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春榮,李 洋,楊曉軍,王建斌,陳云芳,鄧艷鳳,鄭斯竹*,白 明
(1.蘇州市果樹科學研究所,江蘇蘇州 215000;2.南京海關動植食中心,江蘇南京 210000;3.蘇州海關綜合技術中心,江蘇蘇州 215000;4.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北京 100101)
蘇州吳中區東山鎮是蘇州重要水果產區,種植包括枇杷、楊梅、桔子、桃子、梨、棗等在內的果樹10余種。2021年東山鎮果品種植面積約2 468.73 hm2,同比增長3.3%,總產量12 912 t,總產值高達52 146萬元。隨著水果種植面積的擴大以及對外引種的頻繁,病害種類及發病程度也隨之增加[1]。2018年4月,東山鎮曹塢村和湖灣村枇杷園內發現一種為害枇杷的梢小蠹,起初并未引起重視,但到10月大量的枇杷樹因該小蠹為害出現樹勢衰弱甚至死亡的現象,給果農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2-3],而該地區一直未有關于小蠹為害果樹的相關報道。對東山鎮水果產區小蠹進行系統調查已成迫切需要,這對該地區水果產業的健康發展和當地生態安全至關重要。
筆者從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對蘇州吳中區東山鎮主要果樹種植區進行系統的調查,以期獲得目前該地區小蠹種類及其為害情況,為蘇州地區小蠹的監測和防治提供參考。
1.1 調查地點和時間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東山鎮主要果樹種植區雙灣村槎灣、星光村曹塢、新潦村龍頭山、陸巷村白沙開展調查。調查區果樹種植種類主要為枇杷、楊梅、桔子、桃子、棗、李、葡萄、石榴、梨、柿子等。
1.2 調查方法小蠹標本采集:①誘劑誘集(在果樹種植區內懸掛含有純乙醇的小蠹誘捕器);②手動采集(直接對有小蠹為害狀的果樹樹干剖干,收集小蠹)。標本采集后用無水乙醇浸泡,帶回實驗室鑒定,并保存于-20 ℃冰箱備用。標本現保存于蘇州海關綜合技術中心植檢實驗室。
1.3 種類鑒定利用體視鏡對采集的標本進行清理、歸類,參考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形態鑒定,并利用蔡司超景深三維顯微鏡(smartzoom 5)對成蟲進行拍攝。
調查共發現、鑒定8種小蠹,分別是毛臍小蠹Scolytuspilosus、暗翅足距小蠹Xylosandruscrassiusculus、禿尾足距小蠹Xylosandrusamputatus、小粒材小蠹Xyleborinussaxesenii、削尾緣胸小蠹Cnestusmutilatus、枇杷梢小蠹Cryphaluseriobotryae、楓香刺小蠹Acanthotomicussuncei、Hypothenemussp.。
2.1 毛臍小蠹ScolytuspilosusYin et Huang主要形態特征:體長2.4~4.0 mm。頭部黑色,前胸背板與鞘翅黑褐色,有光澤,腹部腹面有茸毛。雄蟲額部狹長平陷,遍布縱向條狀紋理,刻點散布在紋理之間,額毛褐色,細長厚密,環繞中額周緣上,毛梢攏聚額心。雌蟲額部短闊微隆,遍布細窄的突起條紋,額上部條紋散放,下部聚集在口上片當中,刻點分散在條紋中間;額毛短細豎立,散布于全額面。前胸背板長小于寬,長寬比為0.9。背板的刻點細小,中部稀疏,周圍稠密,有小段平滑無點的背中線,背板的茸毛甚少,發生在前緣兩側,長直豎立。鞘翅長度為前胸背板長度的1.2倍,為兩翅合寬的1.1倍;背面觀鞘翅兩側直線延伸,尾端收縮較小,整個翅面接近矩形。小盾片表面微毛稀少。刻點溝徑直深陷,溝中刻點縱向橢圓,深大稠密;溝間部寬闊,有一列刻點,圓小細淺,與溝中刻點差異顯著;鞘翅的茸毛分布在尾端,沿邊的刻點中心,短直后傾。腹急劇收縮,第1與第2腹板構成直角腹面;雄蟲第2腹板的前緣上生有一瘤,短粗如樁,第4腹板的后緣中部加厚,成一寬扁的弧形瘤;雌蟲第2腹板的瘤位置偏后,在該板片的中央,瘤身較扁小,第4腹板后緣正常無瘤。兩性腹面均密被茸毛,細長平齊[4](圖1)。

