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 茹
(1.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2.河南科技大學應用工程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鄉村振興戰略是繼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之后我國農村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又一重大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把鄉村振興戰略定位為以農村發展為主題的發展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眼于對鄉村貧困的消除、鄉村社會精神風貌的提升、鄉村社會制度文明的建構及鄉村社會的有序運轉。基于此,鄉村振興為鄉村社會美好生活構筑了堅實的現實基礎。在更深層的意義上,鄉村社會生產力水平“質”的躍升、鄉村生活水平歷史性的提升、鄉村文明的優化建設、鄉村生態環境的發展與完善,為現代中國鄉村社會的“新陳代謝”奠定了重要基礎。總之,為社會的復雜變遷勾勒演化方向,是現代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以貫之的重要方式。鄉村振興戰略致力于實現鄉村社會美好生活這一重要社會圖景,并基于鄉村社會現實發展需要做出一系列具體的制度性安排。為此,在現代中國鄉村社會發展過程中,鄉村振興戰略被賦予了重要的時代內涵和深厚的歷史意蘊。這不僅引領了鄉村社會的歷史演化方向,而且也為鄉村社會的全面振興開辟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鄉村振興是開啟鄉村社會新生活的起點。正如馬克思所言:“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正是鄉村社會實現現代化和“新陳代謝”的重要過程,而這一過程是鄉村社會發展中不可抵抗的規律。
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就是推動鄉村社會“量”的發展積累向階段性“質”的發展跨越,又不斷開啟新的“量”的發展積累演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一方面,絕對貧困問題作為阻礙鄉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得到歷史性、根本性解決,即鄉村社會貧困問題得到有效消除;另一方面,在現實層面上,通過制度供給來防止因病因災返貧,保障鄉村社會貧困問題消除的徹底性,實現鄉村社會狀態的整體性變革。總之,鄉村振興戰略以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動員能力、整合能力作為發展支撐,著眼于徹底消除鄉村社會貧困問題,實現鄉村社會的整體性、顯著性變革。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過程中,鄉村社會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鄉村社會精神風貌的躍升與鄉村全面振興具有緊密的內在關聯。正如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鄉村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豐富的鄉村文化生活與精神生活、道德倫理生活也不斷生成,促進鄉村社會精神世界日益豐盈。在更深層的意義上,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中,村民會處于相對“忙碌”的生存狀態。正是這些“忙碌”的社會實踐,影響著鄉村社會的精神風貌,同時讓村民在鄉村振興實踐中找尋到精神歸宿。
鄉村振興的過程是鄉村社會走向更加文明的過程,是鄉村社會治理不斷提升的過程。換言之,鄉風文明的全新締造與鄉村全面振興具有同構關系。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風文明的全新締造,是從深層次上為現代中國鄉村社會的“新陳代謝”提供基礎性保障,促進鄉村社會現代化發展內涵化。進而言之,鄉風文明與鄉村社會治理統一于鄉村振興實踐中,鄉村社會“善治”的演進方向為鄉風文明的全新締造提供了內在的動力。實質上,鄉村振興發展不僅僅是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鄉村社會硬實力的提升,也包含鄉村社會文明內涵的豐富。另外,鄉村社會治理成效也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程度。在“良治”或“善治”的過程中,鄉風文明的全新締造會達到一個相對理想的狀態,并且會根據現實訴求不斷調整鄉村社會治理的側重點和現實路徑。
在一定意義上,鄉村社會的有序運轉與鄉村生活的深刻變革是有機統一的,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至關重要,而這種內在互動都是為了推動鄉村社會的“新陳代謝”。換言之,鄉村社會的“新陳代謝”需要基礎動力,而鄉村振興作為一種重要的推動力促進了鄉村社會健康、有序、穩定、和諧和良性運轉。顯然,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鄉村社會的內在矛盾不斷彌合,其內在的發展能量不斷釋放,鄉村社會的日常生活也在發生巨大轉變。在鄉村振興實踐中,人、物、事是緊密關聯的。其中,人指的是現實的鄉村社會村民,也是鄉村社會生活中的個體;事指的是鄉村振興實踐活動;物則關涉鄉村振興的發展成果,也是鄉村社會的深刻轉變。從更為深遠的意義上分析,鄉村全面振興為鄉村社會美好生活的持續營造奠定了堅實基礎,而這已然成為鄉村社會歷史變遷發生的重要基礎條件。
