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如斯慶
(烏審旗農牧局,內蒙古 烏審旗 017300)
在我國草原牧區,草原生態系統為肉類、奶類等畜牧產品生產提供物質基礎。此外,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也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基于此,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草原牧場地區的自然資源保護工作,并將其視為我國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全面實現對我國生態系統統一管治、對自然資源統一配置的基礎,更是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基礎。
然而,我國草原牧場地區的生態保護工作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重建與養殖業發展及農民增收之間存在的矛盾,嚴重阻礙了草原牧場的現代化建設。在此背景下,政府相關部門和草原牧場經營者應該憑借現有的畜牧業生產基礎和草原生態牧場保護成果,在充分衡量自然資源承載力和牧場環境容載量的基礎上,通過引入無害化生產方法和生態化經營、管理模式,建設現代化、天然的草原生態牧場。而基于草原生態牧場發展畜牧業,需以生態保護為先,以實現畜牧業綠色發展和高質高效生產為目標。基于此,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積極尋求和當地農業大學的合作,并且從自身多年經營和管理家庭牧場的經驗出發,考察和勘測了草原牧場地區的自然資源情況,同時參考相關文獻內容制定了管理草原生態牧場的建設標準。同時,該公司還根據制定的標準建設了4處草原生態牧場,為其他草原生態牧場的經營和管理提供了參考。
近年來,相關地區各級政府都在持續增加草原生態保護資金投入,開展了退牧還草和防風治沙等工作,同時還制定了草原生態牧場保護獎懲制度,以此為草原畜牧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相關地區各級政府為保障草原生態穩定,還建立了草原防火體系,建設了草種繁育基地等重大草原牧場工程。通過落實上述生態保護措施和工程建設,緩解了草原生態系統的惡化趨勢,提高了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然而,站在宏觀立場上觀察,我國的草原生態系統依然面臨著失衡風險,草場資源、畜牧業和養殖者三者間的根本矛盾并沒有得到解決,甚至部分草原牧場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情況并沒有得到改善,處在進一步失衡的風險中。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和養殖方將現代化的養殖和管理模式引入牧場經營,進而打造生態化草原牧場,以此取代目前完全利用草原自然資源進行畜牧業生產的經營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夠有效避免草原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從而為我國畜牧業轉型奠定基礎,最終實現增加牧民收入的目標。
在草原牧場地區的經濟發展構成中,畜牧業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同時是當地牧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目前,我國已經在13個擁有大規模天然草原牧場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落實了草原生態牧場保護補助制度。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截至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已創建140個國家標準化畜牧養殖示范場,擁有家庭牧場3.5萬個。相關數據表明,在內蒙古自治區畜牧產品供應系統中,草原牧場畜牧產品所占比重超過85%。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畜牧產品的供應對于草原牧場有著極高的依賴性。因此,要想促進綠色、優質畜牧產品的生產,必須要加強對草原生態牧場的規范化管理,同時推進草原生態牧場示范區建設。
但是,現階段草原畜牧生產中依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對草原自然資源的長遠利用帶來了很大影響:沒有制定標準化的飼草料管理機制,草原面積減少,牧場地區缺乏完善的畜牧業發展基礎設施,沒有采用精細的養殖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相關部門和養殖方就應該進一步打造草原生態牧場,采用無害化草原牧場管理方法,引入生態化畜牧業生產模式,重點發展綠色有機畜牧產品生產,同時積極打造品牌形象,向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綠色產品。唯有如此,才能保障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和草原牧場經營和諧發展,最終達到增加牧民收入的目的。
近年來,草原畜牧業在我國農業體系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只有不斷提高草原畜牧業經營管理的整體水平,才能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從而促進我國生態農業快速發展。但是,從當前我國草原畜牧業的發展情況來看,許多家庭牧場與合作社、養殖企業的合作經營還處于初級階段,加之受到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衛生環境差等問題屢見不鮮。而加強原生態牧場建設恰好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通過獲得政策與資金支持,采取草地改良、疫病防治等措施,能夠更好地完善標準化生產體系。這樣不僅有助于打破草原畜牧業的發展瓶頸,而且對促進草原畜牧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顯著提升至關重要。