注:A.側面觀;B.背面觀;C.腹面觀;D.斜面
國內分布:江蘇(蘇州東山)、山東、四川[4-5]。
2.2 暗翅足距小蠹Xyosandruscrassiusculus(Motschul-sky)主要形態特征:雌蟲體長1.7~2.9 mm,額部微凸,具典型中繼線,表面粗糙呈粒狀,稀疏的覆有刻點,觸角棒位于頭部后方,節間無節間縫。前胸背板長與寬長度近似;兩側略呈弓形,前方窄圓,具8~9個齒狀凸起。鞘翅長為寬的1.2~1.3倍,頂部為圓形,溝間部具多列刻點;斜面邊緣的隆脊延伸達第7溝間部;鞘翅斜面可見6條刻點溝;斜面刻點溝上的顆瘤具有直立似毛狀鬃,短于2倍的第2溝間部寬度;溝間部具多列顆瘤,具半貼伏似毛狀鬃[6-7](圖2)。

注:A.側面觀;B.背面觀;C.腹面觀;D.斜面
2.3 禿尾足距小蠹Xylosandrusamputatus(Blandford)主要形態特征:雌蟲 體型細長,體長2.7~2.9 mm,體長為體寬的2.5倍;額具刻點;前胸背板的側面具緣,但沒有脊;鞘翅斜面邊緣的隆脊延伸超過第7溝間部,形成圓形斜環;鞘翅斜面上具4條刻點溝;鞘翅斜面刻點溝具一列小刻點,排列近直線形,無鬃;斜面溝間部具密而小的顆瘤和刻點[6](圖3)。

注:A.側面觀;B.背面觀;C.腹面觀;D.斜面
國內分布:江蘇(蘇州東山)、江西、福建、甘肅、廣西、貴州、海南、湖北、湖南、四川、臺灣、西藏、云南[8]。
2.4 小粒盾材小蠹Xyleborinussaxesenii(Ratzeberg)主要形態特征:雌蟲 體長2.0~2.3 mm。長圓柱形,深褐色,疏有茸毛,前胸背板晦暗,鞘翅光亮。觸角黃色。額部平,底面印有粒狀密紋,不光亮,額面有中隆線,隱約縱貫全額面;刻點淺大疏散,分布不勻,只有口上片的刻點圓小稠密;額毛細長舒展,全面散布。前胸背板長大于寬,長寬比為1.1∶1.0;背面觀整個輪廓呈長盾形,最大寬度在背板前部的1/3處;側面觀背板前2/5弓曲上升,后3/5平直下傾,上升部分為瘤區,平直部分為刻點區。瘤區中的顆瘤圓小疏散,即便在背頂部也不連成弧形環列。刻點區平坦,底面有微弱印紋,晦暗無光,刻點圓小微弱,均勻散布,沒有背中線,背板的茸毛金黃色,發生在瘤區,刻點區無毛。鞘翅長度為前胸背板長度的1.7倍,為兩翅合寬的1.8倍;背面觀鞘翅兩側緣直向后伸,接近后緣方始收尾;側面觀鞘翅前部的3/4平直延伸,后部的1/4平坡斜下。小盾片三角形,深陷在翅面之下,它兩側翅緣上生有微毛,密集成叢。刻點溝不凹陷,溝中刻點圓小色黑,稠密規則,成為顯著的縱線;溝間部寬度適中,當中有一列刻點,大小與溝間刻點相等,底色不黑,排列略疏,可與溝中刻點區別。斜面溝間部各有一列顆粒,第2溝間部凹陷,顆粒與茸毛消失[9](圖4)。

