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增,劉笑吟,楊士紅,衛 琦
(河海大學,南京 210000)
教育是時代的產物,教育的方法、形式與目的總是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變革[1]。為實現“三全育人”的新時代教育目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高校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教育引領。同時,在新農科背景下,在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節水優先及可持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下,涉農高校的人才培養被賦予了更高的要求,耕讀教育作為知農愛農的重要途徑,被列為涉農專業的必修內容,能豐富情懷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因此,涉農專業教師不僅要做好專業教學,更要協同好思政教育和耕讀教育。本文結合河海大學近年來對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成果,分析了課程思政與耕讀教育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課程思政在節水灌溉專業課程建設中的具體實踐,探討了耕讀教育在農業水土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為深化新農科背景下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涉農高校研究生專業教育、耕讀教育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提供了思路。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要承擔好育人責任,使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2]。教育部印發《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明確了要大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涉農高校作為培養“三農”人才的重要基地,應以新農科建設為契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積極落實耕讀教育模式,培養更多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創新型人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貢獻[3]。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而水利又是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分的豐缺及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分布不均,都需要通過農業水土工程進行調節,進而保障農業生產。因此,農業水土工程一直是農村和農業的重要基礎設施,長期、系統的農業水土工程建設在保障農村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可持續性發展和我國糧食安全方面具有戰略地位。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對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更廣的需求,成為農業水土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推動力。因此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理應協同好課程思政建設與耕讀育人改革,以滿足科技驅動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愛國主義情懷驅動下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對強農興農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這是21 世紀以來第19 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4]。河海大學農業水土工程專業作為培養涉農人才的重要沃土,應緊扣國家農業需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國家戰略服務。但目前,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1)專業教育方面:涉農專業的專業教育中知識更新時效性不強、知識面偏窄,專業教育的實現性不足,且存在固有的學科邊界、專業壁壘和文化缺失,無法滿足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2)耕讀教育方面:耕讀教育是涉農專業學生實踐課程的重要環節,能解決知農愛農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存在的盲區弱點。但當前學生缺少走出教室、走出實驗室和走進田間地頭的機會,無法從根本上體會國家對鄉村振興的戰略發展及對四個面向知農愛農人才的需求。
(3)思政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課程育人的重要環節,但基于課堂的專業教育很難突破學生不愛農的情感瓶頸和不知農的認知瓶頸;同時,不夠重視耕讀實踐環節,無法深化思政意識,未能發揮學校特色、專業優勢和個人主觀能動性。
因此,在基于“四個面向”的新農科教育背景下,教師應以專業知識和專題教學為載體,將勞動教育納入實踐教學環節,在教學全過程中體現“生態文明”“節水優先”“鄉村振興”“碳達峰”“碳中和”“糧食安全”等國家戰略,緊緊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等思政教學點,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思想觀點和勞動態度,達到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文化傳承的教學目標,形成課程思政與知農愛農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服務涉農專業全方位育人體系的建設。
為了實現高校專業課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標,落實涉農高校耕讀教育成效,助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專任教師應立足學科的學術內涵和傳承脈絡,充分發揮涉農專業課程本身的特色,全方位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做好專業課“課程思政”全局設計[5]。
