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一楓 | 杭州市建蘭中學
課程是教育活動的主要載體,教育活動是課程的生動演繹。近年來,杭州市建蘭中學秉持“適性教育”理念,以校本課程為依托,深入開展勞動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實現了“五育”在新時代的有機融合。
學校構建勞動教育“1+5”新樣態,形成以日常勞動、生活勞動和公益勞動為主要內容,融合“種植體驗”“垃圾分類”“勞動技能”“家務勞動”“公益服務”五類勞動教育的校本課程體系,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以勞樹德。學校依托校園現有布局,開辟“農情蜜意”勞動教育實踐種植基地。各班級根據需求進行招投標,合理規劃地形和班級自留地;學校邀請種植專家和科學組教師給學生普及果蔬種植常識;通過晨會介紹種植技巧,學生在班主任老師的指導下,開墾土地、播種、澆水、搭架……在翻土除草、播種澆灌等勞動實踐中,學生們拉近了與土地的距離,認識了種子,了解了植物的生長周期及護理方法,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樹立了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價值觀。從文化知識到農業知識,從理論到實踐,學生們在勞育課程中所習得的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精神,將進一步地內化為自身認知,在學農實踐中有所獲得、有所感悟。
以勞增智。勞動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勞動教育得以增智,在于引導、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分析、解決勞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建蘭中學七年級拓展性課程將“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作為重要內容,開發了手工縫紉、時裝設計等勞動項目,讓學生在了解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學習服飾的搭配技巧、色彩運用,繪制時裝設計圖,進行簡單的立體剪裁和縫紉。在學習的過程中,從接受老師的課程講授,到獨立進行編織,再到創造性設計作品,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得到培養,同時體驗到了成功的幸福感。

建蘭中學還曾組織過為期一周的勞動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去往服裝職高,體驗布藝、金工、陶藝、焊接等技能。在此過程中,學生深刻體悟到匠心筑夢憑的是傳承和鉆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礪,真正理解了勞動的真諦。
以勞育心。建蘭中學是全國第一所全面實施垃圾分類的學校,學校垃圾分類制度至今已經實行了五年。近年來,學校積極通過垃圾分類課程踐行“勞動育人”理念:制定校園垃圾分類投放制度,拍攝垃圾分類指導視頻,開設垃圾分類主題展示課,引導學生掌握垃圾分類操作方法。同時,制定垃圾分類積分制度,每個班級都有一張“資源回收卡”,由專門的人員對學生每天投放的垃圾進行稱重,根據重量劃撥等值積分到回收卡上,助力垃圾變廢為寶。
勞動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校園,還應該延展到家庭、社區。建蘭中學在去年寒假前推出《寒假十項家務勞動推薦》倡議書,內容包括“會做三道拿手菜”“會主動整理書桌”“會幫爸爸媽媽晾曬被子”“會主動承擔洗碗任務”等,以此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家務勞動技能。每一個假期,學校都會特意提醒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勞動意識。新學期伊始,班主任會利用班會課、少先隊活動課等組織開展學生勞動技能比拼活動,培養學生勞動意識,鍛煉學生勞動技能。
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培養勤儉、奮斗、創造、奉獻的勞動精神,是勞動育人的落腳點。建蘭中學結合校情,以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在節日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習慣,深植勞動情懷。
勞動研學:情境養成。學校組織春、秋季兩期研學,均圍繞勞動教育主題展開。學生們參觀智慧農場,親身感受鄉村田園生活的樂趣,感受現代科技給農業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茶場采茶,體驗炒茶的過程,體會茶農的艱辛……在研學活動中,學生們積極動腦、團隊合作,在真實生活場景中感受勞動帶來的樂趣,逐漸成長為熱愛生活、眼里有光、心中有愛、手里有活兒的陽光少年。每年元旦,學校還會開展“嘉年華”活動,為學生們提供一個鍛煉動手能力的舞臺。在2020年的元旦嘉年華活動“決戰食神”中,學生們紛紛穿上廚師服,拿起食材,大展身手,在激烈的美食比拼中,感受勞動的辛苦,體會勞動的光榮。
勞動實踐:創新強能。學校“小小發明家”蔣昊天同學通過學習編程,發明了具有語音識別功能的智能垃圾桶,其開關可以聲控,桶兩側裝有RFID識別裝置,可通過垃圾袋上的標簽識別垃圾種類并自動打開相應的桶蓋,防止投放錯誤。同時,垃圾桶表面還裝有一塊顯示屏,可以顯示桶內溫度和垃圾的滿溢程度,當垃圾桶溫度過高時會自動發出警報,防止垃圾自燃。整個裝置通過太陽能電板補充電量,非常環保。建蘭中學的學生不僅能發明創新,在管理上也能為原有的規則賦能。例如,班級的衛生委員們齊聚一堂,召開“預備會議”梳理班級存在的衛生問題和解決辦法,并據此制定新的公約,為學校勞動常規添磚加瓦。
公益勞動:傳遞溫暖。在建蘭中學,每年的寒暑假,學生們都有一項重要的任務:走進社會,參與一個小周期的公益勞動,了解外部世界,并盡己所能去幫助他人。在學期中,學生們也積極參與學校志愿活動,尤其是團員和入團積極分子,他們的身影遍布學校角落。有時他們也會走出校園,走向河畔、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公交車站,學生們合理分工、團結協作,在每一次彎腰、每一次擦拭、每一滴汗水中,積極為社會做貢獻。
勞動課程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教師不能簡單地以勞動作品的優劣或勞動技能增長與否來衡量學生勞動素養的高低,還要關注學生勞動價值觀的樹立、勞動精神的培育等維度的內容,要兼顧表現性評價和階段性綜合評價,發揮評價的反饋作用,提升學生的勞動綜合素養。
勞動課程貫穿家、校、社各方面,勞動評價也需要發揮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成員等多元主體的力量。建蘭中學在《建蘭修煉》中明確了勞動課程學生自評指標,從4大方面12個維度指出學生參加勞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通過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幫助孩子養成勞動習慣、錘煉勞動品質,成為新時代勞動者。同時,學校每學期還會開展勞動成果展和勞動小達人評選等活動。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影響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建蘭中學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勞動教育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挖掘勞動教育的內涵,創新勞動教育的形式,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致力讓每個孩子都能通過勞動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為今后的人生鋪墊必要的生存技能。建蘭新勞動教育,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