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國,李文軒,王若婧
(1.中山大學 腫瘤防治中心,廣州 510000;2.中山大學 護理學院,廣州 510000)
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號召,將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為我們繪制出清晰的“健康中國”藍圖;通過“健康中國”戰略的決策、部署和實施,我們開始啟動建設健康中國、建設全民健康的新歷程。高校醫學生是未來醫療建設的接班人,培養合格的醫學生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內容。因此,醫學院校應始終從醫學教育的角度進行教育,確立人才培養優先發展的戰略定位[1];為實現“知識傳遞”和“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始終從醫學教育的角度進行規劃,通過改革醫學課程思政的學科規則來推動思維方式的更迭,從醫技、品德與倫理的角度引導醫學生的思想轉變。習近平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也深刻闡述了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定位、重要作用和總體要求,規劃建設思政課程的教材體系,大力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2]。從醫學的角度看,這體現了醫學思想政治的核心與內涵,體現了忠誠于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醫者慈悲”人文精神。課程思政屬于全新的教育理念與價值的培養和輸出。而對于腫瘤學,如何將這門專業課程通過精心設計教育環節和教學方法,把課程思政運用到專業課程教育的各個環節,同時緊密聯系醫學知識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課程思政和核心素養二者的相互融合、相輔相成進行實踐,是目前腫瘤學教學改革的探索方向。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并召開“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為高校課程思政研究和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所謂課程思政,概而言之,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貫穿于高校的所有課程之中,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的有機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對于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快培養一流人才,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腫瘤學是研究腫瘤生物學行為及其內在機制和腫瘤預防、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學科,主要探討腫瘤病因、發生發展機制及對機體的影響,腫瘤的預防、診斷、治療策略等。隨著對腫瘤的認識不斷深入,腫瘤學研究呈現出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而腫瘤學作為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涉及臨床學科層面較廣、與各子學科關系較深,且學科知識日益漸增,基礎應用與臨床研究活躍,在廣度與深度上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地位。通過課程思政融入到腫瘤學數學課程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對醫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促進師生交流、鼓勵師生間的教學互動、促進良好師生關系,并通過促進學生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習效率得到提高進而提高專業課教學效率。
為此從理論到實踐過渡的一年,腫瘤學應秉承課程思政的理念,在專業授課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專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優良醫德醫風。我們根據腫瘤學課程的現狀,對“腫瘤學與課程思政”進行了重新思考和認識,制定了腫瘤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方案,以腫瘤防治為重點開展科學研究,以典型病例、疑難病例診治分析為核心構建教學體系,以科研帶動教學,旨在提高腫瘤學教學質量,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課程思政屬于一種全新的育人理念與價值的培育和輸出。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當前醫學專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體現在思政教育將與黨章、黨規、黨紀相結合,發揮教學育人的功能優勢,致力于在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五年制本科與八年制本碩教育的醫學生,對思想政治知識的理解較差,學習缺乏主動性,學習、應用不連貫,普遍存在“重專業輕思政”、思維過于直線等特點。因此,思政教育的整合策略需要根據醫學生的特點進行規劃,做到形式多樣、旁征博引、相得益彰、教育實踐。
