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榮彬 鐘樹圣 王朋暉 詹燕婷
(龍巖人民醫院 1口腔科,福建 龍巖 364000;2檢驗科)
目前手術仍是口腔鱗癌的首選治療手段,可有效清除腫瘤組織,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由于該疾病手術部位的定植菌群豐富多樣,術后切口可直接暴露,導致手術切口區域的感染風險大幅增加,易對手術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延長術后愈合時間〔1,2〕。而老年患者機體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下降及手術應激反應,機體更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襲與感染,且治療難度也有所升高〔3〕。因此,盡早明確影響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相關因素,并及時制定、實施合理干預,對降低感染風險,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目前,臨床已證實手術時間、合并糖尿病等多個因素均可增加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風險〔4〕。本研究分析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感染發生的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龍巖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后發生感染的56例老年口腔鱗癌患者為發生組,并納入同期醫院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后未發生感染的56例老年口腔鱗癌患者為未發生組。納入標準:①口腔鱗癌符合《口腔病學》〔5〕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經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確診;②符合手術指征,行根治切除手術治療;③惡性腫瘤國際臨床病理期分期(TNM)〔6〕Ⅰ~Ⅱ期;④患者病歷資料、影像學資料等均完善。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活動性感染;③免疫系統疾病;④既往有放、化療史;⑤伴有遠處轉移。感染組男37例,女19例;年齡60~74歲,中位年齡67.50(64.50,71.00)歲;TNM分期:Ⅰ期30例,Ⅱ期26例。未感染組男32例,女24例;年齡61~74歲,中位年齡68.00(64.00,71.50)歲;TNM分期:Ⅰ期33例,Ⅱ期23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基線資料調查方法 由研究人員設計基線資料調查問卷,翻閱患者病歷資料,統一記錄患者一般情況,(1)性別;(2)年齡;(3)吸煙史:吸煙支數>3支/d,且持續時間>1年;(4)腫瘤直徑;(5)TNM分期(Ⅰ期、Ⅱ期);(6)飲酒史:飲酒時間>5年,每次酒精攝入量>10 g;(7)手術時間;(8)術中失血量;(9)合并糖尿病:參照指南進行判定〔7〕;(10)合并高血壓:參照指南進行判定〔8〕;(11)留置胃管時機(術后即刻、術后中途)。
1.3實驗室指標檢測方法 全部患者于術前1 d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分為2支試管。(1)血清白蛋白:取1支試管,使用長沙英泰儀器有限公司的TD4A型低速醫用離心機,3 000 r/min離心 5 min,離心完畢后使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東軟威特曼生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型號:NT-1000〕檢測血清白蛋白水平。(2)血常規:取1支試管,3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使用雅培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的CELL-DYN Sapphire血細胞分析儀測定患者白細胞計數(WBC)、紅細胞計數(RBC)及血紅蛋白(Hb)。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t檢驗、非參數Mann-WhitneyU檢驗、χ2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8.0軟件繪制森林圖。
2.1兩組基線資料和實驗室指標比較 與未發生組比較,發生組腫瘤直徑明顯高,手術時間明顯長,留置胃管時機(術后中途)明顯高,且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明顯低(P<0.05),見表1。
2.2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影響因素 將基線資料分析結果得到的可能作為影響因素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并對自變量進行賦值說明,其中留置胃管時機:1=術后中途,0=術后即刻;合并糖尿病:1=有,0=無。將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感染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1=發生,0=未發生),經單項回歸分析后,將P值放寬至<0.2,將符合條件的因素同時納入作為自變量,經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直徑、手術時間、留置胃管時機均是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危險因素(OR>1,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高是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保護因素(OR<1,P<0.05)。見表2。森林圖顯示在與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發生感染風險增加的相關因素中,留置胃管的時機是關聯強度最大的因素,在與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發生感染風險降低的相關因素中,血清白蛋白是關聯強度最大的因素,見圖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和實驗室指標對比

表2 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圖1 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影響森林圖
口腔鱗癌仍以手術作為主要治療方式,患者能夠獲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但因該疾病發病位置的特殊性,手術操作會破壞患者口腔內正常菌群的相對平衡狀態,極易引起機會致病菌感染,影響患者術后恢復〔9〕。老年患者因機體多系統功能衰退,抵抗應激反應的能力削弱,免疫力下降,術后感染風險進一步增加〔10〕。郭國峰等〔11〕研究結果指出,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術后局部感染發生率約為32.73%。可見,分析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影響因素,對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率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腫瘤直徑、手術時間、留置胃管時機均是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危險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高是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保護因素。分析可能原因,腫瘤直徑:直徑越大,手術創口面積越廣,手術難度有所提升,口腔內正常菌群的平衡狀態破壞程度更高,導致大量病原菌侵襲的風險大幅增加,提高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感染風險〔12,13〕。手術時間:時間越長,手術切口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長就越長,手術切口與病原菌的接觸機會大幅增加,從而提高老年口腔鱗癌患者的術后感染風險〔14,15〕。對此,建議術前完善患者的相關檢查,可采用多學科模式針對性制定患者的手術方案,在確保手術質量的情況下,盡量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后感染率。
術后中途留置胃管的口腔鱗癌患者已處于清醒狀態,留置胃管的不適感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搖頭、吞舌頭等多種動作,極易破壞移植的游離皮瓣,影響切口愈合,延長愈合時間,增加術后感染風險〔16〕。對此,建議盡量為老年口腔鱗癌患者選擇術后未蘇醒前留置胃管,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
惡性腫瘤患者多數存在不良的營養狀態,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影響切口愈合和抵抗能力,增加感染風險,加上手術創傷,患者術后進食困難,食欲減退,抵抗能力進一步削弱,大幅提高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感染風險〔17,18〕。對此,建議醫務工作者密切監測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適時實施補充白蛋白治療、合理補充營養等干預措施,改善患者機體營養狀態,促進術后康復,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同時,有研究指出,合并糖尿病也是老年口腔鱗癌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影響因素之一,但在本研究結果內并未發現,分析原因可能與納入患者年齡階段等原因有關,未來還需開展更多研究進一步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