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強化數字賦能作用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如何增強企業韌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圍繞這些問題,本期數字經濟圓桌對話由《經濟》雜志社副社長王琤和B.P 商業伙伴創始人兼總裁國秀娟共同主持,特邀請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數字經濟戰略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委員李淑敏,軟通動力集團董事長兼CEO 劉天文,北京神州數碼云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吳靜濤三位嘉賓進行探討。
面對全球經濟與能源形勢,數字經濟正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在此背景下,發展數字經濟對我國具有怎樣的意義?
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如何抓住數字經濟機遇實現彎道超車,成為從中央到地方以及各行各業都在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數字經濟將對未來我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產生重要影響。
數字經濟或將成為新工業革命的突破點。在國家層面上,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數字經濟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是我國未來的國際競爭力所在。在企業層面上,傳統企業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實現數字化轉型,是參與數字經濟浪潮的必然發展方向;以互聯網為主的我國數字原生企業在過去十幾年發展迅速,為各行各業注入新活力,提升了產業效益。
當前,數字經濟發展進入到一個深水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首先,數字經濟的戰略規劃和真正落地實施之間還存在一定反差或者脫節。數字經濟作為新生事物,從技術體系發展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生產體系、社會體系、治理體系、文化體系、生態體系,有一系列難題需要解決,有大量標準和規范需要制定,還要結合實際探討不同行業和地區數字化轉型模式和路徑,更需要培養大批數字化、智能化人才,做到這些絕非一日之功。
其次,關于數字經濟需要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戰略體系。目前,有些人對數字經濟的認識存在一個誤區——脫離經濟現實來談數字化。實際上,在數字經濟中,數字化是來賦能經濟、賦能社會的,應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來談數字化。脫離經濟社會現實去抓數字端,單純強調大力發展先進數字手段或技術,容易造成數字在賦能實體經濟和現實社會時出現脫節現象,極大影響投入產出比和社會效益。
再次,關于數字經濟本身的頂層設計仍顯不足,還要朝著系統化、集成化方向努力?,F在,各個行業、各個地域、各個部門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發展數字經濟,但關于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應該是什么樣子,各子系統之間是什么關系,怎么一步一步來實現,還需要系統研究和更加完善的系統頂層設計。面對這些問題,很重要的就是要加強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宏觀研究,既要腳踏實地,更要高瞻遠矚。本著設計先行理念,協同研究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治理、全球數字競爭等重大戰略問題。從數字生態、數字文明的高度把握數字經濟發展大方向,以數字化、智能化理念全面更新數字經濟相關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知識體系、觀念體系、標準體系、規范體系,加快培育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力爭數字經濟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戰略主動權。
對于發展數字經濟過程中出現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數據鴻溝和社會公平等問題,一方面需要國家有關部門以更強的專業能力不斷研究探索,明確規則。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發揮有效市場的作用。回顧過去20 多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尤其是2000 年左右中國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與尊重市場規則、同國際接軌是分不開的。數字經濟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內生動力。我國要發揚企業家精神,積極擁抱區塊鏈、元宇宙等新興技術,充分參與全球數字經濟浪潮,在技術、模式、市場等方面積極與國際對接。
數字化轉型作為企業加入并創造數字經濟的必經之路,正不斷滲透到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企業持續向前的重要驅動力。各方應如何把握機遇,以數字賦能高質量發展?
首先,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一把手”工程,關鍵在于領導對發展數字經濟是否重視??梢钥吹剑瑥闹醒氲降胤秸畬底纸洕恼J知高度統一,出臺了一系列數字經濟相關政策。未來,要進一步貫徹落實數字經濟的戰略規劃,加快推進企業數字化改革進程。
其次,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數字人才緊缺情況,缺乏既懂技術又懂專業的復合型人才,要加快數字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要素,從數字經濟戰略規劃、頂層設計到落地實施過程中,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
再次,在社會財富總量有限的情況下,需要把錢花在刀刃上,做好相關金融政策導向。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投入方式和績效管理模式,加快形成推動產業數字金融政策實施的統計指標體系、監測體系、績效評價體系和政績考核體系,助力產業數字化轉型。
隨著數字化轉型加速,咨詢服務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剛需”。過去企業信息化是流程驅動,但現在企業數字化是數據驅動,強調使用數字化技術改變企業的組織、流程和經營模式。近年來,我國涌現出華為、阿里等一批傳統IT 企業,轉型成為企業數字化“賦能者”,助力傳統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咨詢服務能力仍有較大差距,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戰略咨詢、業務咨詢、數字化咨詢等服務能力。
此外,在數字時代,生態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沒有一家企業單憑自身的產品、服務、模式便可以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滿足客戶的一切需求。因此,企業要長遠發展,需要與更多的咨詢公司、行業客戶和生態合作伙伴攜手打造數字化轉型的“共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滿足客戶數字化轉型需求,共同推動數字生態良性循環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產業鏈重塑等因素給企業發展帶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企業如何提升應急處理能力,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增強韌性?
