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蕾 張玉龍 劉 旭 高雪嬌
(昌樂縣林業發展中心,山東 昌樂 262400)
森林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森林中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多種古樹名木、名花異草和珍禽稀獸。因此,為了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必須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每年春季開始,農事用火、游人用火、祭祀用火、林內生產用火“四峰”疊加,林區人員活動頻繁,火源防控點多、線長、面廣,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需要加強森林防火,切實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森林資源是林業發展的基礎。采取科學、有效的林業資源管理措施及防火管理措施,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保護好森林資源,可為林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森林火災是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應積極運用可靠的方案,保護好森林資源,保障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昌樂縣是山東省濰坊市5 個森林防火重點縣(市、區)之一,防火面積近0.67 萬hm,主要分布在5 個森林防火重點鎮(區)及1 個國有林場,樹種以側柏、黑松等易燃樹種為主,森林防火任務艱巨。近年來,昌樂縣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加大森林防火力度,強化各項防范措施,沒有發生一起大的森林火情。
層層落實責任制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首要措施。昌樂縣按照森林防火屬地管理原則,嚴格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明確縣、鎮、村三級林長防火工作職責;落實鎮(街、區)干部包靠片區、山頭,每個重點山頭安排專業隊員、半專業隊員和護林員巡邏,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煙有人問、火有人撲”。
2017 年9 月,昌樂縣政府通過公開招聘方式,組建了50 人的縣級森林消防防汛(抗旱)專業隊。專業隊駐扎在國有孤山林場,實行統一管理,集中食宿,集中訓練。2021 年底,昌樂縣森林消防防汛(抗旱)專業隊新招錄10 人,規模達到60 人,改稱為森林防火巡查專業隊。同時,昌樂縣組建了50 人的半專業化森林防火隊、2 500 余人的志愿者隊伍。
昌樂縣注重以水滅火工程建設,國有林區內共建消防蓄水池26 座,打機井4 眼。同時,昌樂縣注重提升縣級森林消防物資儲備庫裝備水平。截至2022 年1 月,縣級森林消防防汛(抗旱)專業隊配備指揮車1 輛、泡沫森林消防車1輛、森林消防摩托車28輛、運兵車2輛、水罐車3 輛,2 t 以上水囊20 個,2 或3 號工具500 把,高壓細水霧滅火裝置10 臺,便攜式串聯水泵16 套,滅火水槍200 把,防火服400 套、頭盔150 個,風力滅火機70 臺、滅火彈2 500 枚,對講機50 臺等。
昌樂縣組織開展“防火碼”使用推廣培訓工作,通過線上直播培訓,使基層林業系統工作人員、護林員、森林消防專業隊員進一步掌握“防火碼”使用技巧。該縣林業有關部門利用防災減災集中宣傳日、安全生產宣傳月、森林防火宣傳月等時機,結合當地電視臺、報刊、廣播、流動宣傳車、微信公眾號和公益宣傳片等媒介,大力宣傳森林防撲火知識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知識,提高公眾科學撲火和自救、互救能力。此外,當地每年都不定期組織森林防火實戰演練和森林防滅火應急拉動演練,演訓指揮流程和撲滅火器具實戰操作,進一步提升隊伍間的協同作戰能力、森林消防火災撲救能力和水平。
昌樂縣每年組織開展森林防火清墳邊、清路邊、清防火隔離帶等“五清”行動,督促森林防火重點鎮(村)及防火單位對森林火險隱患進行全面排查整治;強化巡查檢查,在森林防火重點區域進山路口設立防火檢查站,每個檢查站至少安排2 名護林員值守,加大管控力度,做到進山掃防火碼或登記,嚴禁攜帶火種進山入林。當地利用人員和車輛展開地面巡防,巡護質量較高,決策靈活性較強。昌樂縣各鎮(街、區)利用高空球監控設備和現有的視頻監控裝置對轄區內火情進行監控;國有林區瞭望臺人員24 h 執勤瞭望,遠程林火視頻監控24 h 運轉,嚴防火情發生。
