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金昌
(山西力通路橋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呂梁 033000)
公路路基路面壓實度未達標時,路面的穩定性不足,伴隨下沉現象,不利于車輛的平穩通行和公路的耐久性。因此,需深入探討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工藝,確定具體思路與方法,依據規范科學施工,保證路基路面的壓實效果。
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公路路基路面的受損程度加重,出現破損、坑槽等病害,車輛行駛時的平穩性下降,安全隱患劇增。縱觀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全流程,壓實是重要的作業內容,科學施工尤為關鍵。依托有效的壓實工藝,保證路基路面的施工質量。
在應用科學的壓實施工工藝后,改善路面壓實度偏低、平整性不足的問題。從施工企業的角度來看,為了控制成本,在路面結構厚度設計中通常采用取值區間的下限值,易影響路面的強度,此時尤其需要做好路面壓實作業,確保較薄路面經過壓實后強度達到要求。
壓實度偏低,路面材料的分布呈松散狀,降雨天氣雨水經由路面滲入,引起雨水聚集,水對路面結構的侵蝕作用增強,路面逐步轉變為松散狀。車輛通行時,在外力作用下導致路面產生車轍,不利于路面乃至公路整體的正常使用。為規避前述提及的各類問題,需加強對路基路面的壓實處理,使材料緊密分布,提高路面的穩定性。
路面保持平整有助于車輛的平穩通行,使車內人員獲得良好的乘車體驗,并減輕由于車輛顛簸而對路面的沖擊。壓實則是提高路面平整性的重要方式,若壓實方法不科學,路面的強度偏低,在行車荷載及其他外部因素的作用下,路面易產生坑槽,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坑槽影響范圍逐步擴大,公路的平整性每況愈下。若以科學的施工工藝妥善壓實,路面強度得到保證,路面對外部荷載作用的抵御能力較強,路面自然能夠維持平整的狀態。
耐久性也是公路路基路面建設中的重要追求目標。在提高耐久性的方式中,壓實屬于關鍵的方法,經過充分的壓實使路面的強度、平整性達標,路面的整體質量較好,能夠滿足長久使用的要求。即便路面發生病害,其程度也相對輕微,便于維修。
填土壓實效果用壓實度評估,此項指標指的是干密度與土體標準最大干密度的比值。以標準擊實試驗的方法確定標準最大干密度,即土體在最佳含水量時確定相應的干密度。取壓實后的土樣進行試驗,將測定結果作為土被壓實后的干密度。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Dc——壓實度(%);ρd——壓實后的干密度(kg/m3);ρdmax——壓實土的標準最大干密度(kg/m3)。
于現場組織密度試驗,目的在于測定土的濕密度及含水量,進而按照如下公式計算,確定壓實后的干密度:

式中,ρd——壓實后干密度(kg/m3);ρ——壓實后土的天然密度(kg/m3);ω——壓實后土的含水量(%)。
在試驗室安排標準擊實試驗,以此來確定標準干密度。試驗方式包含輕型和重型兩種。若路基土由細粒土組成,標準干密度及最佳含水量根據擊實曲線予以確定;若用粗粒土填筑路基,測定含水率,將實測結果代入由回歸曲線確定的回歸方程中,求取標準干密度。按照此思路確定后,可避免由于含水率不均導致的現場測點壓實度測定不到位的問題。
某公路工程項目,受限段設計速度為60 km/h,一般段落為80 km/h。道路路基用灰土填筑,快速路主線橋梁中面層、路面瀝青混凝土分別采用SUP-20、SMA-13(均為SBS改性瀝青)。路基路面壓實度屬于該工程的重點控制指標,根據各段施工條件及工程要求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檢測方法,以測定數據為依據,評價路基路面壓實度是否達標,必要時加強壓實。
(1)常見的壓實設備類型。①輪胎式壓路機:在路基、瀝青穩定土基層、碎石基層、瀝青路面的復壓中取得廣泛的應用[1]。②靜壓式光輪壓路機:壓實作業依靠設備提供的靜壓力而實現,在路基、路面壓實中均具有可行性。③振動壓路機:應用場景以底基層和面層的壓實居多。壓實設備的振動機構提供激振力,在外力的作用下,進一步促進材料密實度的提高,以相對較少的碾壓遍數取得良好的壓實效果。
(2)碾壓速度。在相同壓實條件下,不同碾壓速度帶來的碾壓效果存在差異。壓路機的運行遵循勻速原則,否則將由于突然變速而導致局部的壓實度異常波動。碾壓速度與壓實機械設備的類型和道路材料有關。以振動壓路機在瀝青道路的壓實為例,宜按照3~5 km/h的速度碾壓,具體根據攤鋪機的運行速度及時調控,保證攤鋪后能夠盡快跟進碾壓作業,具體碾壓流程見圖1。

