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寶
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師范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8
高校教師是指在高等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內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包括全日制普通高校、高等職業學校、高等成人學校教師等。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鼓勵科技人員創業,完善相關激勵機制,將高校教師創業作為重要一部分”。2019年9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指出,“高校教師可以開展多點教學,并獲得報酬”。2020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高校教師在履行校內崗位職責、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可在校外兼職從事與本人學科密切相關、并能發揮其專業能力的工作”。由此可見,高校或社會機構可以聘用高校教師從事兼職,這一系列政策激發了教師創新活力和兼職創業的熱情,對發展高校教師創新創業體系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創新能力決定國家未來發展的當代,高校教師作為高層次高領域的學術研究者,應承擔起科研創新的重任。教師應在兼職和創業中發揮相應作用,促進學術成果的經濟轉化,為21世紀國家的發展和創新做出貢獻。
2015年以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支持“雙創”工作,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要求加強創業教育的教師要求,要密切關注教師的創業教育能力。2016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加強科技成果產權對科研人員的長期激勵等。”教師兼職與創業行為對我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促進經濟發展,為實現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教師進行兼職創業也能提升自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只有教師具備了創新創業素養,才能利用自己的實踐經驗,提高教師的創業教育水平,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素養的人才,也是對國家“雙創”工作的有力支持。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除了有生理、安全、社交等需要外,還有受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當教師現有的工作狀態不能充分發揮其才能,不能實現自我價值時,便開始了創業之路。自我實現是馬斯洛提出的人類最高品質的需要,在當代,人們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便逐漸轉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而高校教師作為學術研究者,尤其注重自我實現的需要。若教師在學校教學中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便會覺得大材小用,進而走出校門進行創業,以滿足他們更高的人生目標。高校教師進行兼職與創業,提升了自身的實踐能力、教育素養、研究素養和創新創業素養。只有教師充分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才能使個人的職業發展和學術發展更進一步。同時,高校教師進行兼職,可以使教師隊伍更好融入現實產業領域,對接社會生產生活,促進了高校教師隊伍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發展。
我國目前仍處在教育欠發達國家行列,全國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師資缺口達120多萬人。而且城鄉教育存在較大差別,區域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由來已久,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教育不公平問題突出。教師屬于人力資本的一環,其所具有的知識是教育資源的一種。在市場經濟體質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但由于地域限制,我國的教育資源是不平等的。因此需要國家政策進行優化配置,鼓勵高校教師兼職創業,將高級知識分子從大學體制中解放出來,使其成為強大的社會生產力與文化資源。這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區域流動,增強學校活力,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同時也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
羅淑云(2017)認為,高校教師兼職現象會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出現心不在焉的工作狀態,導致教師“隱性流失”現象可能加劇。高校教師兼職創業行為不當會損害高校教學質量。一是教師若不能很好地平衡兼職與教學二者之間的關系,會導致教師教學時間和精力減少,勢必會降低本職工作的效率,這直接影響學校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二是教師若在兼職創業中獲得較多的經濟補償,會使得那些未能從事兼職的教師心理產生不平衡感,則也會考慮離職創業,影響教師隊伍團結,造成教育資源的“顯性流失”。三是教師過度兼職會損害教師的教育動機,使教師將教育工作利益化,喪失了教書育人的初衷。若對于教師兼職創業行為監管不當,勢必會造成高校人才流失,降低高校教育質量。
