置能力,同時強調了黨中央時時刻刻以人民的福祉為中心,以切實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為己任。
在2021年全國高考乙卷1~3題中,以新疆棉花生產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引入新技術,逐步走上機械化、規模化、專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道路為背景,精心挑選了以高端無人機進行新疆地區棉花生產的科技興農為實例,集中展現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輝煌歷程,反映了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科技的巨大推動作用,切切實實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裝滿了農民的“錢袋子”;同時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第二,堅持新發展觀,經濟、社會和生態協同發展。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創造性地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這句深富內涵、極具韻味的經典論述早已成為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金句”,潤物無聲地融入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將繼續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只有讓全人類保持自己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平衡與協調,人類社會才能健康地生存和發展。高考地理試題就抓住關注人類社會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從正面角度引導學生理性地對人類社會當前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重大問題。2021年高考地理試題從多角度呈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諸多成果,引導學生自發形成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自己一份努力”的思想觀念。
2021年全國乙卷第9題,以苔原帶植被分布概況為載體,考查全球氣候變暖對亞歐大陸苔原帶的影響,全面理解生態系統組成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進而引導學生深刻反思如何正確認識和解決環境問題,向全社會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態文明觀。
2021年廣東新高考地理卷第20題,結合青藏高原熱融湖發展的實例考查生態環境的變化及其影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價值觀,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全球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影響,督促學生一定要從自身做起,遏制全球氣候變暖。
在2020年全國Ⅰ卷第44題中,高考試題的設置緊緊圍繞高原鼠兔對高山草甸的生態影響(有利和不利)這個問題展開,要求學生在全面理解生態系統局部和整體的關系的同時,整理歸納出對高原鼠兔最合理的防控措施,更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刻反省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環境問題,樹立人地協調統一的發展觀。
第三,展現脫貧致富的成功經驗,堅定拒絕返貧的理想信念。廣大勞動人民在勞動生產實踐中總結出勞動智慧,這些智慧的結晶是學生人格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輸出。將地理學科知識和勞動相關知識、能力、思想等結合在一起,要求學生必須要積極而主動地去發現現實勞動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并且還能夠準確而快速地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和積極的勞動觀念,堅定地培養學生善于運用科學原理來改進勞動方法的能力。試題依托脫貧攻堅偉大工程中的典型實例,展現出許多扶貧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我國消除貧困、拒絕返貧的重大社會意義。
在2021年全國文科綜合全國甲卷第43題中,以兩條鐵路建設中兩次“繞彎”江西興國為背景材料,體現在黨中央關懷下,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把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優勢,實現了脫貧攻堅,而且還大力弘揚了革命傳統文化,賡續了紅色基因,增強了民族精神。
在2021年全國乙卷第43題考查中,以某一科研團隊為云南元陽阿者科村探索內源式旅游開發模式為案例,體現了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指引下,當地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引導學生立志要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
在2021年浙江卷地理第12~13題中,以寧夏、貴州、云南等省區成功實施的生態移民工程為背景,考查生態環境治理、脫貧致富、居住環境改善以及農業發展等方面的內容。這道題不僅對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具有非常好的導向作用,而且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這道題也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精準扶貧戰略實施后,脫貧攻堅取得的顯著成績。
第四,挖掘不同地域特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國地大物博,地域遼闊,區域發展過程不同,內部發展結構有差異,區域整體發展的方向更是有明顯的不同定位,這種區際之間的差異形成了不同區域的地域文化。在最近幾年的高考地理試題中,就以此為背景材料考查了地理環境的原理,倡導學生不但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大力繼承,從而加強對學生優秀品質的培養。在試題的選擇上能極大程度地體現時代精神、我國不同地域的特色素材,將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中優秀傳統文化緊緊地滲透在高考試題之中。
