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琪 張愛武 李宇龍
(淮南新華醫療集團新華醫院 1影像科,安徽 淮南 232052;2脊柱外科)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SO)多發于老年群體,早期患者可出現下肢無力、間歇性跛行等癥狀,隨疾病進展可引起下肢缺血性靜脈痛、潰瘍及壞疽等嚴重癥狀,甚至需要截肢,給患者及家庭帶來痛苦〔1〕。目前,臨床治療老年下肢ASO患者主要依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以阻止疾病進展,改善患者預后。研究指出,下肢動脈狹窄程度是評估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可直接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2〕。因此,早期準確評估老年ASO患者下肢動脈狹窄程度十分必要。目前,臨床診斷下肢ASO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其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診斷下肢ASO的“金標準”,但其為有創檢查,加之老年下肢ASO患者多伴發基礎疾病,耐受性差,DSA應用受限。CT血管造影(CTA)因具有掃描速度快、覆蓋范圍大及圖像分辨率高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下肢ASO診斷中〔3〕。CTA包含多種重建方式,圖像后處理功能強大,包括多種重建方式,能夠清晰、多角度顯示下肢動脈及支架血管形態、走行變化,有利于評估下肢血管管腔及支架內狹窄程度,應用于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動脈狹窄程度中可能具有較高診斷價值〔4〕。本研究旨在分析下肢動脈CTA及血管重建技術對老年ASO患者下肢動脈狹窄程度的診斷價值。
1.1一般資料 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2016年3月至2021年9月淮南新華醫療集團新華醫院收治的70例老年下肢ASO患者,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齡60~93歲,平均(76.04±8.31)歲;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45例,糖尿病29例,冠心病16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下肢ASO診斷標準,且經臨床癥狀及DSA檢查確診〔5〕;②入院后均行CTA、DSA檢查;③年齡≥60周歲。排除標準:①近3個月有下肢外傷史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對碘造影劑過敏者;④裝有金屬假肢者。
1.2CTA檢查方法 采用美國GE BRIGHTSPEED ELITE 16層螺旋CT及德國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雙源64層螺旋CT掃描,掃描參數設置: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50 mAs,層厚1 mm,螺距0.7,旋轉時間0.75 s,重疊重建1.5 mm,重建間隔容積1 mm×12 mm×0.8 mm。之后注射造影劑,采用雙針筒高壓注射器注射碘海醇注射液(GE Healthcare AS,國藥準字HJ20160024,規格:500 ml∶150 g)100 ml,注射速率為3.5 ml/s,并設置FOV,范圍選擇腹主動脈下段約第3腰椎水平位置,于FOV的CT值達120 HU時自動觸發掃描。之后采用后處理工作站對掃描的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并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積再現(VR)等血管重建方式對圖像進行后處理。
1.3下肢動脈狹窄程度評估方法 依據《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治指南》〔5〕中相關標準進行評估,正常:無狹窄;輕度狹窄:狹窄率為1%~49%;中度狹窄:狹窄率為50%~74%;重度狹窄:狹窄率為75%~99%;完全閉塞:狹窄率為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χ2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SNK-q檢驗;采用Kappa進行一致性檢驗,Kappa<0.40一致性較差;0.40≤Kappa<0.75一致性一般;Kappa≥0.75時一致性較好。
2.1下肢動脈不同狹窄程度老年下肢ASO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4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下肢動脈不同狹窄程度老年下肢ASO患者基線資料比較〔n(%)〕
2.2下肢動脈CTA診斷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動脈狹窄程度與DSA診斷結果對照 經Kappa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CTA診斷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動脈狹窄程度結果與DSA診斷結果的一致性較好(Kappa=0.881,P<0.001);CTA診斷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動脈狹窄程度的準確率為91.43%(64/70)。見表2。

表2 CTA診斷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動脈狹窄程度與DSA診斷結果對照(n)
2.33種重建方法檢查血管節段數比較 DSA檢查結果中,膝以上血管節段數為615個,膝以下血管節段數為343個,全部下肢血管節段數為958個,CPR檢查膝以下血管節段數及全部下肢血管節段數符合率均高于MIP、VR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種重建方法檢查血管節段數比較〔n(%)〕
下肢ASO為老年人群常見病,多因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疾病引起,隨著下肢動脈狹窄程度加重,下肢可出現嚴重缺血,引起潰瘍、壞疽等癥狀,導致不良預后〔6,7〕。本研究結果顯示,早期評估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動脈狹窄程度具有重要意義,可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
目前,臨床診斷下肢ASO仍以下肢DSA為“金標準”,因下肢DSA能夠將血管狹窄、走行、擴張情況準確顯示,且可將支架內狹窄程度清晰顯示,診斷下肢ASO準確率較高〔8〕。但DSA為有創檢查,應用于下肢ASO患者中具有潛在并發癥風險,如遠端血管栓塞、下肢缺血加重及穿刺部位血腫等,應用受限〔9〕。彩色多普勒超聲、CTA均為下肢ASO常用的無創影像學檢查手段,其中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夠測量血管厚度、斑塊大小及血管管腔血流情況等,但檢查結果易受腸道氣體影響,導致下肢ASO診斷準確率降低。CTA是一種非創傷性血管成像技術,具有空間分辨率高、容積掃描范圍廣和無創等優勢,且CTA包含多種重建方式,能夠顯現下肢動脈及支架血管走行及形態,可較好評估管腔及支架內狹窄程度和范圍〔10~12〕。
本研究結果說明CTA對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動脈狹窄程度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分析原因可能為,CTA后處理技術強大,重建方式較多,以CPR、MIP及VR 3種重建技術在臨床工作中較為常見〔13〕。其中CPR技術可將血管內斑塊成分清晰顯示,且可呈現血管與周圍骨質、軟組織的關系,有利于臨床醫生準確判斷血管情況〔14〕。MIP技術有類似DSA效果,可較好顯示下肢動脈細小分支、管壁鈣化及重度線狀狹窄;VR技術具有較強的三維立體感,有利于直觀顯示下肢動脈與增粗迂曲的前后部分重疊的側支血管〔15,16〕。因此,CPR、MIP及VR 3種重建方式能夠較好評估血管狹窄程度和范圍,使CTA成為下肢ASO的有效診斷手段,提高對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動脈狹窄程度的診斷價值。此外,本研究結果還說明CPR對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血管節段數檢出率較高。研究指出,膝以下動脈血管靠近脛、腓骨,而造影劑充盈動脈血管CT值與骨皮質極為相似,VR技術后處理時易將相鄰血管去除〔17〕;另外,膝以下動脈血管離心臟較遠,且管腔較細,當造影劑到達下肢動脈血管時濃度降低,導致MIP、VR在后處理重建時顯影淺淡,準確性下降〔18〕。因此,CPR對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血管節段數檢出率較高。
綜上,下肢動脈CTA及血管重建技術診斷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動脈狹窄程度準確率較高,與DSA檢查結果具有較好的一致性,且CPR檢查膝以下血管節段數符合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