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兵
(武威市生態環境局民勤分局辦公室,甘肅 武威 733399)
隨著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深入落實,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但受思想認識、發展模式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對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威脅。近年來,各地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農村環境污染的隨機性、隱蔽性等特點明顯,導致在治理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相關部門要結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持續完善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體系,不斷改善農村環境條件。
近年來,種植業生產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農民在生產中對化肥、農藥依然較為依賴。為提高農作物產量,部分農民過量使用化肥,導致多余化肥向地表及相關水域中滲透。由于化肥中含有大量氮、磷等成分,導致地表水遭到嚴重污染。同時,在地表徑流的作用下,殘留的化肥還會流入地下水體、湖泊,加劇河流、湖泊的富營養化問題。此外,化肥、農藥等污染物也會隨著食物鏈在人體中累積,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畜禽養殖是農村居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但部分居民隨意堆置動物糞便,不但會污染空氣環境,而且會導致土壤質量明顯降低。農村養殖場往往規模較小,為節約生產成本,很多養殖主體未配備完善的污染處理設施,直接向環境中排放未經處理的廢水污物,導致水源、土壤等遭到污染。
近年來,雖然農村的環保設施、設備逐漸完善,但部分村民的環保意識較淡薄,通常自行處置生活垃圾,或隨意丟棄,或露天集中堆放,或隨意傾倒河溝內、馬路邊,嚴重污染土壤及水體環境。
現階段,隨著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等戰略的深入落實,農村出現了較多的鄉鎮企業。但很多企業缺乏完善的環保處理設施,無法依據相關環保要求科學處理廢氣、廢水、廢渣等,導致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加劇。
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對資金的需求較大。只有投入充足的資金,才能夠順利落實各項防治任務;否則,將會影響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效果。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實施,各地政府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問題日趨重視,財政部門也設立了專項治理資金,以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但農村地區相對遼闊,且存在著嚴重的面源污染問題,導致現有資金難以充分滿足實際需求,無法更好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面臨著較大的財政壓力,難以在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領域投入充足的資金,導致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為增強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效果,相關部門需建設完善的制度體系。但就現階段而言,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還面臨著制度供給缺失的問題。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生態環保領域的法律法規主要側重于宏觀層面,缺乏具體化和可操作性,無法有效指導與規范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另一方面,農村環境污染監管制度不夠健全,排污許可、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制度等尚未得到深入落實。
只有建設完善多主體聯動治理機制,才能夠充分保證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效果,逐步改善農村環境條件。現階段,政府是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單一主體,缺少其他主體的深度參與,導致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目標難以在短期內完成,無法持續改善農村環境。近年來,城市地區持續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顯著增強了民眾的環保意識,很多城市居民主動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環境保護,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而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沒有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加之媒體宣傳、引導參與等機制不夠完善,導致大部分農村居民不能夠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環境污染防治,缺乏足夠的責任意識,在農村環境污染防治中的角色缺位問題突出。
為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要求高度重視農業綠色發展,通過優化農業發展理念與模式,協調統一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但部分農村地區將經濟的快速增長作為發展重點,易忽視農村生態環境容量,在農業生產及經濟發展過程中無節制地開發鄉村自然資源,如部分農民盲目、肆意施用化肥、農藥,嚴重破壞農村生態環境。部分地方政府在鄉村產業布局中盲目引進企業,沒有構建完善的準入標準,忽視資源環境承載力。這樣雖然可以使農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但易造成生態資源透支,進而對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威脅。
只有構建完善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才能夠順利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增強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效果。針對當前資金短缺的問題,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解決。一方面,中央要適當加大對地方的環保資金投入,設立多種類型的專項基金,如環保基建項目基金、環保技術改造基金等,以便從資金角度為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促進生態文明型美好鄉村的建設。地方政府要在地方財政預算中納入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資金,結合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重點,科學調配和使用有限資金,大力建設農村垃圾處理、排污管道等基礎設施,積極優化與創新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另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要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專門制定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財政補貼、減免稅收等方式,調動社會企業、民間資本的參與積極性,建設社會力量協同治理機制,以便拓寬資金來源,充分滿足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資金需求。
