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文,黃愛嫻(通信作者)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1 口腔頜面外科,2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廣東廣州 510080)
舌癌是臨床常見的口腔惡性腫瘤。舌癌根治術是臨床治療舌癌的常用方法,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1-2]。但由于該手術的位置特殊,術后患者唇、齒等發音器官的形態都會發生改變,可影響發音功能,加之部分患者對手術缺乏正確認識,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消極情緒,心理韌性較低,不利于語言功能的恢復,故需采取科學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措施[3-4]。常規護理措施較為籠統,缺乏對患者個體差異性的關注,難以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護理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將患者的行為改變分為不同的階段,并依據不同階段的表現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可達到促進患者行為改變的目的。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護理干預在舌癌手術患者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6例舌癌手術患者,依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48例)與觀察組(48例)。觀察組年齡39~57歲,平均(48.76±2.13)歲;女20例,男28例;其中,小學及初中學歷24例,高中16例,專科及以上8例。對照組年齡39~59歲,平均(48.79±2.10)歲;女22例,男26例;其中,小學及初中學歷26例,高中15例,專科及以上7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同意參加本研究,且簽署同意書。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納入標準: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舌癌;行舌癌根治術治療。排除標準:伴有嚴重交流、精神障礙;存在腎、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術前向患者簡單講解手術流程、配合及注意事項等;幫助患者完善各項常規檢查;術中醫護人員密切配合,發現患者異常病情變化立即處理;術后加強病情監護,發現異常立即匯報醫師處理。
觀察組采用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前意向階段:護理人員全面評估患者的疾病意識、心理情緒等,依據評估結果采取針對性疾病知識教育,并采用健康講座、一對一交流等方式講解舌癌、手術治療的相關知識,積極糾正患者存在的認知誤區。(2)意向階段: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面對面的深入訪談,激勵患者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受,明確患者的興趣,結合其興趣進行激勵,并向患者介紹手術成功病例,安排已康復的術后患者分享自我護理與康復經驗。(3)準備階段: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邀請患者共同參與護理計劃的制定,并采用視頻宣教等方式展示口腔護理方法;了解患者發生情緒波動的原因,及時給予疏導。(4)行動階段:a.語音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語音功能訓練,將雙唇緊閉后緩慢呼氣,之后發“嗚”聲,張開嘴唇發“咿”聲,重復上述動作,以患者不感覺疲勞為宜,從簡單到復雜,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發音訓練,15~20 min/次,2~3次/d;b.日常生活護理,指導患者飲食以高維生素、高蛋白質、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囑患者戒煙、戒酒,避免咀嚼檳榔,注重口腔衛生,每日飯后用0.9%氯化鈉注射液或漱口水漱口,依據患者身體情況,指導其進行跑步、打太極等體育鍛煉,以患者能耐受為宜,20~30 min/次,1次/d。(5)維持階段: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患者的疾病管理中,監督其日常生活、飲食等,并囑患者定期返院復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兩組均持續干預4周。
(1)心理韌性:干預前后分別采用美國心理學家Connor制定的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5]評估兩組心理韌性,內容包括堅韌(13個條目)、自強(8個條目)、樂觀(4個條目)3個維度,每個條目均采用0~4分評分法評估,患者評分與心理韌性成正相關。(2)語言功能:干預前后分別采用主觀評價方法評價兩組語言功能恢復情況,即從漢語語音清晰度測試表中選取30個漢字,讓患者保持端坐位,用普通話朗讀,要求語速平穩,然后對語音清晰度進行評分;評分=正確字數/總字數×100分。(3)護理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6],從溝通態度、安全管理、健康指導、操作技術、護理效果等19個條目對兩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采用1~5分評分法評估,總分值為19~95分;患者評分≥77分,表示非常滿意;患者評分為58~76分,表示滿意;患者評分為39~57分,表示一般滿意;患者評分≤38分,表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48×100%。

干預前,比較兩組CD-RISC各維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CD-RISC各維度評分中樂觀、堅韌等維度評分均比干預前高,且觀察組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各維度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比較兩組語音清晰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語音清晰度評分均比干預前高,且觀察組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語音清晰度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舌癌手術患者常因擔心手術預后、影響美觀等,而產生消極情緒,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和術后康復[7-8]。因此,在采取積極手術治療的同時需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常規護理的關注重點在于疾病的基礎護理,易忽視對患者心理情緒的關注,未能給予患者多樣化的身心照護,整體護理效果不甚理想[9-10]。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護理干預提倡以患者為中心,將患者的行為變化過程分為5個階段,通過對處于不同階段的患者進行系統性和針對性護理干預,保證提升臨床護理質量。
本研究所示,干預后,觀察組CD-RISC各維度評分、語音清晰度評分和護理滿意度均比對照組高(P<0.05),表明,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護理干預可顯著增強舌癌手術患者的心理韌性,促進其語言功能恢復,提升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與董雪紅等[1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在實施以跨理論模型為基礎的護理方案過程中,針對患者不同階段的表現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在前意向階段,通過加強對患者疾病知識的教育,能夠提升其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激發患者行為改變意識,有助于患者術后康復[12-13];在意向階段,通過進行進一步的深入交流,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可幫助患者重建樂觀、勇敢的心態,有助于減輕其思想顧慮,緩解其消極情緒,提升其心理韌性,輔以積極的同伴支持,有助于更加堅定患者的康復信念,提升其行為改變信心[14-15];在準備階段,通過與患者共同制定護理計劃和目標,可激發患者的積極主動性,促使其克服困難與痛苦,積極主動參與疾病管理,利于其早日康復;在行為階段,給予患者持續的健康指導與護理幫助,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護理行為,堅持循序漸進地進行唇部和發音訓練,可提高其口腔壓力和唇部力量,有助于改善其語言功能;在維持階段,充分發揮家庭監督作用,糾正患者日常行為,可促使患者建立并保持健康的生活行為,幫助患者早日回歸至正常生活中,促進患者滿意度的提升。
綜上所述,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護理干預可顯著增強舌癌手術患者的心理韌性,促進其語言功能康復,并可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