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惠民縣委書記 王瑋
近年來,惠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富有時代氣息和惠民印記的特色品牌,全縣鄉村產業蓬勃發展,鄉村治理體系加快重塑,五大振興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實施主導產業加固工程,全力夯實現代農業產業基礎。堅定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縣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74 萬畝,夏糧連續17 年豐收豐產,成功入選山東沿黃小麥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縣。建成全國最大白蠟、國槐生產基地和北方最大的綠化苗木交易實體市場,全縣連片苗圃和苗木基地育苗面積達18 萬畝,食用菌種植面積300 萬平方米,惠民蜜桃、惠民香梨、短枝紅富士等高品質果品種植面積達到5 萬余畝,淄角鎮入選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實現以特色產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二是實施新型主體培育工程,全力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普通農戶連片種植、規模飼養,全縣縣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04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025 家,家庭農場示范場441 家。大力發展鑫誠田園綜合體、和美食品、牧原農牧生豬養殖等農業產業項目,有力推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向全產業鏈發力。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工程,全力構建現代化鄉村產業品牌體系。惠民縣成功推出山東省首家縣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惠民原耕”,目前已納入17 家企業的112 個產品進行重點推廣,構建起了以“惠民原耕”為“母品牌”,以一批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特色農產品品牌為“子品牌”的品牌體系,惠民白菊、惠民甜瓜等7 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積極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推進標準化建設,全縣“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數量達到112個,有力提升了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一是聚焦需求“引”才。實施“十百千人才”引進工程,出臺打造惠民人才高地“十條意見”,吸引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重點產業實用緊缺人才來惠建惠。深入實施“三進三創”工程,今年以來,累計引進高端專家11 人、碩博士37 人,引進本科以上大學生1043 人,山東國創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被山東省人社廳批準為2022 年第四批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二是創新理念“育”才。堅持每年評選縣“鄉村之星”“首席技師”等本土人才,積極申報省、市級實用人才。扎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實現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培訓1328人。積極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完成培訓農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勞動力3205 人。
三是搭建平臺“用”才。采取政府牽線、企業建設、部門合作等模式,圍繞全省、全市重點支持建設的人才載體,對新申報和申報升級管理的重點企業單位納入組織管理,實施一企一策,搞好配套服務,山東財經大學在惠民縣設立了4 處鄉村振興調研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
四是優化環境“留”才。積極落實高層次人才居留和出入境、落戶、社會保險、醫療保障、住房、子女就學等政策,為人才解決生活方面的后顧之憂。高標準建成惠民人才港,建設人才公寓540 套,成功打造集人才居住、創業孵化、成果展示、就業培訓于一體的人才服務綜合體。
一是實施鑄魂強農工程,著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構建以縣百姓宣講團宣講為主體,各級領導干部帶頭講、部門單位融入講、鎮(街道)參照講、喇叭播放講“1+4”基層理論宣講體系,真正把宣講“觸角”延伸到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一線。發揮領導干部示范表率作用,縣級黨員領導干部帶頭開展宣講,在全縣范圍內組織開展“書記第一講”活動。
二是實施新時代文明實踐工程,著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積極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提檔升級、提質擴面,在縣、鎮(街道)、行政村文明實踐陣地全覆蓋的基礎上,推動文明實踐向自然村、基地、家庭延伸,建成縣級文明實踐基地6 處、自然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97 個、文明實踐家庭站224 個。
三是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著力保障文化民生建設。做好做活非遺保護文章,精心組織“中國·胡集燈節書會”、火把李廟會及非遺展示交流會,成功創建省級孫子文化(惠民)生態保護實驗區,對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整體性保護。深度挖掘孫子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成功舉辦第十四屆海峽兩岸(濱州)惠民孫子文化論壇,創造推出《情系老渤海》《劉胡蘭式的女英雄——吳紅英》等優秀紅色文化作品,用情用力講好惠民故事。
提升農村宜居水平,引領鄉村生態振興。
一是搶抓國家戰略機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濕地修復工程,高標準推進黃河下游生態廊道工程建設,累計完成合格造林3.4 萬畝,黃河淤背區綠化3224 畝,沿黃森林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成功入選山東省省級森林生態廊道大樣板工程,惠民縣成功獲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二是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啟動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以深入開展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揚塵污染防治治理、重型柴油車和車用油品整治、秸稈禁燒等為重點,加強精細化管理,實現縣域空氣監測全覆蓋,環境監管體系逐步完善。
三是打造生態宜居家園。加快推進城鎮污水“兩清零、一提標”行動,持續開展美麗鄉村“十百千”工程,2021 年度2 個美麗鄉村示范片區、5 個省級美麗鄉村、9 個市級美麗鄉村全部完成建設任務。加快“美麗庭院”創建,實現村村建有“美麗庭院”戶,活動開展以來,累計創建美麗庭院2.4 萬戶,繪出了鄉村振興新畫卷。
一是強基固本筑堡壘。突出抓好“過程黨建”,建立基層黨建、全面從嚴治黨月度提醒、季度講評機制,促進基層黨建全面過硬、整體提升。實施“百千萬”基層黨員干部素質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領頭雁”發展力。深入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攻堅行動,一村一策制定增收方案,不斷增強村級造血功能。
二是打造亮點創品牌。聚力打造“黨建領航·品質惠民”工作品牌,在縣級層面打造了新型黨員聯戶、“2+1+1+N”核酸采樣模式、“紅色蜂巢”城市基層治理、“12610”干部日常監管、陽光大數據管理平臺等五項創新性工作;在鄉鎮層面打造了“紅管家·惠生活”“黨建領航·溫情善治”“紅先鋒·惠服務”等14 項亮點工作,形成了“1+5+14”品牌矩陣,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
三是圍繞大局抓服務。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動員全縣2409 個基層黨組織、18627 名黨員干部投身疫情防控,成立抗疫一線臨時黨組織358 個、黨員突擊隊1371 支,筑牢防控一線紅色屏障。深入實施“全科大網格”基層治理效能提升工程,統籌做好信訪維穩、意識形態、民族宗教等領域重大安全風險防范,社會大局保持持續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