建設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夠指導與規范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實施。針對現階段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的問題,相關主體需結合新形勢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需求,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與制度機制,持續、有效地治理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第一,完善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領域的政策法規。發揮政策法規的剛性約束功能,可以保證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效果。因此,相關職能部門要結合農村地區環境污染現狀,積極推進立法工作,全面覆蓋生活垃圾處理、農業生產污染等各個方面。同時,要對現有的環境治理政策法規進行修訂和完善,增強政策法規的具體化和可操作性。地方政府要依據法律法規和當地情況,專門出臺實用性較強的地方性條例,為地區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第二,健全農村環境污染監管制度。為對農村企業、村民的環境污染行為進行約束和限制,相關部門需建立農村環境污染監管制度。在具體實踐中,一方面要嚴格控制污染源,管控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的市場流通,深入落實排污許可、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等制度,以防范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出現。另一方面,要對各類污染行為進行嚴厲處置,綜合采用追責、懲戒等方法進行管理。地方職能部門應不定期巡查農村環境污染現狀,依據法律政策嚴厲追究破壞農村環境的企業或個人,結合污染行為的類型及后果,靈活采用責令整改、罰款等懲戒措施,促使農村企業及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得到逐步提升。第三,健全責任落實制度。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較多的部門與人員,如果沒有清晰定位職權,容易出現推諉、扯皮等情況,將無法保證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效果。面對這種情況,中央政府要對地方黨委的領導責任進行明確界定,科學劃分各職能部門的責任范圍,在年度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中納入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成效等內容,促使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效果得到提升。
單單依靠政府部門的力量難以保證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效果,因此,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引導社會團體、農民等共同參與進來,建立多主體治理機制,切實增強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效果。第一,政府主體當好“引路人”。政府職能部門主導著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實施,也承擔著重要的宣傳引導職責。深入實施宣傳教育活動,可調動社會團體及農民的參與熱情。因此,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綜合應用電視、報紙、網絡及村廣播站等各類宣傳載體,對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規、政策進行普及宣傳,促使民眾的執法守法意識得到提升。同時,政府職能部門要經常組織以生態環保為主題的活動,如評選表彰模范人物、組織環保文藝匯演等,采用生動、趣味、形象的方式講述農村環境污染的嚴重后果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引導民眾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進來,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自覺踐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第二,社會主體當好“助夢人”。政府職能部門的力量是有限的。為順利實現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目標,需充分利用環保企業、志愿者組織等社會力量,彌補政府力量的不足。其中,環保企業具有資金、技術等優勢。政府職能部門要通過宣傳推廣、制定優惠政策等方式引導環保企業參與進來,協同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促使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專業化與科技化水平得到提升。志愿者組織由環保意識較強的社會民眾組成,可將環保知識教育、環保技能培訓等作為工作的重點,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第三,農村居民當好“守護人”。只有讓廣大農村居民深入參與進來,才可以保證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效果。因此,廣大村民要逐步革新思想觀念,充分認識到農村環境污染的危害,增強自身的主人翁意識,主動學習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轉變農業生產理念與模式,約束日常生活行為,抵制各類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不良行為。
為持續改善農村環境條件,需改變以往唯GDP的發展理念,依據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發展綠色經濟與循環經濟。地方政府要將地區環境優勢、資源條件、產業基礎等一系列因素綜合納入考慮范圍,科學制訂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第一,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較為粗放,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面對這種情況,地方政府要牢牢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轉變落后的農業生產模式,在農業生產全過程中貫穿環境保護工作,著重發展綠色農業與生態農業。例如,在種植業發展中,要深入落實化肥、農藥零增長政策,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術替代傳統的化學防治手段,逐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在畜牧養殖業發展過程中,要配套建設糞污處理、污水凈化等基礎設施,減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第二,合理引入企業。近年來,城市工業向農村地區轉移的趨勢在不斷增強。雖然這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明顯帶動作用,但也加劇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地方政府要統籌規劃,在農村建立工業園區,嚴格執行環境準入規定,依據地區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要求及節能減排標準等審查入園工業企業,禁止引入資源能源消耗型企業。
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情況,直接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進程。針對當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相關主體要從資金資源、政策法規、宣傳教育、規劃發展等多個角度著手,不斷完善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體系,逐步提升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水平,推動農村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