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鑫泉 張宇鵬
為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戰略系列決策部署,實現本科院校在21個地級市全覆蓋,補齊粵東西北地區本科教育短板,在沒有本科院校的地市建立高校新校區,目前已建成廣東藥科大學云浮校區、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廣東金融學院清遠校區、華南師范大學汕尾校區、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以及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截至目前,除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外,其余五所高校分校區均已招生投入使用。上述六所高校都是處于跨地市的分校區辦學的狀態,眾所周知,由于粵東西北地區新建成的高校分校區與校區本部的物理距離較遠,跨地市分校區的運營管理成為不可忽視的挑戰,如何處理好校本部與高校新校區的關系,探索高校新校區有效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學生工作的管理模式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跨地市高校分校區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以條為主,由校本部的職能部門延伸到分校區進行管理,這種是集權式的管理模式,組織結構比較簡單,指令的執行與校本部高度一致,但由于跨地區的原因,常駐管理機構不容易管理分支機構,相關資源不利于整合。二是以塊為主,跨地區的校區在校本部的管理規則下擁有高度的自主權,表現在隸屬于校本部的學生管理部門的情況下可以獨立設置學生管理部門進行校區內的學生工作管理,這種管理模式會造成管理權力不集中,多頭管理。三是條塊結合,部分管理機構由校本部的職能部門延伸到分校區進行管理,部分管理機構由分校區設立部門進行管理,這種模式雖能提高學生工作的效率,但這種管理模式容易造成校本部與分校區之間相對沒有清晰的邊界,造成管理機構職責難以分清。以上三類跨校區的管理模式各有其可取之處,但目前大多數高校在運行的過程中往往會結合本校特色和需要進行調整,并沒有一成不變地遷移或復制某一管理模式。
跨地市的校區與校本部學生的分布情況通常是按照校區的功能定位或者按照空間布局來進行。這就可能出現有的學生大學四年在同一個校區或者四年都在不同的校區,對校區的總體認同感跟融合度會不同程度地降低或者削弱。學生分布的復雜情況,使得學生工作管理不得不考慮如何把握全校一盤棋和兼顧跨校區的特點特色,這給校區的學生工作增加了難度。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教育廳的關心指導下,市人民政府與某高校簽訂協議,啟動建設某高校新校區。該校新校區總占地面積1081畝,其中一期500畝,建筑面積約2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4億元。2020年9月,新校區通過省教育廳組織的辦學條件評估,順利開學。校區現有16個學院,分別為機電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光電工程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財經學院、法學與知識產權學院、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其中體育與健康學院、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全建制學院(學生四年均在新校區就讀),其余14個學院實行“1+3”模式(即第一年在新校區,第二至四年搬回校本部)。校區于2020年10月迎來首批4088名學生。2021年,河源校區共有新生7988人,其中河源籍學生383名。
學校在新校區設立了管理委員會,下設學生事務部,學生事務部共有5名成員,輔導員29名,專職負責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在業務上以各二級學院以指導為主,在現場應急處突以及日常學生管理以校區學生事務部管理為主。新校區的學生管理對象范圍在不斷發生變化,新校區學生工作者一直在根據校區的變化形式,不斷改進工作方式以適應工作變化,提前做好準備,在實踐中總結,并總結經驗應用于實踐,通過不斷地實踐與探索,并采取了許多有益辦法解決問題。
新校區通常是在滿足日常的教學和生活的情況下就會投入使用,后期相關的基礎設施如實驗室、圖書館、運動場所等會陸續建設并投入使用,由于建設周期比較長,部分學生直到離開新校區都可能無法等到相關設施的建成。與其他基礎設施成熟的校區相比,一方面新校區在完全建成以前,校園內會有工程隊員作業,校內人員的復雜結構,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脅。另一方面是新校區的設施情況難以滿足師生的需求,尤其是體現在后勤服務保障跟不上,容易導致師生的不滿情緒。此外,由于新校區地處城市郊區,學校周邊的配套不完善,交通不便,導致學生與外界的交流較少,不易獲取到校外的信息,較難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這些實際問題都給新校區的學生工作增加了困難和挑戰。
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的精神養分,它能夠給予學生強烈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感,是學校的歷史沉淀、校訓精神、辦學理念等方面的綜合映射。校園文化能夠助力學生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事半功倍。校本部的校園文化底蘊足,有特色,相關的基礎設施完備,舉辦活動的數量多且質量較高,學生能在“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得到校園文化的“養分”。而新校區的基礎設施都比較新,且校本部的校園文化較難在短時間內傳承和融合到新校區,因此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鮮明的校園文化特色。在校園活動方面,一方面因新校區的辦學模式是“1+3”為主,即學生第一年在新校區,第二至四年在校本部,所以新校區的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是大一新生,容易出現活動質量不高的問題,導致校園文化不利于形成;另一方面校本部的校園活動受到物理空間的距離制約,無法傳播和延伸到新校區。
在學校層面上,對于新校區學生工作的管理模式,暫時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即學生工作管理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明晰和探索,這就導致政工干部在開展學生工作時面臨著多重領導的問題,具體表現在校本部相關機關部門、二級學院黨委、新校區管理委員會以及部分派駐新校區的機構都可以向政工干部發布指令,多重部門的領導主次責任不明確,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難度、維度,容易出現信息溝通處理不及時,部門之間的工作責任相互推諉,工作任務相互層層下壓到基層政工干部身上的情況,最終導致學生工作的效率低。新校區的政工干部,尤其是輔導員隊伍新入職人員居多,缺少相關學生工作經驗,容易過于關注日常的學生事務工作,以保穩定為管理目標,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上思考不深,容易出現以管理者的角色規范學生的行為,而忽視和學生成為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新校區的教職工與校區學生交流不充分,該校新校區的教職工組成結構為兩部分,一是常駐校區的管理人員、政工干部以及部分公共課教師,二是從校本部跨市往返上課的專業課教師專家。常駐校區的管理人員、政工干部忙于日常的事務,雖已最大限度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上,但偶爾仍會出現力不從心的情況,導致學生工作容易出現真空地帶,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最新情況。其次,由于校區物理空間距離較遠,專業課教師的大量時間都消耗在通勤時間上,往往下課后就會坐校際班車離開新校區,除上課時間外,專業課教師與新校區學生的交流時間非常少,學生較難充分地感受專業教師的指導。由于該校新校區的學生是“1+3”模式,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因物理空間的分割而造成客觀上的交流困難,新生學生組織缺少高年級學生的現場指導,相應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的能力較弱,自律能力有待培養和加強,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新校區學生的成長速度。
