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爽
(1.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2.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河北 保定 071003)
2020 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強調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但傳統大學英語課程注重英語的工具性,對其人文性重視不足。因此,探索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中國文化有機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有助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文化,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本研究試圖在OBE 成果導向視域下,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反向教學模式。反向教學模式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和傳播中國優秀文化,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Outcome-Based Education”(簡稱OBE)中文譯為“成果導向教育”,或“產出為本教育”。學界一般認為,成果導向教育由美國學者威廉·斯巴迪[2]提出,其內涵是“明確關注和組織教育系統中的所有事情,確保學生在學習體驗結束后取得成功”。該教育理念是以成果為導向、強調教育實際產出的應用型教育理念。1937 年,卡內基教學促進會的沃爾特(Walter A.Jessup)較早提出了能力導向教育理念: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判定不應該受限于學期課時,而是依據他們展現出自己能做什么來決定。一定程度上講,這可謂成果導向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礎。1994 年,美國學者斯巴迪[2]出版了《成效導向教育:關鍵問題與答案》一書,并明確指出:“基于成效的教育是使每個學生能成功地展示學習經驗為出發點來組織和運行一個教育系統。該教育理念在馬來西亞、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南非、英國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廣泛傳播與應用。總之,以美國學者為代表OBE 的研究成果已經非常豐碩,其研究主要闡述其概念和內容、回顧其發展歷程、分析其效果、剖析實施要點及對課程改革的應用等,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改革經驗,有助于我們開展以成果為導向的應用型大學英語教學。
目前,學者們集中介紹了OBE 理論及對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作用,對OBE 理論有待進行深入論述和實踐探索。如:蘇芃等[3]介紹了清華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中的困惑和設想,探討了如何錨定與對應課程與能力目標之間的邏輯關系,這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新視角;胡蓉[4]在《OBE 理念下的大學英語“金課”內涵與建設路徑研究》一文中介紹了高校要確立以成果為導向的教學目標,建立內容豐富的課程體系,實施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和建立多元動態發展的評價體系。楊洋等[5]在《OBE 理念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索與實踐》中論述了對學生思政的培養,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四個維度提出了建議,為高校英語課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根據OBE 教學理論,學生的學習產出、教師的教學活動和成果評估是一個完整教學體系。換言之,OBE 教育模式圍繞“定義預期學習產出——實現預期學習產出——評估學習產出”[6]這條主線而展開,學生產出評估構成了教育質量持續改進的閉環。在反向教學模式設計中,也參考了“整體翻轉課堂觀”[7]和“學生作為課程共同創造者”理念[8]的教學范式,強調在“自主、合作、探究、創建和共享”的學習格局中以生成為目的、以體驗為導向,以創造為驅動的融合創新模式。
關注學生成果導向的反向教學設計是從需求開始,由需求決定培養目標,由培養目標決定課程體系。本研究在教師引導下開展教學活動,確定各教學環節的關聯性,教學出發點不是教師想教什么,而是要取得這些學習成果需要如何指導學生有效輸出。在反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不斷增加課程難度,引導學生達成最終成果。
研究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課堂設計一體化實現。具體包含:教學內容呈現的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是什么;教學內容這么設計的原因;教學內容如何通過課堂設計實現。我們擬以通用英語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為研究對象,將中國文化有機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巧妙設計課堂,構建新型師生合作伙伴關系。
研究對象如圖1 所示。

圖1 研究對象結果圖
1.教學目標:在“三位一體”育人目標基礎上,踐行“知、情、意、行”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任務巧妙地將價值觀融入語言輸入與輸出活動中,使學生在真實自然的語言學習與應用中掌握知識,掌握價值觀的精髓和要義,并開展價值思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思想交流和交鋒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學使學生在知、情、意和行中實現價值觀從內化到外化的轉變,即“行”的執行力,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報效祖國的行動。
2.教學內容:教學材料融入中國文化,實現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教育
分析教材語篇與思政元素,形成新的融合文本。本研究將深挖教材、確定思政結合點、調動學生興趣、重新思考課堂設計,以期對課程建設具有一定貢獻。教學內容見表1。

表1 教學內容呈現表
3.教學設計:反向教學設計包含三個階段——規劃階段、實現階段和升華階段
(1)本研究反向教學模式圖解。依據學生的行為屬性,把學生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規劃階段(計劃預期學習產出);實現階段(實現預期學習產出);升華階段(評價學習產出)。教師也對應分為三個階段:導學、督學和評學。師生行為如圖2 所示。