只有在確保草原的自然資源滿足相關環境指標的情況下,才能確保草原生態牧場的養殖環境適合家畜生長。目前,相關部門已經根據草原牧場地區現狀制定了草原生態牧場建設的環境標準。根據《草原健康狀況評價》(GB/T 21439—2008)的規定,只有草原健康狀況評估為3級以上,才能達到草原生態牧場建設的要求。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則要求地表水環境質量在Ⅴ類以上,才能達到草原生態牧場的建設標準。
為保證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在建設草原生態牧場的基礎設施時,應根據相關標準進行建設。根據《牧區牛羊棚圈建設技術規范》(NY/T 1178—2006)可知,草原生態牧場的棚圈透光性必須良好,同時還必須容易封閉,以此為換氣和通風提供有效保障。貯藏干草時,應該執行《牧區干草貯藏設施建設技術規范》(NY/T 1177—2006),干草貯藏設施應選建在避風良好、管理方便、干燥向陽的地段。建設青貯設施時,需根據《青貯設施建設技術規范 青貯窖》(NY/T 2698—2015)建設,其建設位置應該較高,并保持干燥,應該避開水源或污染物。草原生態牧場的圍欄建設、建設材料選擇也需要符合相關規定,即《草原圍欄建設技術規程》(NY/T 1237-2006)。
杜絕草原面積減少是生態化經營和管理草原牧場的目標之一。《天然草地合理載畜量的計算》(NY/T 635-2015)是測算牧草用量和牧草利用率的主要執行標準,在測算的同時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季節和牧草面積的影響。《草原劃區輪牧技術規程》(NY/T 1343—2007)則是放牧時間和規模的執行標準,同時還必須根據相關規范合理安排畜牧放、輪、休的時間。《天然割草地輪刈技術規程》(GB/T 27515—2011)能夠為草原牧場刈割提供標準,以此防止牧場草地面積縮減。除此之外,在開展施肥和松耙等工作時,同樣需要遵守相關標準。
在草原生態牧場家畜管理過程中,也必須符合相關的規范,主要體現在防疫措施落實、養殖模式應用、家畜選種、管理架構改善、分群養殖及放牧區域設定等方面。在放牧方面,應該選擇在春夏季節展開,秋冬季節則應該采用舍飼的方法。在草料方面,應該選擇天然的牧草,如可以從人工草場或者其他渠道獲取草料。除此之外,養殖者還應該從家畜的各個生長環節出發,并且根據季節的變化科學配制草料。針對繁育期間的家畜,還必須要在草料中添加其所需的營養物質。投放牧場草料和添加營養物質時,可以參考《無公害食品畜禽飼料和飼料添加劑使用準則》(NY 5032—2006)。在選擇家畜方面,養殖者應該從牧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家畜種類及生產周期優化畜群結構;按照牲畜性別、生產階段進行分群飼養;根據牧場的養殖能力確定種畜保留數量,在此基礎上淘汰老弱病殘家畜,從而提高家畜管理水平。而在家畜防疫防病方面,養殖者需要按照相關政策要求及標準,對患病家畜開展治療等處理。
為做好草原生態牧場建設,養殖者應該科學規劃基礎設施、放牧區域和水源位置,并且確保畜牧生產中的用水能夠得到有效供應,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在草原生態牧場建設中,水源必須遠離污染源,同時確保兩處飲水點之間不超過3.2 km,便于牲畜飲水。此外,為提升草原生態牧場環境質量,養殖者應及時清理畜舍,保持合適的濕度,同時確保其能夠有效通風,并且定期消毒作業,保障養殖牲畜健康生長。與此同時,疫病隔離區域不應該建設在養殖區和生活區300 m范圍內,且必須位于下風口處。養殖者應立足草原生態牧場內的實際養殖情況,依據《畜禽場環境質量及控制衛生規范》(NY/T 1167—2006),建設家畜排泄場地等相關設施,確保糞污合理和無害化治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糞污治理區域必須在生活區域的下風口處,并且確保周圍100 m范圍內沒有存儲草料及地表水。
為提升草原生態牧場的管理和經營水平,養殖者應該打造畜產品溯源系統,便于實現草原生態牧場信息化管理。養殖者應該憑借信息化技術和自動化設施打造溯源系統,從而為畜產品的品質管理和安全生產提供保障,并以此打造草原生態牧場的品牌形象。除此之外,相關標準規定養殖者應該給家畜佩戴電子耳標,同時建設草原牧場環境和家畜防疫防病的電子檔案,記錄畜產品的生產和配送信息,為相關產品的質量提供保障。
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牽頭制定了草原生態牧場建設標準,并據此建成了4處草原生態牧場,取得了良好發展成效。以該公司草原生態牧場建設為例,總結草原生態牧場建設要點。
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根據草原生態牧場建設標準,分析現階段草原生態牧場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同時針對這些難題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交流和協調,最終在內蒙古自治區選定了4處草原生態牧場示范區實施標準化經營和管理,采用精細化的管治模式,配置完備的基礎設施,并建設了人工草地,從而有效解決了原草原牧場的草原資源和畜牧業沖突問題,降低了草原牧場的生產成本,提高了草原資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上述草原生態牧場內還建設了糞污治理設施,構建了產品信息溯源系統,從而確保了畜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流程能夠被實時監控。