注:A.背面觀;B.側面觀;C.腹面觀;D.斜面
國內分布:江蘇(蘇州東山)、江西、安徽、福建、廣西、貴州、河北、黑龍江、橫斷山脈、湖南、吉林、寧夏、四川、陜西、山西、臺灣、西藏、新疆、云南、浙江[8,10]。
2.5 削尾緣胸小蠹Cnestusmutilatus(Blandford)主要形態特征:雌蟲體長約3.7 mm,體寬約2.3 mm。短闊粗壯,全體黑色,只有觸角和足黃褐色,光澤晦暗,體表光禿少毛。眼腎形,眼前緣中部的缺刻甚小,小眼面極細小。觸角錘狀部基節甚短,約占錘狀部長度的1/4。額部平隆,底面有粒狀細密印紋,額面的刻點深陷較大,分布稠密;額面下半部有光亮的中隆線;額毛淺黃色,柔細疏少,從下向上漸次縮短。前胸背板長微小于寬或等于寬;背面觀整個輪廓呈盾形;側面觀背板前部的2/3強烈弓突上升,后部的1/3平直下傾,背頂部比較突出。瘤區的長度稍大于刻點區,瘤區的顆瘤前部大而尖利,瘤間空隙寬闊,空隙之中散布著小顆粒,后部扁平稠密,連成橫弧,逐層上升,止于背頂;背板前緣中部前突成角,角緣上橫排著4~6枚顆瘤,以當中2枚為最大。刻點區底面平滑,刻點圓大深陷,分布稠密;背板上的茸毛瘤區短小稠密,并不明顯;刻點區細軟舒直,密集成叢,分布在背中部基緣的前面,連接成片。鞘翅長與前胸背板長約相等,且短于兩翅的合寬,為兩翅合寬的0.9倍。背面觀鞘翅輪廓與前胸背板相似,只是首尾倒置;側面觀鞘翅基部1/5水平而弓曲,為鞘翅前背方,端部4/5斜線下傾。小盾片甚大,為圓鈍的三角形,平滑光亮。鞘翅前背方極短,表面有圓小細淺的刻點,均勻散布,不分溝中與溝間,點心光突,少數刻點生微毛。鞘翅截面圓大,下半部有銳利緣邊,上半部平滑;截面隆起,各溝間部高低平勻;在截面上刻點一律凸起成粒,大小均勻,不分行列地稠密散布;截面上有細弱等長的茸毛,貼伏在翅面上,方向規則,在翅縫兩側向外方撇成八字,在其余溝間部則向里方撇成倒八字[9](圖5)。

注:A.背面觀;B.側面觀;C.腹面觀;D.斜面
國內分布:江蘇(蘇州東山)、江西、安徽、福建、陜西、四川、臺灣、云南、浙江[8]。
2.6 枇杷梢小蠹CryphaluseriobotryaeAndrew主要形態特征:雌蟲體長1.4~1.6 mm,體長是寬的1.9倍,頭部額面具微弱的針狀刻紋,眼前緣中部的缺刻深;觸角索節4節,觸角棒具3個由致密剛毛組成的節間縫; 前胸背板深棕色,基部最寬,背面觀近三角形;前胸背板瘤區具6列鋸齒,鋸齒數目不少于50個;前胸背板側面觀,刻點區短,僅為背板長度的1/5,明顯傾斜; 所有的長毛狀剛毛位于前胸背板側緣;小盾片小,“V”型;鞘翅半透明黃棕色,長為前胸背板的1.7倍,鞘翅于斜面間無明顯分界線;鞘翅刻點溝明顯,由一排排的刻點和長毛狀剛毛組成;溝間部中剛毛直立,端部平圓;鞘翅基部圓鈍[2](圖6)。