教師除了教授學生知識以外還有著育人的任務。真正優秀的教師,既要成為學生的良師又要成為學生的益友。那些只為收入而兼職的教師,會將銅臭味帶進課堂,破壞了師生關系的純潔性,違背了教書育人的原則。不利于師生間的教學相長,更不利于學生思想的健康成長。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在言傳身教的作用下,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若教師一味將精力投入到校外兼職創業之中,將教育工作利益化,則學生也會受到感染,認為學習只是為了賺錢。這不利于學生良好的人生觀、金錢觀、事業觀的養成,會對育人工作產生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只有教師理性面對兼職創業的潮流,合理選擇適當的兼職方式,恪守作為教師的本職工作,才能更好地平衡教學育人與兼職創業的角色沖突。
作為高校教師,首先得保證應該承擔的教學工作,同時還要完成學生的課外學業輔導等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創業活動。此外,很多教師缺乏創業指導,對創業風險無法評估。同時,高校教師由于在知識結構、能力范圍和價值期望上和普通創業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較難獲得有效的社會資源和市場資源。高校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高級知識分子,長期處于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領域中,要想融入社會進入創業圈,有其固有的缺陷。如因角色改變而產生的矛盾沖突、缺乏相關的創業知識、社會認可程度不均、缺乏對市場風險的預測能力等等。因此,教師是否選擇在崗兼職創業,選擇何種形式的兼職方式,需要教師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慎重考慮。
由于高校教師兼職創業的不確定因素較多,競爭力較弱,政府應給予充分的政策文件支持,既可以消除民眾對教師兼職行為的偏見,也可以打消教師的顧慮。對高校教師兼職創業提供幫扶管理,首先,應在政策中明確教師兼職創業的范疇,讓教師可以審視自己是否需要兼職創業,適合哪一類創業。其次,開展高校教師兼職討論會,邀請有意向的教師參與,定點幫扶。對教師兼職與創業的方式給予指導,減少教師創業的盲目性,提高創業成功率。最后,政府應與學校和企業建立三方兼職創業基地,簽訂相關證明文件,為教師兼職提供法律保障,更好地促進教師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轉化,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學校內的兼職創業環境是教師最先接觸的,只有在學校良好的政策支持下,教師才愿意走出學校。營造兼職創業型大學的文化氛圍,首先應從校園文化角度入手,在全校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校園兼職創業氛圍。其次,校方可與相關技術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企業為教師提供兼職實踐機會,將理論進行經濟轉化,為高校提供相應的資金與技術支持。教師在合作中獲得相應經濟補償,提高創業實踐能力;學校在合作中與社會接軌,提升了科學研究的技術轉化效率;企業在合作中提高了生產與管理效率。通過校企合作可以使教師兼職創業行為規范化,形成良性互動,促進教師、學校、企業三者發展。
最后,對不同兼職創業的分類管理。吳合文(2017)認為,存在四種不同目的的教師兼職,分別為經濟驅動、機會驅動、商業化驅動和研究驅動。對于不同的兼職行為,學校也應給予不同的管理方式。高校教師可能會出于多種目的而從事兼職創業,學校進行審核是其中的關鍵。校方首先應明確教師的兼職目的,學校應積極鼓勵商業化驅動和研究驅動的兼職創業行為,限制、減少經濟驅動和機會驅動的兼職創業。與此同時,學校也應對有意向兼職創業的教師進行調研,確保教師有多余的時間與精力外出兼職,將教書育人與學術研究放在首位。
以“雙創”引領高職院校師資建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創新型社會形成的引擎。要形成高職院校教師思創新、能創新、會創新的社會環境,沒有思想的解放,創新發展就形不成大氣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想已經根植于民眾的內心,針對高校展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但仍沒有針對教師創業舉行的具體賽事。且社會對教師兼職創業的態度還沒有完全轉變,許多群眾仍認為教師兼職是“不務正業”。建設良好的高校教師兼職創業氛圍,一是需要國家和政府不斷細化相應政策,要給出教師兼職的具體實施細則,使高校教師在兼職創業前期有跡可循,不走彎路。二是在社會上大力宣傳高校教師兼職的必要性,宣揚教師創業典范,消除民眾關于教師兼職的偏見,促進社會輿論的轉變。三是政府應設立相關創業基金,舉行教師創新創業大賽,在高校教師間選拔創業項目,激發高校教師的創業熱情,同時為可行的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高校教師要有端正的創業態度。首先,要有不畏艱苦,敢于創新創業的信心。教師只有自愿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把握好時代特色和政策要求,結合自身能力,抓住兼職創業的最佳時機,才能干出一番事業。其次,教師要清楚自己兼職的目的,作為高學歷層次的高校教師,要具備發展的眼光和敏銳的頭腦,要能清楚地認識到走出校門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收入,更多的是接觸市場前沿所帶來的豐富經驗。教師要以提升自身創業素質和學習能力為第一動力,在兼職創業過程中轉變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習者,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最后,在創業中不能忘記自己的教師身份,教師最終還是要回歸校園。用兼職創業的社會經驗去豐富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更好地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培養一大批具有前瞻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滿足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