圖1 碾壓流程
(3)碾壓溫度。混合料溫度較高時,以相對較少的碾壓次數即可取得良好的碾壓效果,混合料溫度偏低時,碾壓的難度增加,且設備運行過程中殘留的輪跡難以被消除,易影響路面的平整性。為盡可能在混合料高溫環境中碾壓,需根據攤鋪進度及時安排碾壓。以瀝青混合料為例,在110~120 ℃時可取得較好的碾壓效果,但不宜超過150 ℃,否則混合料易黏附在滾筒上,邊緣部位的混合料堆積,有明顯的橫向裂紋。溫度過低時也不宜碾壓,例如在50~70 ℃的溫度條件下碾壓時,碾壓彈性阻力偏高,壓實作業的效果有限。因此,根據適中的原則進行碾壓溫度的控制。
(4)碾壓時間。綜合考慮壓實層的厚度、混合料的溫度等因素,合理控制碾壓時間。從溫度的角度來看,最低碾壓溫度每降低10 ℃,碾壓耗時延長約30%;攤鋪初始溫度每升高10%,碾壓耗費的時間將縮短15%,能夠以較快的速度完成碾壓作業。可見,在瀝青混合料溫度較高時碾壓更具可行性,可滿足高效施工的要求。
(5)振幅和振動頻率。振幅對瀝青路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壓實深度的層面,以0.4~0.8 mm較為合適;振頻對表面壓實質量有明顯的影響,對瀝青路面做碾壓處理時,可按照45~50 Hz的振頻進行施工。
(6)含水量。路基路面混合料的含水量偏低,填土的均勻性不足;含水量偏高,路基路面有較強的形變能力,在相同碾壓遍數下,相較于最佳含水量而言碾壓效果變差。針對路基的含水量控制,可考慮換填砂礫或其他優質材料的方法。在瀝青的含水量控制中,需提升拌料的規范性,禁止過量摻入水分。
(7)均勻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具有系統性,某項指標或多項指標出現異常時均會影響工程質量[2]。在各項影響因素中,路基路面壓縮程度尤為關鍵,具體需考慮到結構層中內板與路面層的穩定狀態,保證壓縮程度的合理性。若遇到路基路面異常壓縮的情況,需采取處理異常土質、調整路面寬度等方法,加強對道路施工質量的有效控制。
(8)集料級配。集料級配是路基路面施工中的重要材料,不同級配的集料所產生的應用效果不盡相同。例如,若采用單一尺寸的砂礫或均勻顆粒的砂,均面臨著壓實難度大、密實度低的問題。集料應用于路面結構層時,為減小孔隙率、提高強度,需精心挑選級配良好的集料。現場施工條件錯綜復雜,施工過程中加強檢測與控制,盡可能減小集料實際級配與設計值的偏差,否則將由于集料級配異常變化而導致集料的孔隙率不達標,進而影響施工效果。針對施工現場集料離析的問題,首先檢查以便確定所缺的粒料,再安排拌和,直至得到級配合理的粒料為止。
回歸曲線法是確定標準干密度的重要方法,此處圍繞該方法的應用進行分析。填筑采用到天然砂礫,將含石率作為橫坐標,最大干密度作為縱坐標,含石率的取值為20%、30%、40%、50%、60%。經過測定后,確定不同含石率對應的干密度,分別為2.02 g/cm3、2.06 g/cm3、2.10 g/cm3、2.12 g/cm3、2.14 g/cm3,具體見圖2。

