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琴
朱自清是中國近代一位十分有名的文學家、散文家,其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精美的散文作品,這些散文作品內容多樣、主題鮮明,具有獨特的藝術特點,深受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喜愛。新時期,盡管中國的散文藝術也在不斷發展之中,但對朱自清散文特點的研究卻依然具有很大的意義。
朱自清(1898—1948),中國著名散文家、文學家,本名自華,號秋實,后自己改名為自清。朱自清的散文具有淳樸細膩、語言簡練而又富有靈氣的藝術特點,其建立了中國現代散文的一種全新的審美特征,為中國特色散文風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朱自清一生中創作了多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其中《背影》《春》等作品被收錄在中學語文教材之中,同時《蹤跡》《歐游雜記》等作品也十分有名。要想真正理解朱自清的散文特點,就必須對朱自清散文風格形成的背景有所了解。
民國時期,當時的社會制度給當時的中國人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了保障,國家也面臨滅亡。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涌現出一批志高氣揚、意志堅定的愛國主義人士,這些人從軍事、文學、醫學等多個領域為當時的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朱自清就是民國時代的一位在文學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文學家。五四運動以后,中國所簽訂的各種恥辱條約讓當時的一些社會青年感到十分悲憤,朱自清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著手散文文學創作,并在寫作過程中將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很好地表述在文章之中。后來,在經歷了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影響的階段后,朱自清的散文藝術風格逐漸形成。
朱自清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及生活方式展開創作,從而創作出相關的文學作品。與此同時, 朱自清在展開創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將不同的元素融入自己的文章之中,從而為我們留下寶貴的文學作品。
藝術創作的目的一直都是文學家所共同探討的一個話題,而且很多文學家偏向于兩個不同的答案,即“消遣說”與“人生說”。所謂“消遣說”,是指文學創作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消遣,將自己閑暇時間的一些生活經歷記錄下來,從而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思想,從思想上解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人生說”是指文學創作應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人生的反思”以及“對現實人生的觀察及反思”之上,認為文學創作應更好地將社會現象及人生問題展現在自己的文章之中。朱自清在創作散文的過程中就贊同“為人生”的創作思想,并呼吁作家們必須關心人生,關心當代人們的現實生活,關注大自然,同時反對具有玩世性質的“消遣說”。朱自清曾經在文章中說過:“人生如萬花筒,因時地而殊異,變化不窮。”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對生活的追求。朱自清一直都對“生命是什么”展開深入的分析,通過分析以及對應的文學創作,實現了自身對人生的一種多元性認識,提升了對人生的理解深度。
與其他體裁的文章相比,散文素有“美文”之稱,涉及真摯、深厚的情感美。散文本身所特有的高度個人化及言說表現方式成為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同時,散文又是一種個人情感意志的表達方式。當然,在五四運動之前,散文只是一種“文以載道”的重要方式,而伴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及封建社會的瓦解,文化思想領域也逐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老而又陳舊的散文觀念隨之受到較大的沖擊。這時的散文作家除了關注人生外,還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對自己的關注之上,認為文學創作應充分表現自我,展示個性人生。在這樣的背景下,朱自清就通過抒情和敘事的方式實現了自我個性情感的展示。1928年,朱自清在《背影·序》中寫道:“……我意在更好地表現自己,盡力表現即可。仁者之見,是在讀者。”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對“表現自我”的一種意愿。同時,在《背影》中還有很多自己的內心想法以及自己對父親的喜愛之情,比如在描寫父親去為自己買“橘子”的一段情節:“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段穿插在散文之中的場景記敘片段,很好地將作者對親人的情感展現出來。
就散文創作風格來說,雅與俗往往是兩個十分重要的主題,關于兩者的含義,不同學者也給出不同的見解,比較通俗的理解是,雅即士大夫創作的高雅的文學作品,而俗則是受教育的農家子弟或小市民創作的文學作品。在五四運動之前,關于文學創作的雅與俗有著較為鮮明的劃分,五四運動以后,伴隨著封建社會的瓦解,人們開始對雅與俗有了更多的認識。而朱自清則主張“雅俗共賞”,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展開文學創作。在他的文章中,將北方方言作為基本語言,同時吸收了歐洲語言的很多文化元素,并通過口語化的方式對語言進行處理,從而形成了一種生動、形象而又簡潔的語言形式。同時,朱自清又不忘對散文美感的“裝飾”,從而給人帶來一種樸素親切而又活潑自然的審美感受。正是有了這種雅俗共賞的寫作方式,才為我們創造了這樣一種獨特的文章形式。通過雅的方式傳遞出文章本身的可讀性及質量,通過俗的方式降低文章本身的理解難度,增加受眾者的數量,進而讓更多人能夠在閱讀和鑒賞朱自清文章的同時提升對文章的理解深度。
散文是一種特殊的文學載體,以“形散神不散”著稱。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家之中,不同作家的散文都有屬于自己的特點。與其他散文文學作家相比,朱自清的散文具有十分鮮明的藝術特點。對于讀者來說,只有深入挖掘朱自清散文的這些特點,才能更好地提升對朱自清散文的認識。這些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朱自清散文作品的第一個藝術特點是平實自然、干凈流暢的語言特點。其中平實自然是指朱自清散文之中的語言文字內容相對較為樸素,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大部分人都能夠輕松讀懂。干凈流暢則是指朱自清所使用的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語或者每一個漢字都有很強的針對性,能用精準的文字將想要表達的內容概括出來,從而更好地提升文章的可讀性。
