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 張軍紅 調研組成員 鮑婷婷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資源消耗急劇增加,固體廢物產量大、循環不暢、非法傾倒、處置設施選址難等問題日益突出。相關數據顯示,全國600 多個大中城市中,有1/4 的城市缺少堆放垃圾的合適場所。2015 年—2020 年,我國固體廢物產生量保持增長趨勢,2020 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6.8 億噸。為解決這一問題,推動綠色循環發展,“無廢城市”已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首要選擇。
何為“無廢城市”?北京金宇奧環境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王海濤解釋,“無廢”并不意味著沒有固體廢物產生,或固體廢物被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通過再利用逐步減少生產生活垃圾,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目標。“這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需要長期探索與實踐。”
繼2019 年5 月確定“11+5”個試點城市之后,今年4 月24 日,生態環境部又會同有關部門發布“十四五”時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的城市名單。
據了解,目前試點城市已帶動最終處置工程項目562 項、1200 億元,取得較好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到2030 年,我國固廢分類資源化利用的產值規模預計將達到7 萬億元至8 萬億元,帶動4000 萬至5000 萬個就業崗位。
但長期以來,由于涉域面積廣、監管對象流動性大,固體廢物處置仍存在監管方式單一、處置效率低等問題,依靠傳統管理手段難以滿足現代化管理需要。“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是數字化無廢園區的建設目標。依托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和AI 技術,可以實現‘智慧平臺+終端產品+運營模式’的有效融合,為數字化園區制定科學合理且因地制宜的固廢處理解決方案,對固體廢物的前端回收、中端處理、末端清運進行實時管控,從而減少人為干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王海濤表示,目前數字化無廢園區還處于探索階段,需要在平臺創新研發、智能終端迭代以及園區管理方面加以完善。
與此同時,王海濤也表示,由于部分環保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專業化水平較低,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競爭力不強,大部分環境科技基礎研究與技術研發處于跟跑狀態。對此,他建議,要探索市場化運營機制,在固廢處理領域設立政府專項基金,“當前項目眾多,單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夠,還應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激發社會資本的活力和創造力,助力行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各城市還應結合當地人口流動與城市群發展、生產與消費的結構性變化,研究制定中長期建設規劃,明確總體目標、路線圖和時間表;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和光盤行動,踐行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從小事做起,為推動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