每門專業課都有其獨特的思政元素。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河海大學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和有關要求,節水灌溉作為典型涉農專業課程,應在課程各個環節中融入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從價值引領、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和服務育人等方面展開課程思政教學[6]。在思政點設計時,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和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7],將節水灌溉專業課程的育人元素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引發學生的惜農感恩之心,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案例選擇時,應體現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部署,關注“糧食安全”“雙碳戰略”“節水優先”等國家需求,培養學生掌握并運用正確的方法論認識問題,理解國家在推進農業節水低碳高效生產可持續發展等相關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科研能力培養時,應引導學生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研選題與探索,鼓勵研究生將研究與學科發展、行業進步緊密聯系起來,堅持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的“水利精神”,養成踏實嚴謹、耐心專注的習慣,鍛煉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等優秀品質,培養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要在專業教學中毫無違和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充分掌握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把握好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結合點[5];另一方面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期待和需求為出發點,讓學生通過理性和感性的認知對相關知識和文化產生共鳴,從而主動學習、積極探究。
例如,在節水灌溉課程的教學中,應緊扣習總書記提出的十六字治水方針、習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時提出的“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種養業”的指導思想,從“節水優先”角度,結合“節水放在了首位、被冠以優先”來提升學生對節水研究的興趣,以促進學生對節水內涵的理解、提升對節水的戰略重要性的認識,讓學生意識到肩負的歷史使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行業認知和價值觀。在節水與農田生態效應的教學中,從國家解決水資源危機角度強調節水灌溉研究選題的重要性,從綠色發展觀、生態文明建設及碳中和等國家重大戰略角度引出研究農田水管理要考慮其生態效應。在作物需水預測的教學中,體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增加智能灌溉決策與先進技術的案例,鼓勵研究生們了解最新行業發展和行業需求,并學會用現代化手段切實提升農業水利的科技含量,助推農業現代化。作物生產系統模型專題,能借助作物生產系統模型定量揭示水投入、肥投入的產量及環境影響,結合這一領域的研究拓展綠色發展理念,闡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引導學生正確的發展觀,為落實新發展理念,踐行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灌溉水量優化配置的探討中,強調水資源作為基礎的自然資源,不僅影響著農業生產,也對國民經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對國家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以及鄉村振興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從而培養學生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懂得資源優化配置、學會農業、生態、經濟的統籌考慮,進一步提升科技強國的信心。
實踐課程是實現涉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耕讀教育是涉農專業學生實踐課程的重要環節,應切實做到以田間地頭和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為課堂、實踐主陣地,讓學生走進農村大地、走向農業生產及走進農民生活[1]。
耕讀教育作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環節,應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讓學生在有理性認知的基礎上,體驗并體諒農民的艱辛與不易,了解并沉淀感性認識到的鄉情農情與文化智慧,進而提升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踐行勤儉、博學、躬耕、篤行和創新的耕讀精神品質。同時,在實踐中深化思政意識,讓學生主動了解中國國情和傳統農耕文化,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節水戰略與糧食安全,自發感受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自覺勵志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應結合新時代新農科發展對農業建設和農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更新“專業教育—耕讀教育—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目標,將耕讀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各環節,讓勞動教育成為常態,構建能充分體現時代特色和專業特色的耕讀教育新范式。具體實踐中,應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明確教學標準和教學目標,將耕讀教育相關內容作為涉農專業學生必修內容,形成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通識課程相互融合的課程體系。在教材或教學資料中增加中華農耕文化的解說,強化文化素養與精神文明建設,在耕讀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的制定中,充分展示農耕文化的時代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并緊密對接現代農業發展前沿和發展趨勢。課程教學設計方面,以產出為導向,在課本之外收集基于最新前沿知識與研究成果案例,建設基于“四個面向”的素材案例庫,持續改進不斷創新,圍繞激發學生學習和潛能嘗試更新教學內容,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和形式,有意識、系統性地開展新農科專題教學,注重傳授知識的有效性與時效性。
