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鴻麗|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新興民族學校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新興民族學校把民族教育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機結合,尊重地方資源、校情、學情,形成地域特征顯著、內容具體、形式豐富的校本化創新性活動,形成了“四融五維”教學模式和“融·匯·貫·通”的校本化實施路徑。
“四融五維”校本化教學模式充分挖掘各民族發展歷史、文化淵源、器物風骨、風俗人情,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主題活動設計中指向三維目標,引導學生從知識與能力去感知和理解,從過程與方法去體驗和實踐,從情感與價值中去熱愛和創造,培育學生“五維”核心能力(即文化理解、藝術感知、審美情趣、創意表達、綜合融通)。“四融”為校本化實施的內容核心,即民族文化主題、學科基礎知識、學科能力素養、民族資源鏈接的有機融合。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民族和區域,掌握歷史記憶、風俗習慣、儀式符號、人文環境等基礎知識,從而熟悉和熱愛祖國的民族歷史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精神認同感,培育學生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和歷史觀,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
如學習“神奇中草藥”一課,城市學生對中草藥相對陌生,很少有使用中草藥的經歷。新興民族學校緊扣生態教育,建設“中草藥文化長廊”,將廣西負有盛名的“壯醫”“苗醫”“瑤醫”常用的中草藥的真實形態、藥用功能等都進行了藝術呈現。為了更直觀地展現,學校制作了動態視頻,以二維碼的形式呈現。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先帶領學生從“中草藥文化長廊”中直觀體驗車前草、決明子、金銀花等中草藥的作用。進而指導學生通過文獻調查法在網絡上調查了解廣西中草藥資源情況,同時按季節時令組織學生到廣西藥用植物園、廣西中醫藥大學醫史館、當地藥市趕集等地,感受人們在生活中善用草藥的智慧。在實踐體驗中,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廣西各族先祖定下的農歷三月三時令,種下板藍根、兩面針等中草藥,感受中草藥文化。學校還請來廣西藥用植物園的專家,具體介紹壯藥里的植物藥材在氣候、土壤、施肥、功能等方面的特點,指導學生科學種植。小小的“壯鄉百草園”,承載著學生們熱愛自然、親身實踐的美好。學生們經過討論,制作中草藥解說牌,動手制作艾條、創意端午香囊,等等。形態多樣的成果,凸顯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個性特色和十足創意。
再如學習“有趣的方言”,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在生活中了解廣西種類繁多的方言都分布在哪些地方、有什么特點,通過多形式調查了解后再進行調研分析。接著開展壯語學習實踐,全校師生學唱壯語歌曲《迎客歌》,分年級練寫習近平總書記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題詞“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的壯文,并進行全校評比。指導學生查找校園中哪些地方有壯文,都是什么意思。最有特色的是可以結合學校在每層樓道設計的“壯漢雙語學古詩”長廊,通過視頻學習用壯文朗誦自己喜歡的古詩、用壯文講故事。
在“家鄉的名人”實踐中,學校設計了“尋找家鄉的名人—走進名人故居—探訪非遺傳承人”的實踐方案。第一步,學生通過校園“桂之杰”民族文化長廊中的介紹,了解王力、黃大年、李寧等不同領域的名人故事,樹立為國為民學習的大志向。第二步,實地探訪鄧穎超紀念館、林景云故居等。第三步,召開“尋名人足跡,獲成長力量”主題班會,鼓勵學生發揮創意,用各種創新的形式展現研學的成果。如七年級學生學習抗倭巾幗瓦氏夫人的狼兵陣法,接著用合作競賽的方式,感受廣西“狼兵”團結協作、共同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體驗邊疆地區中國各民族抵御外來侵犯的強烈決心和智慧謀略。他們還結合入校五日軍訓和系列國防教育,學習了馮子材、劉永福等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驍勇善戰的作戰事跡,然后通過微課和地理學科開展學習實踐,了解廣西作為祖國的南大門,總長1020公里的邊境線對于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抵御外敵入侵的重要作用。最后結合相關歷史,讓大家明白,唯有嚴守國家領土,寸土不讓,才能換來國家的安全穩定和繁榮和平的幸福生活。不少學生學習后,專程跟隨家人到相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走走看看,寫下了生動的研學感想,抒發了青少年的熱血和斗志。
民族文化根植于生活之中,需要在豐富的活動中體驗感受。學校通過挖掘利用優秀的、美好的、富有特色的民族教育社會資源與自然資源,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融·匯·貫·通”的實施路徑,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責任擔當、價值體認。
融:將學校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相“融”。圍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精選富有地域特色、學校資源特色、班級特色、社區、家庭等資源開展活動,讓綜合實踐活動富有民族色彩、折射民族追求、體現民族魂魄。
匯:將校內外資源“匯”成綜合實踐的載體和內容。一是非物質文化資源,學校發揮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的優勢資源,開展“唱支山歌等你來”系列活動,把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典型山歌凝練成“山歌美酒敬親人”主題。同時開展各民族樂器訓練和表演相結合的活動,在校內外民族文化活動中展現民族風采、傳承民族文化。二是非遺傳承人資源,學校設立非遺主題傳承教育基地,邀請壯錦傳承人譚湘光、非遺古建筑傳承人周濤、粵劇傳承人梁素梅、壯繡傳承人藍淋、定音銅鼓傳承人黃仲裕到校指導。三是基地資源,如博物館、紀念館、文物古跡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是校內外實踐活動,校內實踐活動有班級活動、隊團活動、文體活動、科技活動等,校外實踐活動有社會勞動、社會服務、社會考察、研學實踐等。
貫:將學校、社會、家庭等進行有效銜接形成生活范式。學生將校內所學的成果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擔當班級、社區、家庭小小民族傳承人,參與社區、家庭的民族節日活動等。
通:有效利用校內外平臺將成果進行展演、傳播,發揮輻射功能,產生民族文化的增值作用。如校內開展的戲曲進校園、紅色歌曲周周唱、紅色經典詩詞詠流傳、壯漢雙語學古詩、民族藝術節等,還有校外各級各類比賽、媒體展播等。
學校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實施,拓展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空間和內容,讓學習活動更加契合地域、校情、學情。學生在社會、自然、生活中感悟著生命成長,體驗著多彩生活,展示著生命的精彩。在發現問題、主動探究、真實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師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