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實地勘測并采集了原草原牧場和周邊合作社的草原養殖相關信息,主要勘測對象為冬春羔出欄量、草場種類、草原生態牧場自然資源情況、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草原載畜能力、草地利用情況及畜群結構。根據勘測和采集的數據信息,對草場使用情況和實際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基于此整合草原資源,最終制訂了科學合理的草原生態牧場建設方案,并繪制了建設圖紙。除此之外,該公司還全面衡量了4處草原牧場的面積和生產力,從而確保草原資源利用和畜牧業生產實現平衡,為建設后的草原生態牧場資源合理利用奠定基礎。
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嚴格落實草原有償使用保護制度,嚴格遵循《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進行草原生態牧場建設;嚴格執行禁牧制度,按照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下達的禁牧指令,采用舍飼圈養的養殖方式;落實草原承包經營制度,明確草原生態牧場的管理區域和權責。
針對草場的承包經營權,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采用了聯戶和家庭承包模式,并要求落實合同制。針對草原生態牧場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限定了基本草原區域,并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以此為具備涵養水源和核心割草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法規支撐和執行標準;制定草場征用和占用制度,對草原利用相關項目予以分級和分類別的審理和審批,只有通過審核的項目才能獲得經營許可證;制定審核工作標準,細化審核流程,明確人員權責,以此整頓了草原生產的市場秩序,為草原征占用審核和經營的標準化作業提供了保障,以此確保草原資源的合理和科學利用,推動了草原資源保護法治化進程。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嚴格按照上述規定,在生態牧場建設中做到合規合法。
為了促進草原生態牧場標準化示范區的快速建成,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部門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不斷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建設。一方面,以改善草原生態質量為核心,實施重點生態工程項目,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草原生態保護工作進行詳細部署,以重點生態工程為抓手,完成生態修復的任務。另一方面,建立“種草護草”一體化機制,同時借助創新性的修復技術強化退化草原生態修復,進一步落實退耕還草的基本要求。
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在草原生態牧場的養殖管理過程中引入信息化技術,以此實現對家畜的全方位監管;同時為家畜佩戴電子耳標,以此對家畜展開定位追蹤,并分析其活動軌跡,從而實現家畜生產全流程的信息記錄和管理,并以此為依據建立畜產品追溯系統。除此之外,草原生態牧場管理者還可應用信息化技術為家畜和草料來源的安全提供保障,從而確保家畜和草料綠色安全,保障畜產品的優良品質。目前,草原生態牧場正在逐步實現電子耳標和監控平臺的構建工作,無論是氣體檢測設施、物聯網設施,還是自動化攪拌設施、飼養棚監控平臺建設,都已經得到落實。
家庭牧場或者規模化草原牧場產生的糞污會排入自然生態系統,污染土壤、空氣和水源。這就要求草原生態牧場的管理者應該對糞污予以無害化處理,并實現循環使用,以此從源頭杜絕畜牧生產對草原生態系統的破壞。由于不同草原生態牧場的環境不同、信息化程度各異,因此,在進行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時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采用相應的處理方式。現階段,草原生態牧場內的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方式主要是堆肥發酵,同時正在積極引入養殖蚯蚓的處理方式,從而為牧場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提供有效保障。
在草原生態牧場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著重加強對消防管理能力和生物災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對草原生態牧場標準化示范區的消防投入,從資金、人力、設備等方面完善消防體系建設,并借助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技術建立消防指揮系統,以便及時發現火災隱患,從而切實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政府部門還需要加強對生態災害的全面分析,如蝗蟲、鼠害等等。在選用綠色無污染殺蟲劑的同時,也要積極探索全新的防治技術,如引入生物防治技術,利用蝗蟲、老鼠的天敵對其進行消滅,從而促進草原生態區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草原生態牧場是一種現代化的畜牧業生產形式,通過將先進的基礎設施和經營、管理模式引入草原牧場的經營生產,從而為畜產品的有序生產和加工提供保障,并在此基礎上打造草原生態資源合理利用、畜牧業科學養殖和糞污治理一體化的生產系統,確保畜牧業安全和高效高質生產。草原生態牧場的建設能夠緩解草原自然資源利用和畜牧業生產之間的矛盾,使草原生態牧場的經營者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取得經濟利益,最終實現草原畜牧業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