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瑛/文
本文以鋼琴聯彈課程建設為研究主題,論述高師院校的鋼琴聯彈課程應增進師生互動,加強溝通環境,激發學生的自學能力,重視教學實踐過程。文章結構共含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鋼琴聯彈專業建設的發展史與現況;第二部分論述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崗位的本質目標及鋼琴聯彈課程對師資培育的教育功能;第三部分提出院校在鋼琴聯彈課程設計中的問題,分析課程的發展問題和改革方向;第四部分總結論文基本內容,并對未來高師院校鋼琴聯彈課程的生態系統及建設發展提出遠景。
鋼琴聯彈是一種雙人以上互相搭配,共同演奏一至多臺鋼琴的表演形式,有關鋼琴聯彈曲目及鋼琴重奏課程的學術研究在過去五十年中,開始受到關注。隨著音樂會曲目中四手聯彈及雙鋼琴曲目的增加,鋼琴重奏教育逐漸被引進高師院校課程中,影響高等音樂教育的發展。本文旨在考察鋼琴聯彈在音樂文獻中的歷史進程,并闡述鋼琴聯彈曲目應如何進行教學實踐,實施基于鋼琴四手聯彈為主的重奏教學內容,用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相較于鋼琴獨奏曲目,聯彈曲目的特點是要求合奏者在彈奏鋼琴時有協調性的心態和合作技巧。獨奏和鋼琴聯彈的區別呈現在幾個層面,包括彈奏技術、音樂詮釋、甚至是人際關系中的溝通能力,皆有別于鋼琴獨奏的核心訓練。然而,鋼琴聯彈重奏課程的普及程度尚不如鋼琴獨奏課程的發展情況,因此相關的教學探討仍有待深究。
鋼琴聯彈曲目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至今仍是作曲家廣泛使用的創作體裁之一,涵蓋鋼琴聯彈原創曲目與鋼琴聯彈改編曲目兩大種類。目前關于第一首鋼琴聯彈的發現仍存在爭議,瓦登修(Walden Hughs)認為,最早的鋼琴聯彈曲目是由吉利爾斯(Giles Farnaby)創作,標題為《給兩架維吉那古鋼琴》的作品。弗朗克·道斯(Frank Dawes)卻認為,第一首聯彈曲目是由英國作曲家約翰布爾(John Bull)創作,于一臺維吉那古鋼琴上由兩人三手彈奏的作品《戰與休戰》(A battle, and No battle)。
目前,被公認第一本研究鋼琴聯彈曲目的歷史文獻是查爾斯·伯尼(Charles Burney)于1777年發表的文章《為古鋼琴或大鍵琴所寫的四手聯彈奏鳴曲》,其中探討了鋼琴聯彈與鋼琴重奏作品的重要性。自此之后,歷代許多作曲家譜寫了廣泛的鋼琴聯彈作品,從庫普蘭、巴赫、克萊門蒂、莫扎特、舒伯特、門德爾松、李斯特、圣桑、勃拉姆斯、比才至近代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等,皆有著名的聯彈作品。受到鋼琴制作工業改革及鋼琴樂器普及化的影響,鋼琴聯彈體裁的發展由雙人拓展到可以由多人同時在多架鋼琴上彈奏。由于鋼琴的音域由窄變寬,琴槌系統和踏板設計逐漸改良,產生的音響效果越發適合聯彈演奏,再加上聯彈在音樂會形式盛行的19世紀,能夠以雙鋼琴演奏改編交響樂,在節約成本的前提下既具有經濟效益也兼具演出效果,聯彈曲目的發展因此日趨豐富。鋼琴聯彈的演出形式隨著歷代演變從三手、四手、六手、八手、十二手至十六手聯彈,多元化的創意也被應用在近代作品中,從多人同時彈奏到多人輪奏,十分具有視覺效果。