注:A.背面觀;B.側面觀;C.腹面觀;D.斜面
國內分布:江蘇(蘇州東山)、福建[11]。
2.7 楓香刺小蠹AcanthotomicussunceiCognato主要形態特征:成蟲體長2.4~2.6 mm,寬0.6~0.7 mm,紅棕色,復眼腎形,前緣略凹陷;全身被黃色長柔毛,觸角鞭節5節,錘狀部3節,扁平狀膨大,端部明顯弓曲。前胸背板前部瘤區鱗片狀,后部刻點區平滑,具少量分散直立剛毛。小盾片三角形。鞘翅基部平截,長為寬的近2倍;刻點溝凹陷,排列成徑直縱列,溝中刻點圓大且深;溝間部狹窄,刻點細小稀疏,中心著生短毛;鞘翅前部及側面茸毛較長而密,鞘翅坡面陡跌,坡面上緣至側緣有齒4對,錐形,各著生于第2、4、6、8溝間部。前足和中足脛節外側具4枚齒狀突起。雌蟲鞘翅坡面上的齒較雄蟲小,鞘翅斜面相對隆起[12-13](圖7)。

注: A.雄蟲背面觀;B.雄蟲側面觀;C.雄蟲腹面觀;D.雌蟲背面觀;E.雌蟲側面觀;F.雌蟲腹面觀
國內分布:江蘇(蘇州東山、太倉)、上海[12-13]。
2.8Hypothenemussp主要形態特征:雌蟲體長1.0~1.2 mm,前胸背板棕紅色,寬略大于長,外側緣隆起;瘤區粗糙,具成列鋸齒,上布長柔毛;刻點區有明顯的瘤區后角,布滿鱗片與剛毛;側面觀背板前部的1/2強烈弓突上升,后部的1/2平直下傾;刻點區底面粗糙;小盾片舌形;鞘翅上有8~9條縱刻點溝,刻點溝中鱗片狹長,排列規則;腹部密布長柔毛[14](圖8)。

注:A.側面觀;B.背面觀;C.腹面觀;D.斜面
國內分布:江蘇(蘇州東山)。
該調查是蘇州東山水果種植區第一次進行小蠹種類調查,共誘集鑒定小蠹7種,分別是毛臍小蠹Scolytuspilosus、暗翅足距小蠹Xylosandruscrassiusculus、禿尾足距小蠹Xylosandrusamputatus、小粒材小蠹Xyleborinussaxesenii、削尾緣胸小蠹Cnestusmutilatus、枇杷梢小蠹Cryphaluseriobotryae、Hypothenemussp.,除枇杷梢小蠹在2019年首次報道外,其他6種均為蘇州本地首次記錄。蘇州東山地區是蘇州最大的水果產區,且與無錫、宜興等江蘇重要水果產區接壤,小蠹的監測調查又是果樹害蟲監測中較難監測的類群,因此需要進行更長時間、更系統地調查,才能獲得更準確的結果。
在已知的林木害蟲中,小蠹科昆蟲一直被視為危險性最大的種類。由于小蠹科昆蟲體型微小,幾乎終生生活在樹木木質部中,為害隱蔽,往往難以被發覺,再加上繁殖迅速,寄主植物種類多,常見的針、闊葉林樹種中都有小蠹的寄主[9]。此外經濟作物,如果樹(尤其是薔薇科果樹)、桑、茶、橡膠、椰子、咖啡、蓖麻等也常有小蠹為害[15]。大多數小蠹種類喜好蛀食衰弱樹、倒木、瀕死樹木或死樹,有些種類還為害健康的活樹,特別是一些移植或遭受干旱的植物,2018年蘇州東山地區發生的枇杷梢小蠹就發生主動攻擊健康枇杷樹的現象[3]。又因其發生極其隱蔽,防治難度較大,若置之不理任其發展,極易暴發成災,危及蘇州水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需要加強對小蠹的種類調查、防控監測、入侵防范和綜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這也是對水果產業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切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