圖2 含石率與干密度對比圖
選取A、B、C、D、E五點,生成一條直線,用y=a+bx表示。在此基礎上,引入最小二乘法,得到如下結果:

計算后,則有:

對于含石率不均的砂礫,在測定其最大干密度時可采用前述提及的方法。同時,用灌砂法在現場測定壓實度,用4.75 mm篩對土樣做過篩處理,根據過篩后的結果計算含石率,再代入方程以便求取對應的標準干密度。按照該思路進行計算與分析后,各測點分別對應一個標準干密度,數據的全面性、清晰度均得到保證,可消除由于含石率不均而導致壓實度無法達到要求的異常狀況。
壓實施工遵循動態化的原則,根據現場施工條件動態調整作業段的長度、壓實速度等參數,有條不紊地推進壓實作業進程。壓實施工的復雜度較高,質量控制需全面進行,例如:
(1)壓實過程中及時測定氣溫和風速,根據實測結果調整碾壓長度,以便在混合料溫度較高時盡快完成碾壓。不同溫度下的碾壓段長度存在差異。例如溫度逐步升高時,對應長度也需隨之延長。在較高風力等級的環境中進行壓實時,風的吹動將帶來混合料溫度的降低,此時宜縮短各段的長度。
(2)向碾壓輪適量灑水,以免出現混合料黏輪的現象。加大對碾壓路面的防護力度,根據路面強度測定結果判斷是否具備開放交通的條件,在強度尚未達到設計要求時不允許車輛通行。
(3)環境因素對路基路面壓實有明顯的影響,具體體現在氣溫、風速等方面,施工人員需統籌兼顧,加強對各項環境因素的控制。若局部無法用壓路機順利壓實,可調整為人工用振動夯板處理的方法,同時控制好各碾壓段的長度,主動減小外界環境因素對壓實造成的不良影響。
混合料溫度的高低所產生的壓實效果存在差異,若溫度較低,路面碾壓后產生的痕跡難以被有效清理干凈,影響路面的平整性。若溫度較高,經過較少次數的碾壓后即可提高混合料的密實度,但禁止出現溫度異常偏高的狀況。因此,在混合料攤鋪結束后隨即安排碾壓,最為合適的是在115 ℃的溫度環境中碾壓,此溫度條件下的碾壓阻力相對較小,可較為輕松地將碾壓工作落實到位,在保證碾壓有效性的同時縮短碾壓時間。針對混合料的溫度及時安排施工作業,施工期間加強對混合料的溫度檢測,根據實測結果采取最具可行性的壓實方法。
隨著厚度的增加,壓實難度提高,經過壓實后路基路面的壓實度相對較低。若填土厚度過大,則不利于壓實,即便經過充分的壓實,實測壓實度仍有可能低于設計值。因此,壓實前需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路段組織試驗,確定合適的填土厚度,再根據填土施工參數控制松鋪系數和碾壓遍數,確保經過特定遍數的碾壓后實測壓實度能夠達到要求。正式碾壓前需檢測松鋪厚度,若無誤方可安排壓實。
地基的強度對路基路面施工質量有明顯的影響,不同地基強度下建設成型的路基路面存在質量差異。以濕軟特性的地基為例,地基的強度偏低,穩定性不足,為保證路基路面的建設效果,需從地基的實際特性出發,提前采取加固措施,為后續施工打下堅實的基礎[3]。地基加固可選擇的方法豐富,包含人工強夯法、換填土層法等,不同方法的適用性存在差異,需結合現場施工條件、工程質量要求等做合理的選擇,并對施工工藝進行優化,準備滿足質量所需的材料和機械設備,妥善處理強度不足的地基。除此之外,下基層的施工質量對路面也有明顯的影響,也需成為路基路面壓實施工質量控制中的重點考慮對象。
綜上所述,壓實屬于公路路基路面施工的重要環節,以科學的施工工藝做好壓實作業后,路基路面的強度、平整性、耐久性等方面均得到保證,有利于車輛的平穩通行和道路的長久使用。作為施工單位,需識別對公路路基路面壓實效果造成影響的因素,采取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并根據現場作業條件優化路基路面壓實施工工藝。施工過程中注重質量檢驗與控制。在多項措施并行之下,切實保證路基路面的壓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