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文
大學育人過程中,為促使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需分析當代大學生身心成長的一般規律,了解大學生的人格障礙、心理缺陷、社交阻礙,進而尋求合適的教學引導方式 ,達到教書育人目標。為此,高校育人時,可開展太極拳運動教學,對太極拳運動的文化內涵、教育功能、育人屬性進行合理開發,為學生建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引領學生對太極拳的文化精髓進行學習汲取,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大學生的個人素養與道德品質。
太極拳運動的開展,可幫助練習者修身養性,錘煉練習者的意志與思想。在內在身心修煉時,可對拳路進行觀摩、思考、演繹,進而對太極拳的精氣神進行解讀,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練習效果。在太極拳訓練過程中,大學生需釋放身心的壓力,使得身心與運動融為一體,進而體會太極拳中的自然意境,感受內心的恬靜與平和,嘗試從新的視角了解世界、感受周邊社會中的事物,以提升學生的精神修養。
為有效契合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理念,高校太極拳運動教學時,應當對太極拳運動內涵與修養精神進行挖掘,進而對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建構,使得學生通過太極拳運動練習,可培養精神品質,提高道德情操,實現自我價值訴求,有效發揮出太極拳的育人功效,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太極拳運動具有特定的套路與規范,練習者需遵循太極拳的基本要求,循序漸進地開展運動練習。在太極拳演變過程中,不斷吸收地域文化特色,進而演變為不同地域的太極拳流派,如孫氏、楊氏、武氏、陳氏等諸多流派。盡管不同地域太極拳的流派不同,但太極拳的練習功能相一致,即強身健體、修復身體、提高免疫力。在高校太極拳運動教學工作開展時,應當對太極拳運動繼承的文化價值進行發掘,如動與靜、快與慢、進與退的動作招式轉化中,體現出太極拳的運動意義。學生進行太極拳運動練習時,應當注意謙和守意、追求心靈的寧靜、展現出運動的姿態。通過輕柔用力的運動招式,展現出太極拳剛柔并濟的運動理念,汲取太極拳的文化正氣,提升大學生的核心意識形態,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學習,體現出太極拳的傳統文化繼承功能價值。
太極拳作為傳統文化精髓,代表著中國人民的一種養生理念與健康理念。太極拳發展過程中,對陰陽哲學進行吸納、對中醫理論進行融合,進而形成內外兼修的傳統文化精髓。在我國改革開放后,太極拳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在全球很多地區傳播。在太極拳的運動訓練下,為練習者帶來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功效,得到廣大練習者的認可與贊同。高校體育教育工作開展時,為培育大學生民族文化傳承責任感,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院校應當基于太極拳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教學引導,使得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產生情感交融與精神共鳴,挖掘太極拳的文化精髓,提煉太極拳練習的現實價值與意義,進而啟蒙大學生文化傳承思維,凝練大學生的民族文化傳承責任感,使大學生成為太極拳文化傳承的新載體,推動我國太極拳非物質文化傳承創新。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懂得一個道理,還需反復實踐才能在人的內心鞏固下來,才能發揮教化的力量。民族精神的建立不能偶爾為之,尤其在此之前早已形成某種習慣性的認識模式,很容易恢復到原有習慣中。民族精神的強弱取決于對它的培養,它是在重復中增強,一次重復就意味著一次增強,因此必須經過長期多次的有效訓練。太極拳文化的修行流程是一種從不知到知,從知到懂,從懂到行的流程。太極運動的基礎動作有靜、定、緩、穩、勻、軟、圓、松等基礎要點,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 上下兼修、剛柔相濟、進退有節、松靜天然、沉著安詳的精神內容和對人生的關愛。通過長期習練太極運動能夠修養一種平靜淡然的生命境界,不以物喜,非以己悲,樂天知命。在練習太極拳功法的整個過程中,要將這種精神內容作為動作要點貫徹在訓練的整個過程自始至終中,對自身進行的一舉一動以及起心動念都經過了反思和調節,并且把自身的內在情緒和動態調節在合理狀況下,讓每做一次的動作都在意識上完成了一次提升,而整體訓練流程則是一種訓練者自身修行的流程,立足點也是練習者的心行。太極拳動作的重復也就意味著文化在意識上的重復。所以,太極拳的指導要領能夠不斷地對練習者的意志形成積極影響,也能夠將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引入大學生的心智結構,從而提高了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水平。
培養大學生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通常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因為其課程內容主要是理論知識且較為枯燥,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往往是敷衍了事,教學效果根本無法滿足課程設置的需要。高校體育課中的太極拳課程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點,將民族精神的教育與培養融合到太極拳的實際教學之中,讓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充分感知中華民族精神所蘊含的“和諧”文化精神,這種教學方法更能吸引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培養其民族精神。因此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基礎之上,在大學生民族精神培養的過程中融入太極拳相關內容作為教學的補充內容。
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實則是一個潤物細無聲、逐步遞進的過程,相關的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實踐參觀活動來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在心靈層面上體驗民族精神。但是短時間的心理教育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被削弱直至消失,無法使其的影響在大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斷擴大。練習太極拳的心法重點就是修身養性,利用世間萬物的規律來達到自我修養的目的。以太極拳聯系中的“坐忘”為例,其核心要義就是要練習者拋棄自身雜念與私欲,平心靜氣,不被外界環境所影響,讓人的身心都處于安靜祥和的環境之中,進而抵達萬物與我為一,世界與我并生的地步。在進行太極練習時,最重要的就是放松身心,將雜念拋之腦后,將全部注意力與思緒收歸內心,盡量保持心如止水的靜態心理。這也是太極拳法練習要求的固定心里狀況,也是一種心靈控制方法,幫助練習者收拾雜亂無章的心情,保持祥和的內心境界。