圖2 師生行為屬性圖
(2)本研究三個階段內容規劃。規劃階段,計劃預期學習產出。我們想讓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實現階段,實現預期學習產出。教師如何有效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創設泛在的學習環境,然后依據一定條件幫助學生創建學習小組,決定自己小組或者個人即將取得的預期學習成果,鼓勵學生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式展示自己學習成果。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有效完成學生任務,把學習放到實踐中去,從學中來,從做中學,有效完成學習課題項目。評價學習產出,達到升華階段,評估學生學習成果意義和價值。
以學生成果導向為研究目的反向教學模式,需要創建學生作為課程共同創造者模式。改變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在創建學生作為課程共同創造者模式中,通過師生集體協商,以及學生之間自主合作實現學生預期學習產出,教師通過對學習目標和任務的控制,保證學生學習內容自主權。學生最終成果和成果產出依據見表2。

表2 學生成果產出表
教學設計和教學目標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這個理念的關注點在于“教育衡量學生能夠做什么”,這就要求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轉換成以學生學習為基礎的模式,關注學生所知道的和實際能夠做到的[9]。OBE 教學理念符合新時代對人才需求的培養,要求學生將掌握內容的方式,從解決有固定答案問題的能力拓展到解決開放問題的能力。OBE要求學生通過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例如提出項目建議、完成項目策劃、開展案例研究和進行口頭報告等來展示他們的能力。這樣的任務能讓學生展示思考、質疑、研究、決定和呈現的能力。白塔娜[10]認為在成果導向教育的指導下,優化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為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導方向。
通過分析以上內容,讓學生成為課程共同創造者,教師具體解析如下問題是必要的:
(1)我們想讓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么?
(2)我們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
(3)我們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
(4)我們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
檢驗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融合是否在立德樹人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學生學習自信是否增強等。鑒于課程思政屬于隱性課程,不宜進行簡單化評價,因此本課題組在思政教學成效評估上,擬采用評分主體多元化、評價形式多樣化、評價內容綜合化及評價標準具體化等形式,真實具體地評價其思政教學成效。具體表現如下。
評價內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根據教材內容和思政元素,設計具有價值導向的測試題,充分發揮測試內容的思政功能;在進行課堂即時評價時,如果發現學生的價值導向有偏差,要適時引導。
評價主體:評價主體多元化,利用自評和互評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評價他人的能力。
評價方式:單元思政內容必要性評價;學生思維方式轉換評價;執行任務中價值觀評價;學習態度評價。
目前在大學英語各項研究中,針對學生的研究較少,如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干預措施等。本研究基于學生的行為屬性,如自主、合作、探究、創造和共享等貫穿于教學各個環節,以便更好地考量學生應用、分析和創造能力。教師在三個不同階段分別起到導學、幫學和評學的作用。為更好地構建新的生態學習系統,本研究團隊基于OBE 教學理念,以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為例,輔助學生完成項目策劃,實現學習能力目標,教師完成潤物細無聲的督學和導學功效,并構建成果導向下的反向教學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三點。
(1)定義預期學習產出是否科學、合理。教師在確保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課堂設計一體化原則前提下,課前需要認真設計和仔細斟酌,確保實施機制和諧運行:對小組學生精準推送任務;學生制定可行計劃并能合作完成;教師檢查計劃落實到位等。
(2)實現預期學習產出是否高效、覆蓋面廣。教師通過項目設計和文本設計,把思政主題元素融入教學和項目活動中,完成顯性和隱性雙線教學任務。學生在調查項目展示、課堂展示中是否合作、是否有成就感,教學需要密切關注。
(3)不同時期教師角色轉變,在反向設計教學內容過程中發揮好指揮者作用,依據學生能力結構構建相對應課程體系結構,學生完成課程體系的學習后就能具備預期的能力結構。隨著學生知識和能力結構的提升,教師的中介作用漸漸減弱,通過減少干預,實現學習責任向學生的轉移,助推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
總之,在OBE 理念下,關注學生成果導向,學生通過參與項目、項目成果展示、項目評價和總結等提升英語技能和人文素養,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把啞巴英語變為“我想說、我要參與”的項目活動學習,使教學實踐達到良好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和育人目標,最終實現潤物細無聲的立德樹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