鋼琴聯彈課程在專業音樂學院內隸屬于室內樂重奏的范疇,聯彈曲目又以四手聯彈與雙鋼琴較為常見。早期的古鋼琴受到音域和音響限制,給古鋼琴彈奏的聯彈曲目多用在娛樂或交誼場合,作為同儕朋友圈之間聯系感情的活動之一。隨后,17世紀時期的貴族宮廷音樂會風氣大盛,音樂成為上流社會文化的特點,鋼琴聯彈因此也成為演出形式的一種。查爾斯伯尼的鋼琴聯彈研究文獻中,特別提及莫扎特與他的姐姐曾在音樂會中演出自己的四手聯彈作品。由此可見,四手聯彈在17世紀已出現在公開演出場合中。聯彈被作為教學內容的例證可在費迪南拜厄的四手聯彈練習曲作品號101,以及車爾尼的六手聯彈作品中發現。二人皆為音樂史上的著名音樂教育家,以特有的鋼琴教學法著稱,在他們的聯彈作品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彈奏,或以伴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教學。六手聯彈的形式更可以由學生共同組隊完成,從練習和彈奏過程中進行音樂交流。許多近代的鋼琴教程系統沿襲這項傳統,鼓勵學生在習琴時,除了獨奏曲目之外也廣泛接觸聯彈重奏曲目。例如,中國的《辛迪應用鋼琴四手聯彈教程》、美國的《阿爾弗雷德成人鋼琴四手聯彈教本》都針對聯彈形式創作練習用的曲目。由中國鋼琴教育家周廣仁女士編譯的《沃特曼與海烏德鋼琴系列》也有一系列鋼琴聯彈練習曲目,沃特曼在創作這些練習曲目時,強調聯彈的趣味性和動機誘發性,認為聯彈有助于學生在彈琴時互相聆聽的能力,同時藉由團隊建立起的默契增進練習時的熱忱,也因為合作過程中有許多不可預期的因素,能避免枯燥乏味又千篇一律的重復機械式練習,幫助習琴者建立自發性的學琴欲望。
鋼琴聯彈在高校中的學科建設逐漸普及,國外部分高校音樂系所已開設獨立的選修鋼琴聯彈課程,設立選課門檻,并建立有系統的考評方式。例如,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音樂學院及田納西大學皆設有雙鋼琴及鋼琴聯彈專業課程。課程學習內容除了依據學生程度水平分組進行授課并要求學生每周上課之外,需另在課余時間花費兩個鐘頭排練聯彈曲目作為復課準備。這些課程要求選修學生必須具備基礎鋼琴彈奏能力,并于期末舉辦公開演出,對平時課堂表現與期末演出的表現做綜合考評。近年來,我國各大院校內開始加大力度推廣雙鋼琴音樂,聯彈演奏方面的課程建設也日益深化,不僅有許多研究教學策略的文獻,也開始探究聯彈合作演出時表演者的心理調控機制。此外,《中國雙鋼琴作品選》《世界著名雙鋼琴作品編選》以及人民音樂出版的《鋼琴四手聯彈名曲集》等聯彈教材相繼出版,雙鋼琴比賽也被列入青少年音樂比賽,使鋼琴教育更加多元。
我國高師院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承擔培養具有專業性及教育能力人才的任務,除了要建立起系統化、科學化的教育體制,也必須完善教學設計及課程組織,根據人才需求,強化教材內容和教學資源,制定實事求是的教學目標。鋼琴聯彈的訓練過程,有助于訓練高校學生的協作能力、聆聽能力以及換位思考能力,增進學生的復合型技能。鋼琴聯彈課程內容所學的不僅有演奏技巧,也涵蓋許多人際交流間的溝通技巧與舞臺應變能力,就表演市場的多樣性而言,具有創新意義。新世紀的創新思維與創意,大多由團隊合作產生而來,藉由彼此交流的過程,重復進行思想上的碰撞與腦力激蕩,提高團隊效益及價值。鋼琴聯彈從坐姿、彈琴習慣、音樂風格到演奏頻率,都要求團隊之間的默契要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表演效果。再者,聯彈演出中可能遭遇突發情況,對表演者隨機應變的能力具有挑戰,這些挑戰是在獨奏課程中難以接受到訓練的。鋼琴聯彈課程于高師院校中的教育功能,總的而言涵蓋下述幾個層面:
聯彈排練時,彈奏者往往需要同時注意自己與搭檔的聲部進行,彈奏時無法過于單一專注在自己的樂譜中,必須眼明手快,迅速掌握合作者彈奏進行的部分,除了識譜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對樂譜的理解也必須更加深入,將團隊的學習內容融會貫通,才能協調一致地演奏聯彈曲目。
鋼琴演奏在藝術教育中經常被限制在技術訓練與聽覺訓練的思維內,其表演藝術層面的價值容易被忽視,最主要原因在于,鋼琴演奏在早期發展歷史中,并不被預設為一種被普羅大眾欣賞的表演,一直到18世紀、19世紀,工業革命后才成為廣泛被接觸的樂器演奏。聯彈演奏增加了表演者之間的互動和戲劇效果,編制也更豐富,在舞臺上的視覺效果呈現,從鋼琴的擺放位置、呼吸換氣到表演者彈奏時需要為音響和諧程度考量的動作,都必須整齊美觀,自然融合。