綜上所述,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及其對大學生社會的深遠影響,以及太極拳及其所蘊涵的中華文化已成為中國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載體所具有的“知行合一”的特征 :從不知到知;從知道到懂;從懂得到行。在太極拳教授的過程中將傳統文化精神融于之中,從傳統理論教育的形式轉為實際操作的形式;從短時間的心靈感受轉為長久的身體鍛煉過程;從單一的心靈感受機制轉為身體互動機制。如此更調動學習者的意志,使學習者得到良好的感受,更有效地把中華民族精神引入大學生的心智結構,引發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感悟,從而直接推動了大學生中華民族精神的養成。
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武術的一個分支,它之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是因為太極拳的傳承者敢于打破歷史的枷鎖、勇于不斷地突破與創新。太極拳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不斷繁衍出不同的流派,逐漸形成系統化、體系化的武學門派,它的發展與壯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者共同的智慧結晶,這體現了武術前輩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太極拳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還具有生生不息的偉大哲學理論。太極拳可以作為當代高校教學素材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可以以實踐的方式將自身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傳遞給每一位在校大學生,將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全面激發出來,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的同時,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愛國情懷與報國的偉大志向,增強新時代背景下社會青年的時代使命感與奉獻精神,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到每一位高校學生職業生涯的始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傳統文明對新一代國家建造者使命感與責任感的基本要求。在我國傳統文明當中,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家庭和自身都有著緊密的聯系他們唇齒相依,榮辱一體,無論是每一個家庭還是每一個個體的人,都必須在國家的大前提下,才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太極拳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與核心要義,它可以作為當代大學生受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徑,在太極拳的練習與教學過程中,要求每一位學生的動作要整體相隨,內外相合,全法中要做到鏡中有動,動中含靜,利用整齊劃一,行云流水般的動作,體現太極拳中所蘊含的大局觀與整體思維。太極拳中的大局觀不僅體現在全體動作的完整統一上,還體現在對練習者內心境界的要求上,在這種內心思想境界的引導下,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會逐漸與外界環境產生對立統一的和諧關系,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其民族精神,更利于其職業生涯的發展。
受到我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太極拳運動,常被中國人叫做仁義拳、道德拳,因為其體育形態與宗旨都承載了傳統中國道德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太極拳運動的門規戒體以及對提倡與傳承習練者的行為要求,都反映了對道義文化的踐行。如在太極拳技藝風范中表現恭敬地敬靜、端恭、雍容,中表現謙遜的沉穩、含蓄、收斂,在太極拳門規戒律中表現重義氣的胸襟開闊、見義勇為等,在太極渾元樁功、拳架套路和太極推手都表現了太極拳的“中正”,而“中正”則體現了中正的道德觀。此外作為中華武術的重要代表它也體現出了以忠孝、誠信、剛毅、禮儀為主要內容的武德??梢娞珮O拳本身豐富的德育內涵可以作為大學生德育的重要載體和工具,培養大學生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
上文中對新時代大學生教育理念、身心健康培育理念、身心健康教育路徑闡述,圍繞太極拳運動項目,分別對太極拳的運動教育功能與運動教育屬性進行論述,以說明太極拳運動訓練,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促進影響。我國太極拳運動教學工作開展時,應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選結果為契機,大力弘揚太極拳運動,營造太極拳運動社會氛圍,增強民眾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通過在高校開展太極拳運動訓練,契合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規律,以大學生為太極拳文化傳承創新載體,推動我國太極拳運動的推廣與發展。 ■
引用
[1] 劉佰勇,盛麗平,胡光輝,等.高校體育課太極拳教學的現狀研究[J].拳擊與格斗,2020(2):54-55.
[2] 鮑亮.高校太極拳教學改革的社會適應[J].池州學院學報,2019(3):88-90.
[3] 熊曼麗,鄧奎,戴虧秀,等.太極拳運動與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當代體育科技,2017(13):195-196+198.
[4] 金勇.高校體育教育視野下太極推手對大學生健康的價值探討[J].區域治理,2017(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