作為一種國家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承載著特定的時代發展任務。鄉村社會發展理念的變遷,也是時代發展新要求在國家頂層戰略設計層面的自覺反映。在這一重要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生成與鄉村社會的演化方向有機融合、辯證統一、相輔相成。對此,可以從鄉村為重、脫貧為基、綠色為要和共享為保等維度深刻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生成與鄉村社會的演化方向。
什么是“鄉村社會的現實幸福”,如何創造“鄉村社會的現實幸福”,是關系鄉村振興“向何處去”的根本問題。從鄉村為重的視角審視,鄉村社會的現實幸福具有主體性維度,表征著對社會物質財富的充分享有,對鄉村社會政治生活的能動參與,對鄉村社會精神生活的主體性建構。由此,鄉村為重是對鄉村社會現代化發展理念的更新,既形成一種鄉村振興實踐意義上的共識,又從不同的視野展開對鄉村社會發展意義的價值探尋與內涵思考。鄉村社會的發展是解決國家整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社會現代化發展,是鄉村社會演化發展的重要方向。總之,以鄉村為本的發展理念,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更加符合鄉村社會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訴求。
鄉村社會的小康質量關系到整體社會的小康質量。為此,鄉村振興以促進鄉村社會脫貧為基礎,重釋“鄉村小康”的內涵。在更深層的意義上,幫助鄉村擺脫貧困、推動鄉村富民安民,是鄉村振興的原初意義與固有內涵。因此,鄉村社會反貧困在鄉村振興實踐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完成,鄉村振興實踐著眼于在更高質量水平上實現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來說,鄉村振興代表著鄉村社會變遷的演化方向,是脫胎于鄉村社會現實、承接鄉村社會小康、引領鄉村社會未來發展的時代性戰略考量。
在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鄉村社會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就現實層面而言,鄉村振興以補齊鄉村社會生態環境短板為導向,推動鄉村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言之,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布局讓鄉村生態環境改善真正融入鄉村社會發展過程中,融入鄉村社會歷史演化進程中。而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內容,綠色為要的重要內涵更新了鄉村社會的發展理念,重塑了鄉村社會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價值內涵,實現了對鄉村社會傳統發展模式內在缺陷的有效規避,不斷更新著鄉村社會演化發展的內涵實質。
面對一個不斷敞開的發展格局,實現村民共享發展成果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要求。共享發展理念的確立與實踐,所彰顯的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公共性價值。而這一公共性價值的形成,引領著鄉村社會演化的方向。堅持共享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提高村民獲得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也是鄉村社會演化發展的路徑目標。基于此,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生成與村民的獲得感緊密關聯,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社會共建、發展成果共享,進而凝聚鄉村社會發展動力。實質上,共享發展理念的確立與自覺踐行,也是鄉村振興實踐層級不斷躍升的重要標志,其所凸顯的是個體性發展與公共性發展的內在有機統一,彰顯的是對鄉村振興崇高價值的呼吁,以及對當代中國鄉村社會普遍且真實的美好幸福生活的積極回應。
解讀鄉村社會發展的美好圖景,理解鄉村社會的偉大變革,是領會鄉村振興戰略要義的重要視角。遵循這種思路,走向鄉村振興是鄉村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路徑。基于此,需要通過制度創新、產業創新、組織創新、科技創新,不斷推動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
當前,實現鄉村振興面臨諸多制度性難題。推進制度創新是實現鄉村振興機制創新的重要保障,能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鄉村現代化發展既是鄉村社會相應制度變遷的過程,也是鄉村社會生產力創造和解放的過程。以集成化振興理念和系統性振興思維推進制度創新,科學推進鄉村產業、文化、生態、治理和人才全面振興,不斷形成適合當地發展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也就是說,鄉村振興的實現進程是一個推動鄉村社會全面振興的制度化創新進程,其中源源不斷的有效制度供給既為鄉村社會不斷發展提供了規則遵循,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內在動力。具體而言,制度創新過程包含促進城鄉融合制度創新、推進農業農村支持保護制度創新、推行鄉村土地制度改革創新、推動多功能農業與立體循環農業聯動的制度創新等。