昌樂縣是濰坊市森林防火重點縣(市、區)中唯一沒有建設森林防滅火指揮平臺的縣,信息化平臺建設滯后,森林防火工作主要依靠人防,高新技術應用少,森林防火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監控信息化平臺建設滯后。國有林區缺少林火視頻監控系統,各鎮(街、區)遠程高清監控設備(簡稱高空球)沒有進行有效的信息整合,森林防火科學預警水平不高,無人機、移動監控平臺、智慧防火等建設有待加強。
昌樂縣各森林防火重點鎮(街、區)蓄水池數量相對較少,個別鎮沒有建設蓄水池,遠遠達不到在防滅火重點區域合理布置森林消防蓄水池、布局半徑不大于1 000 m 的要求。以水滅火撲火器具儲備不足,重點防火鎮(街、區)普遍缺少高壓串聯式水泵等撲火器具。森林防火用到的管護站年份較長,需要進行維護與升級改造;林區的瞭望塔數量需要增加,管護站的防火物資需要補充。
人為原因是引發森林火災的重要因素。昌樂縣居民欠缺文明用火理念,如不文明用火、不規范用火行為及祭祀先人的燒紙風俗等帶來的偶發性失火都有可能引發森林火災。
昌樂縣存在森林防火在制度不完善、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一是日常森林防火監管效率低、監管不到位;二是防火管理責任人工作重點不明確,管理松懈,同時森林防火教育落實不到位,對引發森林火情的行為人處罰力度不夠,沒有引起行為人重視。
鎮級護林隊伍要求至少28 人,兼職隊伍至少20人,村級隊伍至少10 人。目前,昌樂縣鎮級護林隊伍人員數量僅能滿足最低要求,而且防火業務培訓次數較少,隊伍專業程度有待提升。
受傳統風俗理念及地理環境的影響,昌樂縣的耕種方式仍以人力、火燒為主;當地土葬占據林區較多土地資源,林區中居民用火風險較大。與此同時,當地森林火災保險工作落實不到位,縣“三防”(防控森林火災、防治林業有害生物、防范破壞森林資源行為)協會建設工作需要進一步優化。
昌樂縣應進一步加快推動遠程視頻監測預警系統和縣級智能化指揮控制平臺建設;逐步構建空中有衛星、高空監控設備和無人機等先進監測預警設備,地面有語音視頻預警裝置、防火檢查站和巡查隊伍等設施、人員力量的空天地一體化預警監控體系;組建專業縣域森林防火平臺,依靠平臺優勢及時將防火護林要求、管理信息等發送到工作人員手中,或者可以采取手機定位等方式,落實動態化管理要求,及時針對護林員工作情況等進行監督,展現信息技術優勢,實現人防與技防的有效結合,及時找出潛在的安全隱患,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
另外,為提升縣域森林防火工作質量,需要利用信息化技術打造3 個網絡、1 個平臺。一是構筑林火阻隔網。二是建設預警監測網:①建設森林防火監測站點,及時采集、分析火險因子,綜合當地氣象資料,準確完成火險等級預測預報等;②針對重點區域進行分析,構建林火遠程監控系統,實現對林火的全面監控,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三是建設無線通信網。依托超短波無線通信網成本低、覆蓋面積廣等特點,提高防火信息傳遞效率。四是建設應急指揮平臺。通過使用公共信息網,展現地理信息系統優勢,將信息管理、遠程辦公、視頻傳輸等結合在一起,并匯集在森林防火應急平臺中,提升防火工作質量。
千畝以上林區必須興建蓄水池,引水上山。每66.67 hm建設1 座500 m以上的山頂蓄水池,森林防火期內要蓄水到位。重點林區要采取“引水上山”和“蓄水下山”的方式鋪設引水管道,每120 m 左右安裝1 處消防栓。同時,進一步加強以水滅火裝備建設,增加高壓串聯水泵、泡沫森林消防車等以水滅火裝備儲備,提升應對較大以上森林火災的應急處置能力,盡快實現縣級森林火災撲救由風力滅火向以水滅火的根本性轉變。
將無人機用于森林火場實時巡察監測,能夠加強對林區人工巡察死角的監測和布控,擴大巡護范圍,及時掌握火情信息,提高火情監測效率。依據新時期森林防火監測的實際需求,昌樂縣應進一步加強森林防火系統建設,引入紅外探測、智能煙火識別等技術,提升林火視頻監控系統的運行成效。同時,要積極推廣應用無人機開展護林防火,力爭每個重點鎮(街)和國有林場配備1 架以上無人機,并做好無人機飛行操作人員培訓和后續維護保養更新等工作。另外,昌樂縣應加大遠程林火視頻監控密度,達到與當地政府應急平臺和市森林防火指揮中心聯網的要求,實現市、縣、林場與省四級指揮平臺聯網;進一步加強護林員GPS 動態管理系統和林區智能語音卡口建設,提升森林火災準確報警和發現率。
昌樂縣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和手機短信等多種有效方式,進一步加大對森林防火法律法規和安全防范知識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識;要教育和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遵守林區野外用火管理規定,大力倡導植樹、獻花、默哀等文明祭祀行為,努力破除上墳燒紙錢、點香燭、放鞭炮等祭祀習俗,營造全民參與、全民關注森林防火的良好氛圍。
4.5.1 加強制度建設。應從森林資源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現有森林防火標準與要求等進行分析,制定與縣域森林防火相關的制度與措施,并做好制度可行性研究,如森林火災報告處置制度、會議制度等。在防火期間,需要落實森林防火領導帶班、值班制度等,組織專業人員進入工作崗位,滿足辦公室電話不間斷值守要求,并定期督促專業人員開展防火巡查等工作,進而掌握縣域內部林區防火動態情況,及時向相關部門如實上報火情具體情況。