以肝癌知識授課為例,作為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肝癌是一種起源于肝臟的癌癥,是一種侵襲性腫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大部分患者為原發性肝癌,最初表現在肝臟。肝癌還可分為肝細胞肝癌、膽管細胞肝癌、肝細胞肝癌和膽管細胞癌的混合肝癌。肝細胞肝癌的比例約為85%~90%,經常在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基礎上發病,主要與我國為乙肝大國有關;多發于丙肝患者、愛喝酒的患者,多為酒精性的肝硬化和非酒精性的脂肪肝引起的原發性的肝癌,繼發性的肝癌主要由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到肝臟引起。肝癌目前是男性第五大常見癌癥和女性第七常見癌癥,并且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肝癌的發病率仍在增加。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的統計,2015 年我國預估肝癌死亡人數42.2 萬例,新發患者數高達46.6 萬例。而中國是世界上乙肝病毒攜帶者最多的國家,因此成為原發性肝癌患者最多的國家。盡管在治療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肝癌仍然是最難治愈的癌癥之一。對于早期肝癌患者,手術、局部治療和肝移植提供了可觀的治療潛力。然而,肝癌復發仍然是治愈性治療后的主要問題,5 年復發率超過70%。即使在接受手術切除的早期肝癌患者中,5 年生存率也不令人滿意。大多數肝癌被診斷往往已是晚期,許多晚期患者不符合治愈性治療的條件。此外,傳統的全身化療療效低,生存獲益少。為此在思政教學中,通過提出以提高患者生存率為目標的治療方法中存在的矛盾,即中晚期肝癌的全身輔助治療及其引起的并發癥之間的矛盾,運用唯物辯證法認識和化解矛盾,如早篩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使腫瘤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減少晚期轉移的發生;在晚期肝癌中輔助使用靶向治療可減少化療或高劑量放射治療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例如在腫瘤學課程中結合諾貝爾生理學獎背后科學家的故事。以我國科學家屠呦呦教授在醫學上的成就為例,她一生致力于研究周、秦、漢時期的中醫典籍,試圖尋找治療瘧疾的傳統方法,最終提取出名為“青蒿素”的化合物,挽救了數百萬深陷瘧疾痛苦的生命。而難能可貴的是,當分離出認為會起作用的成分時,她義無反顧地自愿成為第一個受試者。她是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而且是在沒有醫學博士學位或出國培訓的情況下獲得該項殊榮。“中醫藥將幫助我們戰勝世界范圍內威脅生命的疾病,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享受到它對健康促進的好處。”屠呦呦一直以來堅信著自己的信念。歷時二十年,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青蒿素聯合療法作為抗擊瘧疾的第一道防線;2011 年授予屠呦呦臨床醫學研究獎項的拉斯克基金會,稱贊青蒿素的問世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藥物發現”。就本人而言,屠呦呦不愿接受功勞,表示不想要名聲。相反她把成果歸功于她的同事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當她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她的獲獎發言是“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送給世界的禮物”。但她顯然也為自己的發現感到自豪,“每個科學家都夢想做一些可以幫助世界的事情。”通過屠呦呦的事跡,激勵年輕的科研人員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也能激勵并引導學生學習榜樣、銘記榜樣,勉勵學生培育“醫者初心”、弘揚“大醫精誠”精神,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共同構建“健康中國”的堅定信念[3]。
以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為例,運用對立統一法、運動論、矛盾論等方法來解釋“腫瘤學疾病”。在圍繞腫瘤的治療時,現階段采用任何單一的治療方法往往難以達到最佳效果。絕大多數腫瘤的治療原則是綜合治療,如治療肝癌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范圍及發展趨勢,系統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治療方法,以期較大幅度地提高腫瘤治愈率、延長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4]。人類與癌癥斗爭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對抗腫瘤的手段和方法,從最早的手術治療,到放化療,再到靶向治療,再到最近最熱門的免疫治療。在“健康中國”大背景下,國家顯著地下調了各類型抗腫瘤藥物的價格,極大地減輕了晚期腫瘤按照指南的基本治療費用負擔。國家給予了晚期腫瘤患者的優惠政策,展示我國在過去發展的數十年所取得的成果,讓醫學生深刻感受到科技進步給人類健康帶來的成就感,培養他們的求知精神,不斷創新進取,解決醫學難題。
晚期惡性腫瘤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引起心理精神問題。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現實背景下,強調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將醫學人文教育聯系在一起,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引導學生掌握人文關懷理念下的醫患溝通技巧,實踐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參觀生命奧秘博物館或遺體捐獻紀念館、開展“無語體師”啟用告別儀式及清明節祭奠追思活動、祭掃烈士墓等形式,充分體現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職責所在的誓言內涵——從馬克思主義的“人學”走向醫學的“仁學”,將“為全人類”“為人民”的大愛凝聚為對患者的關懷[5]。
通過這些不同的形式使醫學生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樹立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形成正確分析來判斷問題,促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及實踐。以上列舉一些思政教育與腫瘤學理論課融合的具體教學案例,又需根據醫學生的具體專業進行設計,以期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
