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敏
(淮南礦業集團售電有限責任公司,安徽 淮南 232000)
隨著世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業、農業等產生的溫室氣體加劇了地球的溫室效應,造成各種極端環境的出現,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與生活。在地球環境被破壞、世界海平面不斷上升、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背景下,我國在2020年提出“雙碳”目標——即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國家層面也重點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可見,碳達峰、碳中和影響著各行各業的神經。我國碳排放主要來源于電力、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筑、農業等領域,其中:能源電力占比最大,為40%左右;其次是建筑領域,占比超20%;工業生產、交通運輸、農業領域占比為5%~10%。我國作為世界上目前最大的能源消耗國和最大的碳排放國,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正在快速增加。在過去的30年里我國的GDP年均增長率為10%左右。我國正面臨著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的雙重壓力,我國政府也充分認識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刻不容緩[1]。同時我國政府也根據國家碳排放情況向全國各省下達了碳減排指標,各省也積極根據減排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減排措施。然而,各省也限制于自身經濟發展與碳減排等措施的需求,在技術革新、綠色發展、技術進步等方面積極作為,但這一目標能否實現仍然是一個問題。
目前我國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已包含社會經濟影響因素研究,經濟規模、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人口等因素研究,基于脫鉤模型探究經濟增長等影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因素變化與碳排放研究,同時還包括各個行業對于國家整體達到碳達峰的影響,包括交通運輸業、工業、建筑業、林業、輕工業等。
Su等[2]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了我國能否實現碳達峰,在我國最優碳排放情景下,STIRPAT模型預測我國將在2028年出現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王凱等借助EKC曲線和IPAT模型研究了我國服務業碳排放強度時空格局,發現碳排放影響程度依次為:行業技術水平>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密度[3]。王靖添等利用 Johansen協整分析和誤差修正模型,研究了我國交通運輸碳排放總量層次和強度影響因素,發現在正常經濟條件下,推動純電動新能源汽車發展,加快智慧化交通發展,有利于控制交通整體碳排放強度[4]。程葉青等利用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和空間面板計量模型,分析了全國30個省市碳排放強度,發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走低碳城市化道路是推動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途徑[5]。吳樂英等利用結構分解模型分析了河南省碳排放影響因素,發現高能耗產業依然是河南省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調整產業鏈、優化產業結構是以后河南省碳減排的有效措施[6]。吳昊玥等利用GB-US-SBM模型,測算了2000—2019年間我國30省的農業碳排放松弛量,根據測算碳排放強度研究發現,農業產業結構、農業投資強度、財政支農力度和受災程度等有利于碳減排,而城鎮化率則影響農業碳排放量[7]。馮國會等建立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計算模型,發現建筑材料生產、建筑施工、建筑運行和建筑拆卸階段碳排放強度不同,可針對性從保溫材料強度、厚度、類型等方面入手,減少建筑碳排放量[8]。彭璐璐等研究了我國居民消費碳排放影響因素,發現直接碳排放強度、生產技術和消費傾向因素對碳排放量具有抑制作用,收入規模、人口和消費結構具有驅動作用[9]。
從圖1中可以看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現線性增長趨勢,碳排放量僅在2014年至2015年有所降低,其余均呈現增長趨勢,且2019年碳排放量較2010年增加26.3%,較2001年增加203%。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大部分屬于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耗費了大量能源。同時重工業增幅過快,但近幾年增加趨勢較緩,說明國家近幾年也在積極轉型經濟發展方式,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所做的貢獻產生一定效果。

圖1 中國2001年至2019年碳排放量趨勢變化圖
由圖2可知,我國2017年各省碳排放量山東最高,江蘇其次,廣東第三,遼寧第四,青海、海南等地排名較低,主要由于我國能源產業、工業產業分布影響,各個省份呈現分布不均現象。

圖2 2017年中國各省份碳排放量趨勢圖
從圖3可以看出,2019年我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7.61 t,而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4.09 t,我國是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6倍。自2005年起我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說明我國在此階段的高速粗放型發展,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碳排放量也大幅增長。

圖3 中國2001年至2019年人均碳排放量趨勢變化圖
圖4為世界前八大世界經濟體二氧化碳排放量情況。自2004年之后,我國進入高速發展期,我國碳排放量也自2005年正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且2019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世界總量的30.29%,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美國碳排放量則出現逐年遞減趨勢,印度碳排放量也呈現逐年遞增趨勢。

圖4 各國2001年至2019年碳排放量趨勢變化圖
由圖5可以看出,世界八大經濟體中,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占比最高,且呈現逐漸降低趨勢。日本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第二,我國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目前人均碳排放量位居第三。

圖5 各國2001年至2019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趨勢變化圖
為促進我國發展低碳經濟,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力爭實現碳達峰,早日實現碳中和。但實現碳達峰需要把握好發展與減排、整體和局部、長期和短期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不能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換取峰值的實現[9],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我國的能源結構主要是以煤炭為主。國家要重點加大對煤炭消耗行業如發電廠等的技術引領指導,通過技術攻關和相關設備技術改造,大力開發清潔能源,代替現有高能耗能源。例如現有清潔能源的風能發電、利用大面積土地進行太陽能光伏發電,利用水中的余熱進行供暖等方法。積極推廣水能、風能、太陽能和核能,同時還需提高清潔能源的轉換效率,將能源結構進行慢慢調整,大力發展綠色環保清潔能源[10]。
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交易主體,并確保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力圖通過市場倒逼機制,鼓勵增加碳減排的投資,促進低碳技術的創新,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加強政府引領作用,加大資金投入和對第三產業的扶持力度。做好第三產業的轉型升級工作,繼續發展能耗低,節能環保的服務產業。企業應轉變觀念、開拓創新,大力發展高端第三產業,并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慢慢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產能,實現低碳綠色發展。同時需要政府通過多種方式的政策引領,提高市民節能減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積極提供激勵政策服務,秉承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理念,走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11]。
國家應積極探索借鑒有成功案例國家進行相關節能減排法律頒布,把與能源、環保等相關的法律進行細化[12],并且重視法律的監督和實施,能確保法律的有效落實,讓法律深入人心。
該文分析了我國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現狀、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分析了2001年至2019年間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趨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趨勢,全省二氧化碳排放量趨勢以及世界前八大經濟體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趨勢,分析了我國碳排放量較高的原因以及目前我國碳達峰的途徑、解決措施和部分建議。提高技術水平、調整能源結構、積極優化碳排放交易市場、優化產業結構和細化低碳方面相關法律等方法可為實現碳達峰和碳減排提供部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