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蘭,陳瓏(通信作者)
南京市中醫院 (江蘇南京 210000)
失眠癥是一種以睡眠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全球約1/3的人飽受失眠癥的困擾[1]。隨著失眠癥病程的延長,患者可能會出現抑郁、譫妄等精神類疾病,甚至會導致其免疫功能減退、內分泌紊亂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催眠、鎮靜類藥物對失眠癥患者進行治療。相關研究發現,藥物治療存在一定的依賴性與毒副作用,不可長期服用[2]。因此,尋找另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低頻經顱磁刺激可直接作用于顱腦深部,刺激目標區域,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針灸屬于中醫學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可調和氣機,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有效規避藥物的依賴性與不良反應。但目前關于針灸聯合低頻經顱磁刺激治療失眠癥的研究較少,為彌補該領域空缺,特進行該項研究,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為前瞻性分析,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腦病科門診、睡眠門診、中醫經典病房收治的82例失眠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41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西醫診斷參照《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3]中相關標準;中醫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痰熱內擾型,主癥包括睡眠難安、心情煩躁、胸悶痰多、痞脘不適、口苦難耐、頭暈目眩、舌質偏紅、脈滑或滑數、苔黃;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5](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分;明確表示嚴格遵照試驗計劃。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精神疾病;繼發性睡眠障礙;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入組前接受過相關治療;體內植入金屬;合并惡性疾病、器官功能障礙;常年服用鎮定類藥物;存在明顯出血性傾向;未嚴格遵照試驗計劃進行治療;對經顱磁刺激不耐受或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因個人原因自愿退出研究;未參與后續復診。
對照組采用口服右佐匹克隆片(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74,規格3 mg)治療:于睡前30 min內服用1片,1次/d,連續服用4周;若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立即停止服藥,病情嚴重者即刻就醫。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灸與低頻經顱磁刺激進行聯合治療。(1)針灸: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常規取穴命門、大椎、百會、神庭、印堂、神門(雙側)、肝俞、心俞、安眠(雙側)、豐隆(雙側)、三陰交(雙側)、照海(雙側),用乙醇(山東利爾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規格100 ml)擦拭皮膚消毒,取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無錫佳健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52200225,規格0.25×40 mm),通過無痛進針法刺入相應穴位,穴位作用分別行提、插、捻、轉法,得氣后停針30 min,每隔15 min行針1次;每日治療1次,每周5次,共治療4周;在治療期間,嚴格注意患者情況變化,若出現暈針、惡心等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2)低頻經顱磁刺激:使用經顱磁刺激治療儀(武漢依瑞德醫療設備新技術有限公司,鄂械注準20142211249,型號CCY-1)進行治療,在治療前提醒患者摘除身上金屬物品,并于首次治療前測定患者的靜息運動閾值;目標位置為右側額葉,治療強度為靜息運動閾值的80%,設置頻率為1 Hz,刺激時間為27 s,刺激間隔時間為3 s,治療總時間為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連續治療4周;在治療期間,隨時詢問患者的感受,若出現異常立即停止治療。
綜合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相關標準評價。睡眠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時間≥6 h,加之睡眠深沉,日間精力充沛為痊愈;睡眠有所改善,睡眠時間增加≥3 h,深度睡眠時間較治療前增加為顯效;癥狀有所緩解,睡眠時間雖有增加但<3 h,深度睡眠較治療前無明顯提高為有效;癥狀無好轉甚至于出現加劇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睡眠質量:使用PSQI于治療前及治療4周結束時評估兩組的睡眠質量,該量表包括24個條目,分為16個自我評估條目以及5個他人評估條目,總分21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
睡眠參數:治療前、后使用多導睡眠監測系統(北京倍德華君科技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72210823,型號Greal80)采集患者的睡眠潛伏期(sleep latency,SL)、總睡眠時間(total sleep time,TST)以及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

在試驗期間,試驗組因依從性較差脫落1例,對照組因個人申請脫落1例,未嚴格遵照醫囑治療脫落2例,最終以試驗組40例,對照組38例為有效樣本納入。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治療前,兩組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SQ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SL、TST、SE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L均低于治療前,TST、SE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SL低于對照組,TST、SE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L、TST、SE比較
中醫學中并無失眠癥的明確定義,而是根據臨床表現以及癥狀將其歸為“不寐”范疇。中醫學認為,不寐的誘發因素很多,包括情志不達內傷五臟,累及心神受擾,故表不寐之態;另飲食無節,致其脾胃失和,故生運化不轉之困,阻滯氣血運行之暢,以致津停生濕,久之成痰,痰久化熱,熱氣上呈,擾亂心神,故生不寐之狀[7];勞累困倦太過易傷脾氣,而過逸少動則可致脾氣不足,脾力不足,使其生血化氣之能匱乏,故致心神失養,乃生不寐。由此可見,不寐與痰熱上呈、心神被擾有關。因此,考慮從抑熱、祛濕、調和氣運等角度對失眠癥患者進行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針灸聯合低頻經顱磁刺激對不寐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單獨行藥物治療更佳。分析原因,百會穴為手足三陽經即督脈陽氣匯集之處,屬督脈,具有治百病、調節陰陽平衡之效,灸之可行安神定志、通暢經絡,助氣運轉,氣血通行無阻,致津液升騰,無痰之燥,故可解擾亂心神之禍[8]。《針灸大成》中有言:“思慮勞傷心脾,可灸百會”。命門穴屬督脈,行針刺之,可調和氣血,梳理運行、氣血運行通暢可解痰熱之苦,故可去內擾心神之憂。大椎穴乃督脈腧穴,針刺之可調全身氣血,振奮陽氣,固本培元,補化脾氣不足之難,復其運化之責,使其血氣生成充盈,滋養心神,故可解不寐之困。神庭穴乃督脈、足陽明胃經以及足太陽膀胱經交匯處,行針刺之可直取腦髓,解其困乏,擾雜之境,腦寧則神靜,因此有解不寐之效。此外,印堂穴乃經外奇穴,具有解痛、寧心、安神之效。神門穴屬手少陰心經,主治不寐,針刺,可瀉痰熱上呈之火。肝俞穴具有疏泄水氣、祛濕除痰之用。安眠穴可除心神之擾,紓解情志,平肝息風。豐隆穴可健脾化痰、順和胃氣、清濁降熱。三陰交可行調脾舒胃、補血益氣之效。照海穴可表滋陰清熱之用。心俞穴可行發散心熱、溫濕之效果。取上述穴位有助于調和胃氣、補脾活血、祛濕除熱,因此療效更佳。低頻經顱磁刺激可糾正患者腦內的多巴胺水平,促進松果體釋放大量的褪黑素,調節睡眠-清醒周期,幫助建立更為正確的睡眠模式[9]。因此,針灸聯合低頻經顱磁刺激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
低頻經顱磁刺激可導致神經突觸發生改變,誘導腦電波波幅升高,進而加深患者的睡眠深度。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后,兩組PSQ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L均低于治療前,TST、SE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SL低于對照組,TST、SE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明針灸聯合低頻經顱磁刺激可有效降低患者SL、延長TST、提高SE,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分析原因,低頻經顱磁刺激可提高γ氨基丁酸抑制性神經遞質的分泌,調控患者丘腦以及下丘腦等于睡眠相關的腦區,形成特定的睡眠節律,緩解患者的失眠癥狀[10]。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低頻經顱磁刺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情況,優化睡眠質量,對失眠癥有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