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唐江華,劉 霞,陳全家
(新疆農業大學,烏魯木齊 830052)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其培養質量直接體現了高校的教育水平,而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則直接體現了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近年來,世界各國學術不端事件屢屢曝光,在學術界引起了較大的關注[1]。為了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我國也先后發布了相關文件來加強科研誠信和學術規范建設[2]。2010 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了《關于在學位授予工作中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建設的意見》,之后各高校開始采用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3]。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學術行為,成為檢測學術行為的一種“標尺”。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實施之后,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過程中對抄襲現象逐漸引起重視,整段的抄襲現象基本上不出現了,研究生學位論文在進行重復率檢測時文字復制比明顯下降,對遏制學術不端行為起到了一定作用[4]。
新疆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我校”)采用中國知網(CNKI)中的“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作為檢測和預防學術不端的輔助工具,利用文本復制檢測報告單中“單篇最大文字復制比”和“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復制比”標準,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進行檢測。文本復制檢測報告單中“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復制比”小于或等于20%時,重復率檢測合格,視為通過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復制比”大于20%時,重復率檢測不合格,視為未通過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
通過整理、統計分析了2017—2021 年每年農學類學位論文重復率檢測結果發現,從2017—2021 年,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總文字復制比平均值、去除引用文獻復制比平均值、去除本人文獻復制比平均值整體上呈下降態勢(見表1),表明“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質量在不斷提高。

表1 2017—2021 年農學類學位論文重復率檢測結果對比
通過分析每年檢測的農學類學位論文文本復制檢測報告單,“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復制比”平均值分別為11.22%、10.51%、10.32%、8.45%、8.10%,呈遞減趨勢;農學類研究生學位論文每年的“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復制比”不合格占比分別為8.51%、6.35%、4.26%、3.13%、5.50%,如圖1 所示。

圖1 2017—2021 年農學類學位論文重復率平均值和不合格比例
研究生學位論文一般由摘要、緒論、正文和致謝四部分組成,其中正文又由試驗方法、結果分析和討論等幾個部分組成。通過整理、對比分析重復率檢測不合格學位論文不同章節數據發現,不合格學位論文在緒論、試驗方法、結果分析和討論三部分存在復制比明顯高于同期畢業的其他學位論文。
通過分析重復率檢測不合格學位論文的摘要部分文字復制比、緒論部分文字復制比、正文(試驗方法)文字復制比、正文(結果分析和討論)文字復制比發現,緒論、試驗方法、結果分析和討論等部分的文字復制比較高,有的部分竟然高達50%以上,這表明少數學位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
通過隨機選取5 篇不合格學位論文,對比分析了重復率檢測文字復制比例較高的章節段落(見表2)。重復率檢測不合格學位論文中,文字復制比較高的段落主要體現在抄襲、不正確引用等現象,有些學生在撰寫學位論文時,不能很好地做到有“引”必有“標”,對于引用、借鑒的內容標記不清;有些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引言或緒論、實驗操作流程在撰寫過程中過于倚重已有研究文獻,盡管全篇論文都是自己的研究工作,但在進行學術不端行為檢測時,仍會出現部分文字復制比過高的現象;結果分析和討論部分的文字復制比較高,也反映出了有些研究生寫作能力較差,過度依賴已有參考文獻。

表2 學位論文重復率檢測不合格突出章節文字復制比 (%)
通過分析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少數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過程中確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但絕大多數研究生都能夠很好地遵守學術規范。
學位論文試驗方法部分重復率檢測不合格或許是可以接受的,這可能與農學類學科專業特點有著高度的關聯性有關,因為不同物種之間的試驗方法都是相互通用的。緒論部分大多為闡述前人已有的科研成果,所以這部分也應當允許有適當比例的引用。
而結果分析和討論部分應該是通過科學研究和試驗、統計及分析等得出的符合研究主題的針對性性或改進性建議,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得出的結論應體現作者本人的研究觀點,理應最具創新性,因此,這部分若有過多比例的引用則疑似剽竊他人觀點,確屬學術不端行為,也反映了研究生的學術誠信的缺失。
研究生獲得科研誠信相關知識的途徑主要包括研誠信與學術規范課程學習、師徒講授、學術講座和宣講、科相關網站及論壇及學術平臺公眾號推送[5]。為了完善科研誠信與學術規范教育,了解在校農學類研究生獲取科研誠信知識的途徑及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認知,通過深入訪談,調查小組設計出適宜農學類研究生的調查問卷。
調查發現,高達64.3%的研究生認為“理論知識薄弱”是導致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原因;其次為不明確學術不端行為標準,占50.50%。32.9%學生認為實驗室提供的科研資源有限,不能從實驗中獲得預期數據,進而造成偽造數據的學術不端行為;20.6%的研究生認為就業壓力讓其產生僥幸心理;9.3%的研究生認為存在個人態度不端正的問題。詳見表3。