朱自清的散文創作經歷了多個不同的階段,早期的散文在語言的選擇上習慣使用華美的語言,特別是對于一些寫景的散文來說,朱自清不惜用更多精美的語句來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色,讓人們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朱自清在語言文字的選擇方面做得十分到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語的使用十分精準,從而營造出一個令人陶醉的意境。但是到了后期,當朱自清開始將寫作重點轉移到說理、議事之上時,語言則變得更加自然和樸素。盡管如此,無論是前期的精美文字還是后期的樸素文字都能將自己所追求的那種清新自然、干凈流暢的語言特點很好地體現在文學作品之中。其實,朱自清語言的感染力與他本人所追求的語言觀點有著緊密聯系,正如前文所說,朱自清所追求的那種“雅俗共賞”的美學觀點使其語言變得既新穎而又不失自然,從而創作出一種自然、清新的散文語言。
朱自清散文的第二個特點是以敘事為表象、以情感表達為暗線。從朱自清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分部文章都是通過敘事的方式展開寫作的,因此很多讀者在不了解朱自清的情況下閱讀他的散文會認為是記敘文。然而,當深入挖掘其寫作思路及方法時才會發現,朱自清很多文章的內容中涵蓋著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宣泄與表達,通過情感表達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融入,進而完成自己的散文創作。
朱自清的散文多數是以“敘事+抒情”的方式展開的,習慣從生活中的某一個細節入手展開景觀或情感的描寫,從而達到借物抒情、情感傳遞的藝術效果。這一點從《背影》一文中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十分有名的作品,主要寫的是“主人公”對父親的描述,文章通過對“父親的幾段往事”的描述,抒發了自己對“父親”的愛。特別是在描述“父親翻爬月臺給主人公買橘子”的一段場景,朱自清將“父親對自己的愛”以及“自己身體的不適”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進而表達出主人公對父親的一種懷念和感激之情。《荷塘月色》也是一篇敘事散文,與《背影》不同的是,這篇文章的情感顯得更加歡快,將作者對夜色的美感很好地融入文章之中。《荷塘月色》中不乏一些敘事的情節,從始至終都將“我”在晚間夜行作為“線索”展開描述,很好地將自己對“夜色”的喜愛之情以及丟棄“其他瑣碎事件”享受大自然的一種情懷體現在文章之中。然而,如果結合朱自清創作這篇散文時的背景就會發現,作者在描寫“荷塘夜色”時內心情感的復雜。《荷塘月色》一文創作于1927年,這一年正是大革命失敗的一年,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全國人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而作者之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去描繪夜間的荷塘景色,不僅是對一種安寧生活的向往,更帶有一種幻想超脫卻又有無法實現的特殊心情。也正是這種獨特的心情才讓朱自清寫出這樣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
構思是散文創作之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作者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想要表達的內容進行構思后,才能創作出對應的散文。因此,朱自清散文的第三個特點是構思清晰明了,文眼位置安排得當。朱自清散文在文學構思方面做得十分巧妙,同時在文眼位置的安排上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文眼是散文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元素,被稱之為散文的主題或中心。散文中的每一句話、每一段景色的描寫都會圍繞著文眼展開。作者往往會在書寫散文的過程中圍繞文眼展開多方面的描述,并將一些零散的文章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篇結構緊湊的散文。從朱自清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他在寫作過程中十分注重將文眼與構思有機結合,通過反復描述文眼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文眼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文眼進行精心構思的方式提升了文眼的精細度。比如在《春》這篇文章中,朱自清就使用了嚴謹的文章結構對文眼展開描述。整篇文章的文眼是“春”,朱自清為了更好地將這一文眼表述清晰,從多個角度對“春”展開構思。全文按照總、分、總的方式展開描繪,開頭就表達出自己對“春天”的向往,兩個連續的“盼望著”放在一起足以說明作者對“春天”的期盼。隨后在構思過程中,朱自清通過切換多個情景的方式來描繪自己心目中春天的美景:“春天的外形、小草、小花、春風、春雨”。從這一系列的描繪中足以看出作者對春的喜愛之情。而文章最后,作者使用“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名言進一步強調“文眼”的重要性,簡短的話語表現出來的是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以及對中國美好未來的向往之情。另外,散文《匆匆》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基本的結構,整篇文章過渡自然,前后呼應極為合理,文章前后描繪了燕子、花朵、太陽等景色,文章最后,作者用“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這樣的一個“文眼”來將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上述例子都可以看出,朱自清在創作過程中所使用的“文眼”確實十分清晰,能夠通過合理的方式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之中,并能借助“文眼”對其文章中的情感進行宣泄。
朱自清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十分有名的散文家,其一生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精美而又通俗的散文作品,為中國近代散文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與其他散文作家相比,朱自清所處的時代正好是新、舊中國交替的階段,受到獨特社會背景的影響,使得朱自清在創作散文過程中表現出很多獨特的藝術追求。一方面,朱自清散文中更加關注“人生”及“自我的情感表達”;另一方面,在美學的追求方面,朱自清更加注重對“雅俗共賞”藝術魅力的追求。受到這一風格的影響,朱自清的散文具備了更多不同于其他散文家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在平實自然、干凈流暢的語言特點,以敘事為表象、以情感表達為暗線,構思清晰明了、文眼位置安排得當等幾個方面,也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學藝術風格使得朱自清散文為當代中國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白話散文”寫作模式,為現代散文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