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產業振興。只有鄉村產業得到發展,鄉村居民才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才能更好地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發展。以產業創新推進鄉村振興,一方面重在推動鄉村社會基礎性產業不斷壯大。農業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性產業,需要培育鄉村社會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另一方面,需要注重鄉村產業發展的多層次性和差異化特點,推動基礎產業與生活性服務業有機融合,不斷提升產業創新附加值。同時,以產業創新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強化依托鄉村社會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突出產業的比較優勢,提升鄉村產業核心競爭力,推進鄉村產業從“量”到“質”的有效轉變。此外,以產業創新推進鄉村振興需要重視互聯網技術對鄉村產業發展鏈的提升與延展,形成鄉村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提升鄉村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鄉村社會發展過程中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的躍升,越來越需要各種社會組織去推動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實踐中,推動組織創新是內核,涵蓋組織內涵創新、組織結構創新、組織服務創新。換言之,組織創新的方式是豐富的,是適應鄉村社會發展現實需求而產生的,著眼于解決具體問題。以組織創新推進鄉村振興,需要遵循市場運行規律,按照專業化分工原則,大力培育鄉村專業服務合作社、專業服務隊、專業中介公司等各類經營性組織,為農業生產和經營主體提供信息、培訓、金融支持及法律咨詢等服務,以規模化、專業化服務供給提升勞動產出比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在此過程中,只有通過創新元素的植入才能打破僵化的鄉村社會組織運行機制,賦予組織運行模式充分的靈活性,破除影響鄉村社會有機體能量釋放的機制壁壘與阻礙。換言之,在組織創新的引領與推進下,對鄉村社會的分工與協作提出了科學化的要求,推動鄉村社會發展方式實現了由“量”到“質”的階段性轉變,使鄉村振興向更高層次發展成為可能。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走鄉村振興道路,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能夠滲透到鄉村振興的不同領域,不僅能改變鄉村社會的經濟發展方式,而且能改變鄉村社會的人居環境與生活方式,推動鄉村振興的全新變革。科技創新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能帶來鄉村振興規模經濟效應、鏈條經濟效應與結構經濟效應,有利于鄉村振興高效化推進。例如,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科學技術的創新效應,促進技術創新、技術應用、科技集成,為鄉村振興賦能。此外,需要多渠道、多形式引進科技人才,促成鄉村振興創新鏈與鄉村振興創業鏈有機融合。在鄉村振興實踐中,人才是技術創新的根本,推進鄉村振興內涵式發展,關鍵是擁有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因此,要大力實施人才振興戰略,將鄉村振興創新發展的著力點放在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上,突破體制機制藩籬,發揮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乘數效應,讓人才的創造力迸發,讓人才的活力涌流,為鄉村振興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總之,要通過發揮科技創新人才的輻射與示范引領作用,加快鄉村振興的科技資源驅動,強化科技人才集聚,形成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鄉村社會的共建共治共享是鄉村振興實踐的主要方向,也是鄉村社會治理創新的著力點。鄉村振興始終把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放在首要位置,為此,在鄉村社會治理實踐中,需要強調治理秩序與治理活力的有機結合。基于此,鄉村社會治理創新的重心在于促進村民有序參與治理,形成共同有責、共同盡責、共同享有的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具體而言,首先,需要形成政治引領機制,以此尋求鄉村社會治理共識“公約數”。這一機制對于在鄉村社會具體治理實踐中消除分歧、匯聚治理力量具有重要作用。政治引領機制一旦與具體的鄉村社會治理情境相結合,就能形成特定的凝結功能,推進各方協同共治。其次,需要形成激勵驅動機制,激發鄉村社會共治參與動力。在鄉村振興的不同階段,激勵驅動是推動鄉村社會治理協同共治的重要方法。基于正向激勵與反向激勵,助推鄉村社會治理現代化發展進程。最后,需要形成系統聯動,構筑鄉村社會的內在關聯性。在開放、多元、流動的鄉村振興實踐場域中推進鄉村社會治理,需要良性、有序的系統聯動來超越鄉村社會狹隘的利益關注,激發村民對鄉村社會治理的深切關注,構筑鄉村社會的內在穩定關聯性。在此過程中,通過治理創新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形成鄉村社會文明建設與鄉村社會幸福感提升的實踐路徑,進而呈現出美好的鄉村社會治理圖景與鄉村社會振興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