人才是“健康中國”建設的基礎,也是強大基層的重要保障。在“健康中國”戰略中,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課堂對任課教師提出了順應時代的新要求,為國家培養思想道德良好、業務素質優秀、醫學基礎知識扎實、臨床醫學技能嫻熟的高素質醫學生任重而道遠。腫瘤學的專業課教師是以臨床醫師為主業的兼職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著一些不足之處:教學理念不統一,政治觀念把握不及時、不全面,不能有效對醫學生因材施教;思政課教學內容沒有得到有效的細化和規劃,也未能和諧地整合;教師沒有意識到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性,對思政課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存在授課簡單照本宣科的現象,有教學利益化的趨向等。當前,教師隊伍的現狀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去甚遠,因此需要新時代思政教師培養方式的革新,針對教師存在的問題進行一系列探索,積極實踐課程改革,全面深化思政教育。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教師的政治素質決定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授課教師首先要學習、了解思政課的發展史,充分認識馬克思辯證唯物法的內在邏輯關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專業課教育的全過程,堅持十九大“健康中國”的戰略精神將課程思政與醫學知識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6]。如同眾多高校醫學教師一樣,腫瘤學教師屬于思維活躍、獨立認知能力較強的群體,甚至存在某些程度地抵觸思政教育與“思政無用論”的偏執思想。為此,強化集體備課、教研活動的作用,定期舉辦思想政治與教育教學能力培訓活動,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模范引導作用,加強教師間的交流,以積極的方式影響非黨員教師的教學理念。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高校應根據師德師風建設的時代要求做到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7];引導教師重視教師師德師風的繼續教育,廣泛開展師德師風培訓。教師亦應樹立崇高的師德、形成良好師風,學習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醫學理論、技術實踐能力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尊重、理解、客觀公正、關心關愛每一位學生,與學生形成良師益友的融洽關系,給醫學生樹立優秀的榜樣,樹立博學弘醫、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
搭建教師共享互助機制,課程思政教學與教師研究專長相結合,增強說服力與科學性;開展教師思政融合理論課的教案比賽,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思路,把專業內容和思政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制定不同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融入思政教育內容,通過思政課和腫瘤學專業課教師之間的密切溝通和互相學習,推進教師之間的成長和進步。
教師需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學習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通過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討論式教學和網絡深度討論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學習能力、人格健全、責任擔當和職業規劃等品質方面有所提升,使其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同時,學習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進一步拓展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運用解剖3D軟件、VR 視頻體驗、重點精品課程教育平臺、打造互聯網線上課堂諸如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等,充分體現科學創新是醫學發展進步的第一動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及時掌握思潮,營造“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8]。
通過與思政教育結合的設計,將教育環節和教學方法做到形式多樣、旁征博引、相得益彰、教育實踐,恰當地運用課程思政到腫瘤學教育的各個環節。同時思政師資隊伍的培養亦為重中之重。“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通過“黨建+實踐育人”的思政教師模式培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引導思政教師做到教學聯合備課,促進教師之間的聯系與進步并實現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樣化、現代化,緊密聯系醫學知識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課程思政和核心素養二者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從而實現腫瘤學教學探索與改革。
思政育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基于課程思政對醫學生職業精神養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體現了思政育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大意義[9]。一言以蔽之,醫學高等院校在培養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醫學生方面責無旁貸。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醫學高等院校教師隊伍責任重大。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需要不斷探索適應時代的教學模式,把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與腫瘤學課程有機融合,將學術文化、學科資源轉化為思政育人資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出符合“健康中國”戰略的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