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雯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學工部),江蘇 無錫 214000
目前,社會存在一個矛盾但又客觀存在的現象:一方面,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經濟仍然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大步邁進;另一方面,在政府大力推進提高應屆生招聘、升學比例的情況下,不少應屆畢業生仍然就業困難,高職院校畢業生尤甚。尤其是2021年,在政府的大力防控措施下,疫情在地區間的反復爆發對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已降到極低,但畢業生就業和社會就業整體依舊不容樂觀。解決好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我國畢業生就業整體低迷的矛盾,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也是一直以來學術界追求的答案。本文認為,解決就業問題必須標本兼顧,重在治本,解決問題的關鍵還在于畢業生自身。筆者以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索后疫情時代主體視角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困境突破策略。
目前,學術界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已有諸多研究。部分學者指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給一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嚴重沖擊,但對于很大一部分畢業生來說沒有嚴重影響,主要原因在于畢業生自身。疫情情況下,企業需要能穩定就業的、臨危受命的、接受新形勢新辦公方式的企業員工,但是部分高校畢業生尚未扭轉思想,慣性思維下稍有不稱意立即跳槽,缺乏契約精神,導致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意愿下降。在疫情形勢下,企業體量急劇縮減,降薪裁員時有發生,部分高校畢業生對就業形勢一知半解,依舊“一切向錢看”,更加注重物質利益和自身價值,理想信念和社會價值意識模糊。歸根結底,此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源自于其自身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偏頗。在缺乏理想信念引導和道德約束下,此類高校畢業生“挑三揀四”“肆意跳槽”,最終迷失自我,毫無收獲。筆者將以上現象歸納為“就業空心病”。所謂“就業空心病”,即高校畢業生在理想信念和職業道德雙缺失下,表面上努力找尋“更好就業單位”,實際上卻陷入“就業迷茫”。以筆者所在的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筆者初步調研發現,30%的待業2021屆畢業生處于“長期尋覓”階段,仍致力于尋找工作待遇最好、事情最少的工作崗位。
2020年1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類措手不及,一時只能企業停工停產、高校延遲開學。在此情境下,2021屆畢業生受災最甚。高職院校學制為3年,大二學年為關鍵學年,是培養計劃中實訓課程的主要安排時期。雖然學校“停課不停學”,大力搭建線上教學平臺開啟網課模式。但是通過網絡的實訓課程,其實際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最明顯的差異,并非智力上的差別,而是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上的差別,尤其是學習的自律性。網課條件下,部分學生雖然進入課程直播間,但心不在焉,三心二用,任課老師無法有效發揮監管作用,只能提醒、規勸和約束后被迫“任其自由”。在此情境下,2021屆畢業生知識技能學習馬虎,就業實力大打折扣。不同于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四年制教育,高職院校畢業生本身存在專業理論知識上的劣勢,但在實操技能上占顯著優勢。疫情沖擊下,優勢也消失殆盡,高職院校畢業生作繭自縛,就業形勢更是雪上加霜。
正如前言,新冠肺炎疫情對高職院校2021屆畢業生影響是非常顯著的。除了在專業知識和技能實操學習上,更體現在在家隔離和封校管理下導致的與社會脫節情況。以筆者所在的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20年1月,即2021屆畢業生大二學年的寒假,至4月初學校開學,在家隔離、禁止任何兼職和實習活動,導致其在學習專業知識后無法及時通過假期落實到實踐運用中。隔離期間,缺乏自律的高職院校學生更多的是“享樂四部曲——吃、喝、躺、玩”。4月中旬學校開學,但是進行校園封閉管理,學生依舊在宿舍上網課,實訓課程分批進行。到了頂崗實習招聘季,企業進校難,學生出校難,僅通過線上宣講、面試以期獲取實習機會。7月暑期,學生們大多盡情享受解封后的肆意狂歡,實習、擇業和就業早就拋諸腦后。此情境下,學生進入實習企業,面臨知識技能上的匱乏、形勢政策的一知半解、無法適應就業環境,多數人選擇暫時逃避性失業,最終滑入就業困境。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整體下行情況下,政府提出“六保六穩”,其中“保就業”“保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成為重中之重。學校諸多場合宣傳政府政策,為高職院校畢業生樹立就業信心,并大力推進校企合作,推動畢業生的就業工作。考慮到疫情,父母對畢業生就業困境表示理解,并從資金、資源等方面積極支持幫助其順利就業。不料,政府的政策傾斜,學校的大力推動,父母的支持理解,反而讓高職院校畢業生產生了依賴心理,自身就業動力不足。以筆者所在的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面對2021屆畢業生頂崗實習工作,積極開拓合作企業、以天為單位定期舉辦線上招聘會、在政策允許下邀請6家需求量超過100人的企業進校宣講當場面試、分配頂崗實習指導老師指導學生就業,各種途徑、資源,多管齊下,但學生的就業動力反而不足。部分同學甚至出現“畢業工作包分配的假性幻想”,直接向指導老師詢問是否有工作提供。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觀點。將之用于學生就業困境突破中,則是通過引導和內化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引導高職院校畢業生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特殊時期,學習“西柏坡精神”“長征精神”等一些紅色革命精神,傳承“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都是靠奮斗得來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缺乏的就是奮斗精神和堅持意識,一遇難就輕言放棄、一遇事即心理脆弱。引導其學習和傳承奮斗精神和堅持精神,對其擇業和就業堅持至關重要。