多數學生在練琴時,無法掌握扎實又有效率的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重復性的操作容易使精神疲勞,專注力不集中或感到過程枯燥乏味,聯彈的練習過程卻恰恰相反。雙人或多人以上的合作練習,雖然考驗和作者彼此之間的默契,在磨合過程中卻有可能因不可預期性產生意想不到的趣味感, 也有可能能從對方身上學習到平時自我練習時不會注意到的細節,使團隊互相激勵感,相輔相成。因此,鋼琴聯彈的團體排練占有舉足輕重的效果,比起分開來練習個別聲部,更有關鍵作用。
所有的重奏演出都需要表演者對搭檔的表現及時作出適當的調整與反饋,不僅在舞臺上,平時排練也可能因演奏者每次練習時的生理和心理素質差異而影響表演的穩定度,故鋼琴聯彈同樣訓練了彈奏者的隨機應變能力和反應速度,要求彈奏時能有彈性地互相配合并幫襯。并且,鋼琴特別是一種無法刻意攜帶至演出場合的樂器,表演者對每架鋼琴的反應和感受也會因人而異,影響到團隊的演奏素質,故多人合奏更考驗團隊對于環境的適應力。
基于聯彈曲目的鋼琴教育雖然已非常普遍,但是教學方法尚不如鋼琴獨奏或器樂合奏一般系統化。導致這個現象的主因有幾個,首先,鋼琴聯彈除了四手聯彈與六手聯彈曲目之外,幾乎需要兩架鋼琴以上來完成表演,對于設備不完善的場地無法實施課程。其次,要在彈奏者當中找到程度相當又能培養默契,互相學習且愿意互相配合的鋼琴彈奏者也不容易。同一項樂器又具有相當基礎能力的彈奏者,往往已養成固定的彈奏習慣或音樂習性,不容易立刻適應與人合作過程中的磨合感,也有可能因想法不同產生嫌隙,導致合作破局。聯彈課程的設置,便是教育學生,各種聯彈曲目有風格與屬性上的差異,若能正確理解聯彈曲目的創作背景和音樂風格,便能夠合理地溝通并合作。換句話說,聯彈課程的主要目標建立在客觀、有訣竅的合作技巧與重奏基礎法則上,再有序地加入經過溝通的音樂思維。
舉例而言,鋼琴聯彈的彈奏過程中,為了避免表演者之間的肢體擦撞或聲部重疊,視情況要讓其中一人改變經常使用的彈奏指法習慣。其次,踏板的使用要為多聲部考慮,既不能僅顧及高聲部旋律的美感,也不能讓低聲部的伴奏音量掩蓋過主旋律。再來,彈琴時的觸鍵發音也必須協調,不論在眼神之間的交流或肢體動作的引導,都具有使合作更為契合的目的性。由此可見,鋼琴聯彈的訓練是全方面的,對彈奏者的多重技能要求甚高。然而音樂教育是循序漸進的,對于富有經驗的表演者,能夠從廣泛的接觸合作搭檔快速進入合作狀態,但對于一些需要花費多數時間練習單獨部分聲部的學生,聯彈技能是復雜、困難又難以控制的。更有甚者,有時在合作過程中,其中一部分人很可能會因為特定聲部間的難易度差距而跟不上團隊。有鑒于此,聯彈曲目可以借鏡分級式教學系統,依據學生的程度設置階段性教學目標,由難至易挑選曲目。在每次排練中設立一個核心訓練目標,如讀譜、有條不紊的齊奏、和聲線條分析、句法呼吸換氣等與聯彈有關的重要議題。并且應該對于每首樂曲的內容有足夠的理解。原創聯彈曲目和改編聯彈曲目具有不同的意境與內涵,原創曲多以發揮鋼琴本身音色的優勢,重視聲部之間的融合感,改編的聯彈曲目多模仿器樂或交響樂團織體的層次,整體而言,聯彈改編曲目時必須著重聲部間的立體感。
鋼琴聯彈由于學習層面廣泛,教育功能獨特,在未來發展具有可塑性。目前,我國的聯彈教材逐漸挖掘地方民謠與民歌,將其作為素材,以二次創作的方式創作成聯彈曲目,發揚本地文化旋律,對音樂教育具有多重意義。鋼琴聯彈的表演形在高師院校中能夠作為師資培育的一種模式,透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從排練中獲得教學上的啟發,因此,鋼琴重奏課程值得深入推廣。相信在未來,有更多國人創作的聯彈曲目豐富聯彈作品的深度,提升鋼琴教育的素質。■
引用
[1] 樂敏.西方鋼琴四手聯彈發展史略[J].鋼琴藝術,2017(4):23-29.
[2] 謝舒音.淺析雙鋼琴演奏的心理調控及實踐對策[J].中國文藝家,2018(3):31-32.
[3] 楊楠,李策.素質教育背景下鋼琴比賽對鋼琴教學的影響[J].戲劇之家,2021(3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