在2020年全國Ⅲ卷第43題中,選取了以徽杭古道安徽某段逐漸發展成為徒步旅游線路為背景,聯系所學知識要求學生評價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徽杭古道曾經的主要功能是貨物運輸,同樣的一條古道到現在主要功能變成旅游,基于我國現在對歷史文化遺跡保護和開發的重視,能在心理上對學生引起共鳴,進而激發學生在真正走入社會后能繼續積極研究地域特色,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在2020年全國Ⅰ卷第1~3題中,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可持續發展為背景材料,考查了我國在生態環境治理、人口居住環境改善以及農業發展等方面的內容,對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具有非常好的導向作用。
同樣,高考地理真題中也經常出現把個人的審美態度與旅游地理結合在一起,這也是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種考查方式,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也頻頻出現。在2021年全國乙卷43題中,就以云南元陽積極探索內源式旅游開發為背景,將世界級的傳統文化和民居、完整的梯田農業生態系統展現給學生,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審美情趣用發展的眼光理解美,進而快速準確地解答試題。
第五,展現科技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帶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原生動力。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從農業社會到工業時代,再到現代后工業化社會,人類社會的進步,無一例外地都受到科技的極大推動作用。在實踐中受到啟發,從而萌發新技術的創造,進而改進生產工藝,發明新的生產工具,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推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加強產品質量的提升。高考試題的命制會以我國近些年來在某些領域實現的科技騰飛為背景,緊密聯系地理學科內容,對學生進行成長自我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下面就以2019年高考全國卷Ⅱ中第37題為例(省去原題中的文字等信息,只摘取第三小問)來解讀地理核心價值(奮斗精神、大國科技)在此題中的具體體現。
解釋浙江省室外滑雪場雪道建設和維護成本較高的原因。(6分)
這道高考試題的命制就是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能力;同時聯系我國大國崛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考查學生的大國情懷,提前預示性地展現我國在冰雪研發方面的科技創新能力。運用到的地理思維方式有自然原因的氣溫和地形、人為原因的運輸物資等。同時聯系到今年“2022北京冬奧會”中眾多黑科技的亮相,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在冰雪體育運動中即將取得科技創新的巨大實力。同時也告訴世界中華體育健兒頑強的拼搏精神。
奧運會,既是體育盛宴,也是科技與人文的“融合秀”。我們來回憶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上冰雪項目的高科技。
我國雪務相關研究工作的起步比較晚,再加上相關基礎產業力量薄弱,為了在高質量“冰狀雪”的生產上有所突破,由中國科學院冰雪相關實驗室發起,積極聯系國內冰雪技術研究等領域的企業和單位組成科研團隊,經過大量的觀測和試驗,團隊建立了北京延慶、張家口賽區制造“冰狀雪”的屬地參數,從機理上搞清楚優質雪道的雪質要求,成功制造出適應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的合格“冰狀雪”,使所有滑冰場的質量都按比賽標準的冰溫,實現全場冰溫均勻一致、快速凍冰和短時調整冰溫,而直接蒸發式制冷技術的突破,將給冬奧會舉辦比賽和訓練的滑冰場創造出無溫差的好冰場,助力運動員取得好成績。在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北京賽區,眾多冰雪運動員有13次超越歷屆奧運會紀錄,在這些傲人的成績中包含了我國大量的科技工作人員的辛勤而富有創新的努力。他們經過成百上千次試驗,成功創造出了溫度均勻、硬度一致的冰面,攻克了噴射混凝土配比難的硬骨頭。
高考延續至今,已經是廣大學生接受更深教育、實現自己理想的重要途徑。就目前來看,高考也是積極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橋梁,聯系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關鍵紐帶。思政思想在地理學科命題中的大力滲透,肯定會對高考命題的主導方向和主題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因此,首先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自己進行思政信息的獲取,在選題和命制試題時要多加注意,精選、精心制作試題。其次,需要更多注意思政信息的體現一定要與地理學科的主干知識和地理原理密切結合,萬萬不能脫離地理學科主體思想。最后,教師還要借助教學準備工作來給學生滲透家國情感,借助愛國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完善教學方式,注重家鄉情感的實踐性,積極轉變學習方式,努力實現情感的多元化課堂。思政信息的滲透和考查難度不大,最大的難度是要把圖文資料反映出來的思政信息穩穩地落腳在地理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地理學科的必備知識上。這也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及要落實“一核”“四層”“四翼”,同時還要不斷在教學和試題的選取和命制上滲透思政思想,做到兩者的極大統一,使地理中的思政思想最終融入學生的生活實踐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