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增卓拉
198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生態旅游(Ecotourism),此后生態旅游的理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世界各地生態旅游經濟也迅速發展。我國地大物博,各地區包含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而依托當地的綠水青山開發生態旅游產業也成為發展經濟、保護生態的重要選擇。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地、林草專類園、國有林場、國有林區等區域共接待游客超20億人次,同比增長超過11.5%,生態旅游游客量已恢復至2019年游客量的約70%。在生態旅游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旅游的持續運行,也能夠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我國生態旅游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但不可否認的是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并不成熟,其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解決。基于此,構建“政府主導的旅游管理模式”也成了研究者的共識。
目前,在國家出臺的《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的指導下,各地區也紛紛針對生態旅游的發展制定了相應的管理條例。基于此,各地區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結合當地生態環境本身的特殊性,積極構建“政府主導、分工協作”的管理模式,以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具體來講,政府主導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在構建中應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健全完善環保法規,并嚴格執法,確保在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目前在生態文明發展的推動下,我國進一步完善、細化生態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通過宣傳普法,提高了民眾對生態保護的重視。當然,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構建與優化,需要政府法律法規的引導,因此,政府應以全民參與的方式廣泛征求意見,推動法律法規的制定、完善與執行,激發公民關心生態環境的熱情,保證生態旅游產業的規范發展。第二,突出政府領導地位,綜合協調各方利益。例如政府應立足新發展階段觀大勢、謀長遠,踐行新發展理念育新機、開新局,通過制定稅收、信貸等方面優惠政策,推動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同時加強與旅游企業合作,協調各方利益,尤其要維護社區居民的利益,協調主體,實現共同開發,確保生態旅游的發展惠及各方。第三,加強環保宣傳,做好管理示范。政府應發揮自身職能,制定系統性的環境保護宣傳和教育體系,以提高公民參與生態保護的意識;此外,還應制定相關措施,鼓勵與資助高校和科研機構深入研究各地區的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制定管理措施,優化管理模式,促進生態旅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主導下的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是最常見也最重要的一種模式。在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中,政府選擇綜合實力過硬且具備社會責任感企業參與項目開發,并形成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調動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并在短期內獲得項目開發的資金;能夠完善管理機制,理清管理責任,提高管理效率;能夠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推動可持續經營和發展。目前,在企業的參與下各地區積極開發,將當地的生態資源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形成了多種形式的旅游管理模式。
例如某市的開發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依托當地“一山一江一壩”的獨特地貌及周邊生態、人文等旅游資源,以“一廊、兩心、兩翼”布局整體空間,構建全業態生態旅游康養度假體系,通過小粒咖啡、有機果蔬品牌塑造和終端服務,實現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以“康養+旅游+度假+運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一模式將生態旅游資源和康養產業相結合,形成旅游業態豐富、生活機構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先進、文化活動多彩的康養度假區,吸引康養人群前來養生養老、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同時,依托生態環境優勢,推動三業態融合運營,創新康養產業發展模式,形成自我造血機制,也為產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保障。
例如黃河口生態旅游區為挖掘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推動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與當地的體育發展中心簽訂體育旅游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黃河口體育旅游發展。在企業的運營下,當地成功舉辦了黃河口自行車賽、黃河口鐵人三項賽等賽事活動,黃河口生態旅游區在體育賽事的加持下也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同時,河海交匯、野生鳥類、新生濕地等優美的自然風光也提升了生態旅游景區品牌影響力。基于此,在企業的主導下,當地進一步推動生態旅游與體育賽事的融合,繼續打造黃河口女子半程馬拉松賽、黃河口釣魚比賽等精品體育旅游賽事,努力提升黃河口體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形成交流頻繁、合作互動的良好局面,也推動生態旅游的創新發展。
再如,還有的地區利用企業的引導推動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河南某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承包當地宿鴨湖的使用權,并利用湖畔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將生態農業與休閑旅游相融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將生態環境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優勢,打造生態旅游新型業態,形成一種集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農旅融合新模式。
由此可見,在企業主導下,生態旅游管理模式呈多元化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新業態的形成。所以,各地區在生態旅游發展中應重視企業的價值,利用企業運營推動管理模式的創新,提高旅游產業發展水平。
社區主導下的生態旅游項目,主要是指社區居民參加發展,承擔發展計劃,承擔發展責任,并承擔發展成果的一種管理模式。社區主導下的生態旅游管理模式,能夠讓旅游為社區帶來持續的經濟利益,增加社區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條件;有利于當地生態資源獲得外界認可,提升社區居民的成就感和歸屬感;有利于穩定當地的社會環境,提升社會凝聚力,共同推動生態旅游的持續發展。基于此,相關部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社區主導下的生態旅游管理模式:
第一,建立社區參與的生態旅游開發與規劃的決策機制。生態旅游項目的開發與規劃應該與社區居民建立密切的聯系,通過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能夠引導居民參與其中,體現民主管理的要求。基于此,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生態旅游開發與規劃的決策,從多方面引導社區居民的參與,例如參與當地生態旅游發展的方向、目標等戰略問題的決策,從整體上決定旅游項目的發展,確保其體現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建立生態旅游發展的合作機制,參與生態旅游中的食、住、行、游、購、娛的發展決策,確保各要素之間相互配合和協調;建立對生態旅游引發問題的協商制度,及時反映生態旅游中存在的問題,給出社區居民的看法和要求,反饋給相關管理部門,以推動生態旅游措施或做法的不斷調整和優化。
第二,建立規范的利益分配機制。生態旅游理念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重視旅游項目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個方面的平衡。在社區居民主導下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應平衡各方面效益,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保護生態環境。例如生態旅游項目的開發,對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相關部門應根據規定對居民作出補償,對生態環境進行恢復等等。此外,鼓勵引導社區居民直接從事生產經營,融入生態旅游產業鏈條之中,在獲取收益的同時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
第三,提高社區居民素質,引導其參與生態旅游的能力。生態旅游項目的開發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基于此,在社區主導的旅游管理模式中,相關部門應重視對社區居民的培養,提升其綜合素養,促使其順利融入生態旅游產業。例如在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生態旅游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政府和企業應主動與其他地區以及培訓承辦高校對接,組織農民培訓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他們建設生態休閑農業和田園綜合體的能力。通過培訓和指導,社區居民能夠進一步了解生態旅游理念,并提高參與能力,凸顯在管理中的主導地位。
總之,在生態旅游理念的指導下,旅游模式也不斷創新,為我國各地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參考。當然,目前各地區生態旅游的發展尚不完善,管理模式的建設還有待優化,各地區應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完善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推動社會、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