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艷 凌曉楠 郭俊燕 |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興華幼兒園
為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需求,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一系列政策,廣東省教育廳也于2020年7月頒布《關于推進中小學幼兒園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明確集團化辦學推進舉措,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興華幼兒園隨著園所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一園五址的辦園格局,探索并構建多園區一體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實現資源整合與共享,推進總園與分園優質均衡發展。
第一,更加注重整體協同。多園區一體化管理強調整體協同性,不僅僅指單個園,更重要的是園與園、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整體協同。五個園區雖分別在不同社區,但總園和分園都由同一個法人負責,擁有共同的辦園理念、教育價值觀念和行動綱領。同時,通過銜接園區的班級命名,統一的文化形象、園服、園帽等,讓總園和分園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第二,更加注重縱向貫通。任何一種組織的資源配置、行動協調等管理行為,都需要依靠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等完成。我們注重縱向貫通,打造響應速度快、溝通及時順暢的組織結構,以保證幼兒園信息暢通。
第三,更加注重優勢共享。幼兒園多園區一體化發展旨在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我們注重優勢共享,主要表現為教學資源、設施設備、教師培訓、人員調配等優勢資源的共享與運用。
第四,更加注重個性發展。由于各園區之間聯系緊密,多園區一體化發展容易出現同質化傾向。我們更加注重個性發展,基于各園區資源和對未來兒童成長的認識,有意識地探索各園特色課程項目,保持各園發展生命力和新鮮活力,防止出現同質化現象。
幼兒園多園區發展的關鍵在于需要充分發揮文化、管理、課程、師資培養等基本要素的引擎作用。園所自開始探索多園區發展以來,通過“四聚焦、四完善”的路徑推進多園區一體化管理,實現多園區辦園效能的提升及共同發展。
第一,聚焦文化認同,完善文化共識建設。文化是一所學校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在展現學校內在精神和價值追求的同時,引領著整體發展。我們通過聚焦文化認同,強化文化建設,達成文化共識,提升各園區的凝聚力。
以核心理念引領發展。理念引領行為,我們在實踐中形成“興興立德、灼灼其華”的園所文化、“尊重生命、自然成長”的辦園理念、“做有情懷、有追求、有幸福感的興華人”“培養學會生活、友好相處、善于探索、熱愛藝術、自信擔當的興華兒童”等核心價值理念,并通過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理解、認同核心理念,達成文化共識,引領園所發展。
以共同愿景凝聚合力。多園區發展的核心是確立共同的價值觀、愿景和目標,以此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我們以總園長為主導,制定幼兒園五年發展方案,建立共同愿景,高度凝聚幼兒園的向心力。方案從制定到落地,逐步達成共識。
第二,聚焦暢通、高效的組織機構,完善管理模式。幼兒園多園區一體化管理,既要注意避免因園區多、管理層級過多,指令難以快速執行,又要注意避免總園長權責過于集中等問題。我們就此建立多元主體治理、精簡高效、職能融合協調的治理模式,促進幼兒園多園區健康、優質、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促進多園區一體化管理。
架構點—線—面管理網絡。我們搭建適宜多園區一體化發展的管理網絡與不同的管理級,形成“點—線—面”管理模式。“點”指幼兒園組織結構中重要職能部門負責人,如園長、副園長、執行園長和保健園長等;“線”指“點”所管理內容和責任,如副園長分管五園辦公室及財務、保健園長分管五園衛生保健工作等;“面”指幼兒園組織結構的層級,如管理架構分為戰略層和執行層等。“點—線—面”還有第二種理解方式,即園長通過執行園長實現對園區行政、教學、保健的全面管理覆蓋,形成面的效應;通過分管副園長實現對財務、人事及保健等重要支線的把握,形成線的鏈條;通過園長自身對教師個人或具體工作點對點的了解與指導,達到對點的引領與支持。點線面的結合有助于避免出現管理漏洞,實現各盡其職、全面細致的管理局面。
建立反應靈敏、處置適切的管理機制。面對多園區、多人員的管理,不僅需要構建管理組織架構,還需要完善制度,提高工作執行力。我們制定幼兒園內部會議制度,每周召開一次園長辦公會。會議由總園園長主持,出席人員共同討論每周幼兒園重點工作及熱點、難點問題,推進核心管理層面的交流與溝通。這有利于調動集體智慧并達成共識,提升幼兒園的決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從而保障管理決策的有效落實。此外,各園區每周分別召開全員工作會議,落實園長辦公會議的各項決策事宜,重點梳理和匯報每月工作情況,商討重點和難點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下月工作思路。
第三,聚焦人才建設,完善教師隊伍培養體系。教師隊伍建設是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多園區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我們既關注教師的數量,又注重教師的專業發展,以推動多園區均衡發展。
利用高校資源,擴充教師隊伍。我們通過與嶺南師范學校、深圳職業技術學校等院校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成立實踐基地,為畢業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園所每年會迎來一批畢業生來園實習,實習結束并通過考核者能成為園所的正式教師。建立學培共同體,不僅有利于擴充幼兒園的師資力量,還有利于保證教師培養的質量。

實行共培共研,整體提升教師素養。我們統整部署教育教學和教科研,打破園區界限,沿用總園的教科研共享制,在整體專業引領的同時,推進總園與分園成為有效互動、同伴互助的研究共同體,形成縱橫交錯的教科研網,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
第四,聚焦課程建設,提升保教質量。課程建設對教育質量的提升具有決定性作用。我們構建“保基本+有發展”的課程模式,以保證幼兒園多園區發展的教育質量。
做好“規定動作”,保障基本質量。我們確定總園和分園都需遵守的教育教學規范和實踐要求,以優化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為抓手,重視各環節的整合、規范及保教質量的監控和評估。同時,我們通過打造一種可復制、普適性、結構化、面向全體兒童、保障一日生活質量的課程,確保各園區的教育質量。
立足園所優勢,追求高質量教育。在“保基本”的基礎上,立足各園所自身資源優勢,實現園所高質量、個性化發展,形成“一園一特色”的局面,呈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課程發展樣態。如,基于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總園探索形成自然課程;受獨有的周邊嶺南文化影響,上合花園分園探索形成以剪紙、陶藝等傳統文化為抓手的藝術表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