引導高職院校畢業生樹立平等的就業觀念。以筆者所在的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院主要生源在經濟相對不發達的蘇北地區,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維,畢業后傾向于留在大城市工作,一線城市最好,導致部分同學在熙熙攘攘的大城市艱苦擇業,而家鄉的經濟建設遲遲沒有人才支持。當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現在方方面面,在后疫情時代,幫助和引導學生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擇業觀,指導高職院校畢業生放平就業心態、堅持就業選擇、實現就業夢想,突破目前就業困境。
2021屆高職院校畢業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學校延遲開學,導致其實訓課程進行匆忙,專業技能知識不扎實,專業知識轉化于實踐的能力非常薄弱。直接原因是高職院校通常將實訓課程集中于某一個學期完成,但根本原因是高職院校畢業生未根據疫情形勢和學校政策及時調整知識學習和應用計劃。大學教育主要是引導教育,其最終實效還是取決于學生自身。知識到實踐的應用化課程不僅包括學校安排的實訓課程,更是包括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實習兼職活動。通過假期的社會實踐鍛煉,幫助學生加深對行業訊息的理解,促進對所學知識的運用。疫情正當時,高職院校畢業生受疫情防控政策掣肘,無法及時開展實訓課程和社會實踐,是鞏固理論知識的絕佳時機。后疫情時代,全國各地陸續解封,高職院校畢業生們應當把握機會,及時尋找實訓機會,將知識外化于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和水平。
現在,應屆畢業生數量一年比一年創新高,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多數用人單位不斷精兵減員,招聘門檻越來越高,高職院校畢業就業勢必更加困難。部分用人單位招聘門檻雖然是全日制專業及以上學歷,但在實際招聘中還是傾向于高學歷者。諸多客觀條件下,高職院校畢業生求職會面臨多次挫敗,部分學生求職信心嚴重受挫,甚至產生排斥求職的心理。高職院校畢業生如何使用人單位跳出學歷視角客觀評價崗位匹配度,對其能否獲得心儀的工作機會非常重要。創業是推動就業的重要軸承,我國大學生創業有諸多政策“溫床”,高職院校畢業生也可通過適當緊抓國家政策機遇積極創業,轉化就業壓力,重拾就業自信心。此外,大城市畢業生眾多、競爭壓力大,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前景渺茫,但是適當地選擇回生源地投身于家鄉建設,不失為一種“曲線救國”的情懷選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受挫原因來自客觀方面,改變外部條件非常困難,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必須引導高職院校畢業生積極轉換就業思維,轉化就業壓力,重拾就業信心。
美國學者科爾曼提出有關于社會資本理論的系統論述。在他的論述中,社會資本是個人擁有的,存在于社會團體和社會網絡中,具有社會結構資源特征的總和。之后,關于社會資本對大學生的作用有多種說法,主要分為社會資本對大學生的正向價值取向和負向價值取向。本文論斷,高職院校畢業生本身在競爭中存在諸多落后,社會資本對其的正向價值正好填補了社會就業競爭中的洼地。于高職院校畢業生而言,政府、學校、父母、同學、朋友均是其社會資本。政府提供的政策和信息平臺、學校招聘會和招聘訊息、同學朋友的幫助推薦和支持等,都是高職院校畢業生迅速打破疫情防控期間社會訊息不對稱情境的重要社會資本。盡管多項舉措均已積極為高職院校畢業生搭建信息平臺,但依然存在就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究其原因,除提供給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本身就很少、高職院校投入畢業生就業資金不足等一些客觀情況外,最根本的還是在于高職院校畢業生的主動性。高職院校畢業生缺乏利用社會資本,幫助自己成功就業的能力和主動性。利用社會資本聚集有用的社會信息,占據絕對就業優勢高地,是高職院校畢業生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制勝法寶。
資源優化配置理論表明,社會資源分配不是以人的意志為導向的,而是通過市場機制調節,即基于“理性經濟人”假設,通過價值規律來調節資源分配。結合我國國情,在“看得見的手”的宏觀調控下,由“看不見的手”開展競爭機制,從而實現資源配置。基于這樣的基礎理論,高職院校畢業生獲得社會資源和關注度相對而言占比非常小,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在資源劣勢明顯的客觀情況下,高職院校畢業生想要突破當前就業困境,更多地要從本身下手。從主體視角下,后疫情時代,構建基于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擇業觀、自主合理拓寬實訓課程增強自身技能厚度以提高就業競爭力、轉變就業觀念以樹立或者重拾就業信心、緊抓社會資本打破信息不對稱完成社會人轉變過程,對高職院校畢業生迅速適應社會、順利擇業并最終就業是有正向促進作用的。
如何解決經濟快速發展和就業困境的僵局,對這個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全方位、全過程尋求破解方案。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推動我國高職教育的一項長期工程,也是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后疫情時代,市場競爭勢必陷入白熱化狀態,對高職院校畢業生來說更是沖擊劇烈。筆者認為,必須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的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實訓課程,形成“主體自發—學校推動—社會共建”的培育閉環,幫助高職院校畢業生順利突破就業困境,營造良好的“人才培養—經濟推動—人才培養”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