第一,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在數字經濟浪潮到來之際,我國企業要保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來應對新的挑戰和困難。
第二,我國有14 億人口,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優勢明顯,具備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基礎。此外,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通過充分參與全球化,形成了巨大的經濟規模效應、產業集群優勢和物流網絡體系,在幾乎各類產業鏈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客觀上帶來了人員流動困難,卻在某種層面上助推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移動辦公、電商網購、智慧社區等發展火熱。
第三,從國內看,數字技術有助于盡早實現“雙碳”目標。比如,數字技術可助力環保監控。通過大數據分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能耗水平,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精準施策提供有力支撐。此外,數字技術還可以助力建筑產業綠色發展。《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實現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要求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重點推動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而裝配式建筑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數字孿生”技術既可以為裝配式建筑賦能,還可以幫助其打通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在疫情給世界經濟造成嚴重沖擊的背景下,國際局勢復雜動蕩,任何企業都不能獨善其身,需要重新思考未來的發展模式。首先,要提升企業數字化能力,以應對更多的不確定性。其次,要及時調整海外市場布局。隨著市場全球化的逐步深化,數據的合規性越來越受到中國出海企業的關注。國內企業在拓展全球業務的同時,必須要了解每個國家和地區對于數據安全性要求的相關法律法規,針對不同國家特有的數據跨境法律制度,制定特有的業務規則和模式,從而實現真正的業務出海。
隨著進入“深層次”數字化轉型新階段,技術迭代更新很快,模式和場景不斷創新,這就要求軟通動力不斷持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通過新技術的賦能,助推行業客戶數字化轉型。
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最需要關注的是哪些方面?
首先要有核心技術,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參與高質量的科技競爭,這是核心中的核心。
同時,還要有緊跟科技發展的意識。在神州數碼2022 數字中國技術年會上,IDC 中國副總裁武連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2022 年企業的三大業務重心是什么?從全球來看,36.2%的企業選擇了提升客戶滿意度;從國內來看,52%的企業選擇了應用的可持續性。前者以體驗為主,后者以可用為主。企業在轉型過程中,一定要有更高的架構設定,如果只是追求從無到有、能用,就不算是真正的、具有顛覆性的轉型。如何實現從有到優、獲得良好體驗,是目前全球企業關注的重點方向,也是客戶端的需求所在。
此外,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還要做好兩方面準備:資金和人才。
隨著數字化的推進,數字安全、云安全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當前,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新的挑戰?
要談安全,首先要可視,可視才可管。所以要打通“云管邊端”(“云”是指云計算,“管”則是指有線、無線通訊方式,“邊”是指邊緣計算,“端”是指智能傳感、智能終端和智能設備),把在線數據抓取出來,為安全治理提供數據基礎,再通過機器學習、AI 算法去判斷是否有異常情況,進而制定處理方案。
數字化進程非常快,虛擬化、云計算、云原生等新技術、新平臺層出不窮,需要全新的安全邏輯來保障。誰來設計這個邏輯?依靠傳統數據中心運維人員是不行的,因為二者的安全策略不同、產品選擇不同,運維規則自然也不同,用傳統邏輯思考必然會有漏洞。與此同時,部門之間、不同技術之間、協議棧之間的協同也存在漏洞,會產生新的安全隱患。因此,我們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夠形成新的云安全邏輯。
網絡安全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目前我國網絡安全產業人才匹配度如何?
我們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數據中心的主中心發生故障,備用中心能否立刻接管?需要多長時間?之前我們已經幫助客戶實現了在兩分鐘之內將指定業務從上海中心向嘉定中心的在線切換。
本質上講,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還是人,有了人,才能保障架構的穩定可靠。從體量上來說,我國科技人員數量并不少,但在兩個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領軍人物,一個生態、一個產業一定要有領頭羊才能發展得更好,領軍人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數量或質量的不足。二是心態,很多情況下,大家看到某個商機就會“一窩蜂”地扎進去,不斷重復,惡性競爭。然而,我們需要的并不是這種低成本的復制,而是希望有某種顛覆性的突破去重構市場,真正實現產業轉型。
數字化過程中,任何企業都不能“獨善其身”,就連方便面銷量下降也與外賣行業有很大關系。企業應該弄清楚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進而選擇一條更有價值、更適合自身發展的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