實踐是感受風土人情、培育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耕讀教育應立足于不同實踐形式,通過感受文化、體驗生產、參與勞作、技能訓練及經營管理等形式,了解農事常識與農業生產技能,升華對農業農民的感恩,提升強農興農本領,強化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初心使命。專業實踐教育的開展,應依托教學實驗中心、專業科研試驗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室和校外合作實踐基地等,搭建涉農人才培養創新實踐、耕讀實踐平臺,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實驗條件和真實勞作場景,在培養學生自主實驗能力、創新實驗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基礎上,增加生產實踐經歷、感受中華農耕文化、提升強農興農本領與社會責任感。涉農學院或學校應結合專業發展特色,不斷完善學生實習基地與實踐單位,為耕讀教育的開展提供保障。鼓勵將學生創新訓練與耕讀教育相結合,更多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使學生在耕讀實踐中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與才華,讓學生在耕讀實踐中學會吃苦、學會互助、學會感恩,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辛苦但也能從中體會到驕傲與自豪的民族精神。此外,在擴展實踐形式的同時,還應推進產學研、農科教、產鄉教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匯聚各平臺育人力量,形成優勢互惠、良性互動的合作機制,共同構建產學研聯盟的創新體系,建立產學研長期合作關系,切實做到以田間地頭和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為課堂、實踐主陣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強化知行合一、耕讀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新農科是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發展,以服務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需要為己任,變革和發展傳統農科的知識體系、學科專業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構建能夠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高等農業教育新體系[8]。但目前新農科教育發展形勢下,人才培養面臨著兩大難點。首先是不知農,更談不上愛農。很多學生就讀涉農專業不是因為熱愛,僅僅為學而學,了解到的不是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學會的往往脫離傳統農事活動規律,這就需要耕讀教育來填補這一空缺。要讓耕讀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作用,教師應挖掘各專業課程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勞動教育功能[9]。比如對于節水灌溉課程,學生應該走進田間,走向農民,關心農民關心的問題,體會農業勞作的辛苦,感受農業灌溉巨大的用水量及水對于作物生長的重要性,并親眼看到如何通過水的控制實現節水但不影響作物生長的智慧。讓學生自己看見并發現專業知識的實際意義,自己思考并解決專業發展需要。其次,缺乏人文與情懷教育。能否主動學習往往取決于我們有沒有正確的感性認知,科學知識的運用,往往也需要感情的投入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耕讀教育作為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共同的載體,作為思政教育和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窗口,應把握好其中的德育元素和感情色彩,讓學生在耕讀實踐中學會吃苦、學會互助、學會感恩,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辛苦但也能從中體會到驕傲與自豪的民族精神。同時,引導學生領會數千年農耕文化精髓,挖掘潛在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內涵,豐富耕讀教育的人文與德育內容,形成傳統農耕與現代農業的結合,促進知識的科技性、前沿性與知識實現的內涵性、精神性相融合的新農科發展。
每一個專業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農業水土工程專業以農業為依托,立足于水和土的問題,具有濃厚的鄉土人情和重要的文化價值,農耕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體現。中華民族是農耕民族,中華文明由農耕文明發展而來。農耕文化“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農耕文化是專業教育與耕讀教育在精神上的高度結合,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對話的重要載體,也是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耕讀教育是傳統鄉土文化核心價值依附的根本,拓展了農業水土工程專業的文化內涵。新時代耕讀教育,要在知識實現和勞動實踐前,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讓學生在明白學什么和怎么學之前,理解為什么學,要將個人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一。教師在耕讀教育全過程中,要以專業內容為基礎,追溯文化根源,提升文化自信,設計能夠同時學習知識、鍛煉能力與豐富思想的耕讀實踐場景,讓學生感受耕讀實踐中的奮斗精神、創新思維傳統文化和愛國情懷,培養學生成為有信仰、有立場、有知識和有情懷的時代新人,并懷揣著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投入到“三農”工作中。
農業水土工程專業是農業工程及水利工程各專業中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的傳統專業之一,是探索農工交叉、理工結合及農工文滲透等不同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重要落腳點。農業水土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具有新工科與新農科交叉融合的顯著特點,農耕教育又為專業的發展注入濃厚的文化色彩。因此,對節水灌溉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應以面向新農民、新農村、新農業和新生態為核心,探索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培養和大類人才培養的組織架構,強化農業水利工程工科學科特色,并通過農耕文化的傳承、傳播和創造,打破固有的學科邊界、專業壁壘,實現人才培養多樣化多元化定位,形成新農科、新工科、新文科的交叉融合與人才培養理念。有針對性的搭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科研互動平臺,建設涵蓋農業、水利、生物、材料、機械、物聯網和計算機等跨學科背景交叉融合的教師團隊,提供相關專業知識指導,并從各專業角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做好社會價值引導。同時,邀請具有代表性創新成果的校內外行業專家講授專業前言動態,并幫助學生拓展創新創業思維,對接產業和社會實際需求。最終實現多學科交叉的教學組織模式、學科專業結構重組、產業導向的跨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機制。
涉農高校作為思政教育、耕讀教育的重要實施者,應承擔起重要的育人責任。思政教育、耕讀教育在涉農高校研究生專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應完善涉農專業課程體系與實踐平臺建設、拓展新農科教育與思政教育內涵、促進專業文化建設與多學科融合發展,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科學研究與學科發展、行業進步和中華傳統文化聯系起來,充分發揮專業教育—耕讀教育—課程思政的協同作用,培養知行合一的強農興農創新創業型人才,實現美麗鄉村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等宏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