4.5.2 真正落實管理責任。一是將防火責任制落實到工作中。在縣域森林防火中應確保相關人員能明確自身工作重點。例如,各部門需要聯合發布責任追究意見,目的是讓各級部門、工作人員能清楚認識到自身在縣域森林防火中的職責,主動參與縣域森林防火工作。在防火階段出現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時,應及時接受相關部門作出的處罰等。另外,還需要定期開展森林防火職工會議等,組織專業人員參與會議,在總結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積累防火經驗,并全面提升職工防火意識,強化管理人員責任心。
二是堅持依法治火原則。針對存在縱火行為的人員,應當追究其法律責任。相關部門應嚴格按照我國現行法律法規開展縣域森林防火監督與管理工作,尤其是對于發生的縱火事件,應當加大處罰力度,落實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要求。發現縱火行為后,應當及時查清問題出現的原因,結合火情實際,采取科學有效的處理措施。第一,針對縱火人員開展森林防火知識教育,及時糾正其錯誤認識。第二,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處分,以此來提升法律法規的威懾性。
4.6.1 組建專業森林防火工作協會。昌樂縣應建立森林防火工作協會,邀請經驗豐富的森林消防隊等進入協會,不斷提升縣域森林防火工作質量。同時,與森林防火志愿者協會等加強協作,共同做好縣域森林防火工作。隨著我國對森林防火關注度的不斷提升,縣域森林防火工作需要及時做好改革與創新,積極應對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也要及時撥付森林防火志愿培訓經費,確保防火志愿者能夠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從而積極參與縣域森林防火工作。
4.6.2 選拔專業人員參與防火工作。昌樂縣應選拔年輕、工作能力強、專業知識豐富的人員進入縣域森林防火隊伍,并定期開展專業化培訓教育,如開展撲火技能、安全知識等培訓,不斷提升防火人員的業務素質和防火技能,以組建專業的防火隊伍。另外,當地防火應急中心要及時調配專業人員,在現場組建防火小組,成立森林資源管理隊伍,做好林場、村組的聯防工作。
4.7.1 發揮管護站作用。為提升縣域森林防火管理效果,保障森林資源安全,林區需建設多個管護站。管護站不僅是森林資源管理過程中的基礎性單位,也是護林員工作、生活的場所。所以,應結合當地地理位置情況,針對管護要求等進行管護站建設。一般管護站位置以視野開闊、背風向陽、取水便捷性較高、能夠滿足出行等要求的區域為主,同時應保證通信順暢等。另外,應合理建設防火資源保管庫房、廁所等。條件允許時,可以采取二層設計方法,將一層作為附屬用房,二層視野更加開闊,可以用于住人、管護用房等。
4.7.2 建設瞭望塔。為及時掌握縣域森林具體情況,需要在相對較高的山頭等部位建設瞭望塔等。但是,具體建設時應結合管護面積、地形等合理選址,以滿足使用要求。
4.7.3 豐富防火物資。縣域森林防火的重點在于防,應當滿足有備無患原則,實現防患于未然。所以,需要針對管護面積投入充足的資金,采購充足的滅火機具等防火物資。
一是在推進農業耕作方式、造林方式改革工作的基礎上,推廣機械造林、化學除草技術等,加大對林山造林、火燒田埂的管理力度。二是推行火葬,在劃出公墓區等的基礎上完善墓區防火隔離帶建設。防火隔離帶的設置可有效阻止山火蔓延至居民區,還可以預防家火上山,在森林防滅火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是采取山區生態移民措施,減少在林區中的生產生活用火量。四是在及時推廣森林火災保險的基礎上增加補貼資金,共同分攤災害風險,做好引導工作。五是引導林農組建“三防”協會,加大對林區的巡查巡護力度。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事關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任務艱巨,使命光榮,責任重大。當前,昌樂縣森林防火工作在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人員隊伍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為切實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昌樂縣需要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注重加強“人防”與“技防”相結合,提升林區信息化建設水平、以水滅火能力建設水平,努力倡導文明用火行為等,真正實現山有人看、林有人管、全民參與、群防群治的森林防火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