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山西省太原市育英幼兒園

以往在談及“幼小銜接”和“入學準備”話題時,家長們總是十分關注知識和技能的習得,尤其關注順利適應小學生活與學習所必備的“專門經驗”,將入學準備的“學”字片面解讀為“小學”,從而忽視了支持孩子完成初中、高中、大學乃至研究生階段學業的各項能力。事實上,入學準備不僅是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還是學齡前到整個學生生涯的一個轉折點,這樣的準備應該具備未來的眼光,指向孩子的終身學習與發展。
用樂觀自信的心態增添動力。良好的心態是戰勝困難的法寶。在孩子的成長進程中,每個階段都會出現不同類型的問題,而給予孩子持續動力的往往是樂觀的精神和堅強的勇氣。樂觀的孩子會帶著自信心主動面對銜接期的問題,嘗試化解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堵點,冷靜地分析、抉擇,從而做出理智的決定。
當孩子升學后,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樂觀自信的孩子會主動參與班級事務管理和小社團活動,用滿滿的歸屬感和成就感營造良好的氛圍,在良性互動中化解銜接期面臨的諸多挑戰。所以在學齡前階段,幼兒園和教師要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疏導和情緒培養,通過值日生、小小護旗手、小小講解員等體驗性活動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用自我服務的意識培育根基。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為持續性的學習奠基,而好的生活習慣一定是以自我服務為前提的。從成人提示下的常規培養到自律意識的萌發與鞏固,孩子們的自我服務意識和能力逐漸提高,對生活和學習的主動規劃和自我監督能力也大大提高,生活習慣不會隨著環境的變換和學習難度的遞增而出現太大的波動。
進入小學后,自我服務意識較強的孩子能科學規劃一日生活,尤其是課間十分鐘、家庭作業以及課余生活的合理分配,在勞逸結合中享受學習與生活帶來的樂趣。鑒于此,教師和家長應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尤其是規則意識。例如,可以讓孩子自主安排家庭生活時間與內容,計劃想要做和應該做的事情,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
用獨立思考的能力挖掘潛力。在提倡終身學習的今天,不難看出終身學習已成為一種態度。它的最大價值在于發展的“無限可能性”,讓各個年齡段的孩子能習得新知,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獨立思考是支持孩子養成終身學習習慣的關鍵。愛思考的孩子可以及時發現自己的短板,找到需要克服的困難,然后嘗試完善。進入學校后,懂得思考的孩子總是很有方向感,他們知道自己的重點在哪里、不足是什么。面對學習方式和內容的變換,他們能很快發現學科知識學習的“捷徑”,快速進入狀態。
我們在學齡前階段要盡可能摒棄“一問一答”的灌輸式教育方法,選擇啟發引導式的互動模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愛思考、會思考、勤思考的能力。例如,可以組織“小小辯論賽”活動,用語言碰撞出思考的火花。
用定期小結的習慣保證效率。對于孩子來說,回顧與總結是學會學習的過程。無論是遭遇生活上的不順、情緒上的波動,還是學業上的挑戰,客觀評價和全面小結都是幫助孩子保持清醒、研判分析、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通過對作業、試卷、教師評語等“有形成果”的再次解讀,不僅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及時檢查、立行立改的習慣,還能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提升自信,在發現錯誤的同時尋找不足,然后自我調整、繼續出發。于是,幼兒園的孩子很早就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區域活動的分享交流,在游戲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品質。教師還可以引導孩子成為一日生活的“小小觀察員”,將觀察到的內容畫下來,分享并表達自己的觀點。
入學準備是孩子在教師和家長的科學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形成良好學習品質的過程。家長和教師應牢牢把握孩子入學的關鍵期,從容做好各項銜接與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