學校應爭取新校區所在地區政府的資金支持,加快新校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教學條件,提高師生的教學和學習的體驗。此外校園安全是保障新校區學生安全的重要防線,校園安全關系著新校區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這一核心問題,在社會面的關注度高、影響力大。因此,一方面要在物質層面加強校園安全的建設,在校內實現公共區域360度配備監控設備,組建一批有素質有執行力有正義感的安保隊伍。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精神層面的校園安全意識的建立,尤其是在新校區學生工作管理體系中,牢固樹立全體學生的校園安全意識,結合校園活動等舉措,讓學生將校園安全意識入腦入心。
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設要注意與學校整體的校園文化風格相呼應,要在學校總體布局的框架內結合分校區校園的特色繼承和發展新校區的校園文化,使得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循序漸進并融合創新,最終讓新校區真正成為學校的一個有機整體部分。一方面,校園景觀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校園文化的物理體現,可在校園環境方面構建新校區的特色,有目的有規劃地建設一批標志性建筑物,這些建筑物既要適應學校的內涵核心精神,又要符合新校區的特點,鼓勵師生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標志性建筑物的建設中,豐富校園建筑物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新校區在校園文化精神建設上,要順應新校區的發展并探索適合的文化活動載體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打造既有新校區的特色又有校本部文化傳承融合的校園文化活動。此外,學校應在新校區多舉辦校園文化活動,注意將學術和科技相關的活動放到新校區舉行,這可在無形當中增加新校區的學術以及科研氛圍,增加學生眼界,尤其是在新生群體里能夠增強他們對學校的歸屬和認同感,對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和學風氣氛等方面有顯著成效。最后,新校區可推動落實“4+0”,即建設全建制的學院,這將從根本上有利于新校區校園文化的建設、沉淀、融合、發展、傳承。
新校區的管理模式不必拘泥于現有的某些特定的管理模式,更不能直接“復制”或“移植”其他高校新校區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應該根據校本部對新校區的頂層設計以及發展變化進行適當調整,根據新校區的實際需要形成具有新校區特色的條、塊等單一或復合模式的管理體系,即正確把握好學校行政權力的集中與下放的關系,不搞一刀切和非黑即白的事。加快構建新校區的線上辦公的網絡系統、監督管理系統,使被條、塊分割的各個管理機構形成合力,一致聚焦于新校區的學生工作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的第一步,既要站在學校全局發展的高度考慮問題,從長遠角度出發出臺總原則一致的學生工作管理條例,又要結合新校區是一個跨地區的校區的實際,在學校學生工作的制度總體要求下去探索適合新校區學生特點的管理體系創新。要明確校本部、校區、學院等機構之間的責任和管理關系,避免多頭管理或者相互推諉,確定新校區的管理主體責任,在實踐中完善管理機制體制。此外,要建立一套與新校區相匹配的學生工作規章制度,如針對新校區地處城市郊區的特點制定合適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等,保證新校區師生的人身安全,出臺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學生思政工作條例以及宿舍管理制度等。
首先,做好新校區的學生工作,離不開一個穩定且有經驗的政工干部隊伍,要加強新校區政工干部的業務指導培訓,對不同模塊的學生工作要分類指導,定期召開學生工作會議,及時談論、分享經典案例,舉一反三,及時總結復盤共性問題,對于個性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政工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其次,該校新校區要推進“1+3”模式轉為“4+0模式”,推動更多的全建制學院落地新校區,這可以擴大常駐專業教師的人數,學生可以得到專業教師更多的熏陶和交流學習的機會等;各二級學院要遴選派駐專業教師到新校區與新生結對子,在新生中推行“導師制”,每位專業教師在課外時間,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指導學生的思想、專業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幫助所指導學生的解決困難,增進師生的情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提升學生工作的管理效率。最后,充分利用優秀老生的資源,加強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和培養,一是使高年級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與新校區低年級的學生班級結對子,通過線上交流潛移默化地引領新校區學生的思想,并選拔出積極熱心參與班級服務和學生組織的人進行培養;二是在新校區成立自律會、年級委員會、宿舍委員會、朋輩互助組織等適合低年級自治的學生組織,進一步發揮學生自我服務、監督、管理的功能;三是將團委學生會組織延伸到新校區,通過線上指導的方式,在新校區落地活動,鍛煉學生干部的綜合能力。
新校區對于大學而言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但隨之而來的是不小的管理挑戰,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在探索新校區學生工作管理的過程中,要兼顧繼承校本部的學生工作模式以及新校區學生工作模式的特點,將新校區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作為一個可持續性的課題進行探索,以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打開工作思路、創新 工作方法的決心和魄力,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新校區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迎難而上,將新校區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的發展創新打開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