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英|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小學教育集團
洪都小學創辦于1952 年,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架戰斗機和第一枚海防導彈誕生之地——南昌,學校曾是中央部屬軍工企業——洪都航空工業集團的子弟學校。2006年,因當地教育政策調整,學校由航空子弟學校轉型為由地方管理的公辦學校。轉型后,學校辦學優勢下降,辦學資源緊張,發展面臨極大挑戰。16年間,學校通過鏈接豐富的航空科技與航空文化資源,突破轉型困境、打造藍夢文化、實施藍夢教育、開啟“做·夢”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的外部整合,加強了學生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內部銜接,探索出了以“航”育人課程體系,并由此實現了華麗轉身。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是學校育人的目標與方向。轉型之初,我們對洪都小學進行調研后發現,學校育人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分數,育人的手段主要是傳統課堂教學。這種單一、僵化的育人模式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了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缺乏內在學習動機,學生厭學厭校現象普遍。
通過調查發現,彼時我校的學生習慣于服從父母、教師等外在期待和安排,學習主動性不足,不知道自己為誰而學、為何而學;缺乏對未來的憧憬,沒有明確的目標與追求,也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與此同時,學生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壓力,對學習缺乏興趣和積極性,厭學情緒較高,心理問題較多,這與國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目標相背離。
缺少實踐參與和動手操作機會,學生綜合能力偏弱。
學生的學習場所被局限在學校和課堂之中,學習方式也更多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知識到知識”。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沒有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失去了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和連接。這種缺乏與外部真實世界接觸和探究的學習方式,無法豐富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無法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和學以致用,且無法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最終導致學生發展不盡如人意。
缺失多樣化活動類課程,學生個性化發展無法實現。
彼時的洪都小學,學生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教師想盡一切辦法,通過一切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分數,只顧“育分”而忽視了“育人”,甚至將“育分”行為等同于“育人”行為。學校采用統一的課程,沒有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供學生選擇,學生個性化發展被束之高閣。

經過對學校面臨問題的診斷與分析,筆者帶領全校師生以學校轉型發展為契機,以“航”為手段,以“夢”為理念,以“做”為宗旨,開啟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做·夢”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體兩翼:構建以“航”育人兩大課程群。
以“航”為手段和載體,學校構建了一套分年級、分層次、分類別的多元化課程體系,主要包括“航空+活動”和“學科+航空”兩大課程群,并實現兩者之間的互聯互通,突破學生知識學習與能力提升的阻隔。
全覆蓋的校本通識教育。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航空校本課程,每周一節必修課,普及航空基本知識,激發學生對航空的興趣。
以“航”為載體,構建“做中學”的“航空+活動”課程群。學校積極挖掘航空資源,分類別和年級構建航空課程體系,開設各類以學生探究活動為主導的航空活動課程。探索出以動手實踐為主的航空制作類課程,以發現和解決問題為核心的航空探索類課程,以參與體驗為主的航空體驗類課程,以培養團隊合作與敢于挑戰精神的航空競賽類課程。
以“航”為手段,構建“邊學邊做”的“學科+航空”課程群。通過鏈接航空資源,以“航”作為促進學科教學的主要手段,將其融入各年級各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以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打通學生與外部真實世界的聯系,實現學科育人。
分類實施:立足學生發展,以不同方式推進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方式其實是孩子們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實施課程時,學校鼓勵所有教師動起來,多加嘗試,暢通所有渠道,共同描繪課程變革的美好圖景。
航空制作類課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通過動手操作既能有效掌握航空理論知識,也能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學校從航空類制作活動開始,讓學生由以往的“學知識”轉為“強技能”。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組織不同的制作項目。例如,在航空制作類課程中,一二年級開設回旋鏢與紙飛機制作,三四年級開設孔明燈與竹蜻蜓制作,五六年級進行無人機等航空模型制作。
航空探索類課程——問題學習模式。問題學習即把學習置于問題情境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經歷“遭遇與定義問題—搜集信息—評估信息—總結—省思”五個階段,共同解決復雜的、實際的或真實的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航空體驗類課程——場館學習與行走學習。我們推動場館學習與學校課程的深度合作,主要采取共同建設場館課程、場館活動進校園等活動方式。從學生視角出發,采取“我知道、我行走、我感悟”等板塊設計,讓學生不論去哪里,行前都要先做查閱資料、了解景點、調查路線等準備工作;行中要做好觀看、欣賞、拍照、記錄、解說的工作;行后要寫下自己的獨特感受,與家長、同伴分享。讓學生真實了解航空相關的知識,體驗航空科技的魅力以及航空精神。
航空競賽類課程——項目化學習。學校每年都會根據學生的基礎與目標,挑選學生參與航空比賽,以比賽激發學生興趣,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我們將每一項航空賽事當作一個項目來做,項目學習操作程序包含選定項目、制訂計劃、活動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動評價六個步驟。
學科+航空類課程——整合學習與影視學習。一是整合學習,推進“語數英學科+航空”類課程實施。即通過課程引領學生同時經歷學術訓練式和實踐體驗式學習,達到課程內容“文本學習”與“實踐學習”結合,學習方式“文中學”與“做中學”結合,讓實踐和體驗成為一份豐富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學習變得完整而有意義。二是影視學習,推進“音體美學科+航空”類課程實施。具體做法包括:在影視的選用上,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和需求進行合理選擇,既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也要考慮到影片本身的內容是否適宜;在觀影前的準備上,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觀影過程中的任務,即帶著目的去觀影;在播放方式的選擇上,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選擇不同的播放方法,如完整播放或片段播放。
立體評價:主體多元化、方式多樣化、內容多維化。
學校從“是否能夠達成學生學業成就質量”與“是否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兩方面來創設課程學習評價方式。我們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了成長記錄檔案袋,采用主體多元、方式多樣、內容多維的評價模式,記錄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真實情況,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進行改進和提升,用評價引導和促進學生學習。
此外,為確保航空課題體系的實施和開展,學校加強外部聯動合作,通過與社區互動,加強航空戶外研學參觀基地建設,多渠道打通學生與外部世界的聯系,為學生參與外部體驗與實踐活動提供平臺。與此同時,學校通過強化教學管理和組織制度建設,為課程體系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歷經16年探索,洪都小學以“航”育人課程體系構建完成,育人模式初步形成,直接受益學生達3萬余人,有效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凝聚了一批敢于創新的教育工作者,促進了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帶動了一些勇于探索的學校發揮本校特有資源優勢,轉變育人理念,推動學校轉型發展。接下來,洪都小學將加強在全省和全國的推廣力度,進一步增強集群效應,發揮航空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