表3 學術不端行為的構成比 (%)
20.10%的被調查者認為監管制度不健全,懲處力度較小,不能夠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20%的被調查者認為畢業壓力過大是產生學術不端的原因;43.6%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開展的科研誠信與學術規范課程教育力度不夠,這可能與我校的課程授課方式有關(網絡課程),網絡課程由于沒有授課教師的監督導致學習效果較差。27.5%的被調查者認為導師在科研誠信與學術規范上的指導力度不夠,這可能與研究生指導學生多少有關,有的導師同時指導多達10 名研究生導致指導每名研究生的精力有限;又或者可能與導師的指導經驗有關,有些年輕導師缺少指導經驗,在指導研究生過程中出現只注重科研實驗過程中的方法指導,而忽略了在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過程中的指導。而“隨波逐流”者的比例較少,僅有0.68%。詳見表4。

表4 學術不端行為的構成成因 (%)
為進一步加強研究生科研誠信和學術規范建設,防止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切實從樹立良好學術風氣抓起,筆者從以下幾方面提出探索性建議。
首先,開展研究生科研誠信與學術規范相關課程,強化科研誠信與學術規范教育,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加大對研究生的教育引導作用,同時結合近幾年國內外學術不端案例進行講解,教育引導研究生對科研誠信與學術規范的理解。其次,堅持求真務實、創新進取的科研學術精神。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教育工作,引導研究生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多閱讀中英文期刊文獻,提升自身學術水平;積極參加導師的課題,通過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撰寫論文時才能形成自己的創新性觀點。
1.加強導師管理,全面落實育人職責
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作為檢查學術不端行為的一種手段,很難從根本上去杜絕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導師負有教育研究生遵守學術道德、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責任。2020 年,教育部印發了《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教研〔2020〕12 號),要求導師加強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指導,嚴格把控學位論文質量,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首先,要嚴格導師遴選條件。導師應以身作則,強化自身科研學術水平,自覺遵守學術規范,從而可以傳授給研究生更多的理論知識和更好的學術思想;其次,導師在研究生課程學習、論文選題、開展實驗及中期考核等學術方面應加強指導和監督,親身示范,教育引導好研究生遵守學術道德,將科研誠信和學術規范的培養貫穿始終[6]。最后,要加強導師團隊建設。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建議學校根據學科、領域、導師類型等情況,具體規范導師的責任和義務,每學期對研究生導師進行培訓,舉辦導師指導經驗分享會,優秀指導教師分享指導經驗,為青年導師培養研究生提供參考,進而從整體上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2.加強質量監控,做好監督
在研究生開題、中期等重要環節加強質量監控工作,邀請評審專家時要嚴格按照培養環節流程進行操作,邀請經驗豐富的專家,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可提供建設性的修改意見;校學術評定委員會和分委員會要切實履職盡責,做好監督工作。建議建立“學校—院系—研究生導師”三級監管體制,研究生導師充分發揮第一責任人的作用,可以及時發現研究生在學位論文中存在的問題[7]。
3.加強學風建設,加大懲治力度
將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作為每學期導師培訓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嚴格落實研究生培養各關鍵環節的規章制度,健全學術不端行為預防和處置機制,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治力度。同時建議建立研究生科研誠信檔案,將學術不端行為記入到研究生的科研誠信檔案中。
高校應將科研誠信和學術規范納入研究生入學教育,并貫穿始終。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例如微信公眾號、網站等渠道,廣泛開展科研誠信和學術規范宣傳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8]。制定嚴格而又合理的規章制度,要求從學校—學院—學生都必須嚴格執行,培養研究生樹立良好學風,追求求真求實的態度[9]。在研究生開展課程學習、開題選題、專業實踐、中期考核、論文撰寫、答辯和學位評定等各個培養環節過程中開展科研誠信與學術規范教育,遵守求真、創新的科研精神,讓其充分了解并認識到科學的本質及學術不端行為對社會及自身的惡劣影響;強化導師、答辯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的權力和職責,發現一例查處一例,建立典型案例,將科研誠信教育貫穿研究生教育全過程,從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通過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完善規章制度,將研究生科研誠信與學術規范教育融入到研究生培養各環節之中,為研究生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不斷塑造研究生的科研誠信人格,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進而培養出具有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作風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為我國構建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