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蓮
(青島王埠小學,山東 青島)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行的大背景下,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道德與法治教育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當秉承以人為本理念。對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目的進行闡述,提出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得出在教學活動中樹立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發展需求為本,能夠提升教育教學效果的基本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在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積極承擔起學生學習的引導責任,對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在明確學生認知規律與學習特點的基礎上開展教育活動,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通過問題情境的布置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或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加強自身對相關理念的理解和感悟。理論與實踐不能相互脫離,一定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協調性和統一性,將思政小課堂與學生社會環境進行充分融合,通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為其發展指引方向。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讓課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勃發生命力,彰顯教育的智慧,是道德與法治課的魅力所在。課標中也明確指出品德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回歸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德與法治課堂原本是一個被師生所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體現著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學校進行了“回歸兒童生活提高德育實效”課題的探討,尋找生活化的德育。以人為本,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德育主體。筆者結合平日的教學總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與大家分享。
長期以來,德育活動開展中教師在活動前便制定了相應的目標,并用統一化的標準對實際教育成效進行評定,學生處于機械化、被動化接受教育的不良局面中,甚至學生需要在什么時間學習、應用什么樣的方法學習、應當養成什么樣的學習習慣都是教師與學生家長制定的。把學生看作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語)或“美德袋”(科爾伯格語),使得品德教育枯燥無味,既定的目標也很難達成。
課例: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買東西的學問”
在經濟市場環境不斷發展以及國民素質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多種類型的商業形體產生,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學生已經有了獨立購買物資的能力,但是在購物中要注意些什么,購物意識還不強,于是教師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于:
1.購物時養成講文明、有禮貌、守秩序、做事有主見的好習慣。
2.知道選擇生活和學習用品時要有自己的主見,不盲從,知道在公共場合要講文明,有禮貌,守秩序,做文明人。
3.在逛商店的過程中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能用觀察、提問的方式進行探究,品嘗購物的樂趣,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模擬超市,讓學生分組購物,一組學生購物時其他小組來觀察他們的購物表現,說說自己的看法,大家是否認同他們購物中的表現?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發言踴躍。
生1:我感覺第一組的表現混亂,大家不守秩序、大聲喧嘩,拿完東西沒有放回原處不懂禮貌。
生2:第三小組的學生在購物時沒有把好看好玩的全買下來,而是他感覺需要的才買,很有主見。
通過模擬市場購物—反饋評價—實踐總結,讓學生在生活場景中真實體驗,最終得出共識:小朋友在購物時要有禮貌、守秩序、不盲從、有主見。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可以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教師不能硬性剝離,也不能給學生的行為以及思想貼上標準化的標簽。如果沒有對此情況進行改善,思政教育活動開展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成效,對學生個性化成長也會造成抑制。將正確思想價值觀念傳遞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立足點,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其可以在生活情境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最終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
學生具備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推理的能力,學習并不只是簡單的知識傳遞和遷徙,而是需要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轉變為自身技能,可以利用其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正確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多種事物。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目前的學習情況,樹立良好的學生觀念,可以從學生的角度以及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對自身的教學活動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和改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樹立更崇高的理想。
課例: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父母多愛我”
在教學“父母多愛我”一課時,教師針對課程教學活動開展提前進行了安排,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回憶和思考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對自己非常重要的一項物品,并且思考如何陳述這件物品對自己成長的意義。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同學生帶來的物品不同,里面有獎狀、鬧鐘、鞋子等,教師對班級學生帶來的物品進行了初步統計:

上課了,孩子們拿出自己的物品,開始給大家進行溫馨回憶:一件媽媽精心編制的毛背心,讓人想起詩中所寫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課堂上濃烈的親情氣息對學生內心世界造成了強烈沖擊。一雙舞蹈鞋,不僅代表著學生對舞蹈的喜愛,還代表著學生家長對學生興趣愛好的支持。教師課堂上的發言得到了學生熱烈的掌聲,因為班級每一名學生腦海中都有父母對自己成長關懷的畫面。一名沒有準備東西的學生起身發言,他沒有帶東西是因為他認為自身最有意義的是健康,在學生住院期間家長對其無微不至地照顧,還有半夜偷偷流下的淚水代表著家長對其濃烈的愛,所以他今天健康地在課堂上與同學學習、聽教師講述知識便是最有意義的。教師利用預先準備的話筒對學生進行采訪:“今天,聽了大家的介紹,你有什么感想?”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孩子們懂得了在自己的成長中不能忘記家人給予的關懷和照顧。孩子們對于家人關愛的體驗在課堂中猶如被放大鏡放大了、強化了,真可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真。”
教師要用“童心”去捕捉兒童的心理,了解學生需求,讓學生在枯燥中享受快樂。從學生出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權力下放給學生,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
案例: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愛家鄉山和水”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家鄉的資源、民俗和風景名勝,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課前教師讓學生收集有關介紹家鄉青島的相關材料,通過學生課前收集資料,教師發現學生偏重于自己喜歡和熟悉的那方面資料收集得多而且充分。如果讓每個學生泛泛對家鄉青島進行全面介紹,學生抓不住重點還會顯得有些亂,所以設計分組,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參與到“風光組”“特產組”“風俗組”“品牌組”四個小組中。讓學生自由選擇,把選擇的權力下放給學生,這樣不但介紹起來非常有序,而且每一組的介紹都能突出青島的特色。
德育的效果應是知行并重,“教學不能滿足于間接的經驗和虛擬的溝通,因為知識的建構有賴于既有知識和直接經驗的支撐。”正如杜威所言:使兒童認識到他的社會遺產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實踐。活動化品德教學要注重實踐,讓學生親身體驗,打破傳統教學在時空方面的限制,可在教室外進行教學,進行調查、參觀、考察等社會實踐活動,和學校的行為規范評比、雛鷹假日小隊活動、傳統節日活動相結合,將小課堂引入大社會。
案例: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合理消費”
教師在講“合理消費”一課后,應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給學生布置實踐作業,讓學生和家長一起真正走進市場,在真實的環境中學會購物,并要求學生在體驗活動后寫了日記,也談了自己的感想。
在實施本策略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1.加強階段性活動過程的反饋評價,注重將道德認識內化為道德行為,通過不斷強化,從而演變成一種習慣。每次對實踐活動執行的情況進行自評和家長評價,用日記的形式談體會后,要進行及時表揚,鼓勵其將好的行為習慣保持下去。
2.可以根據學校各項活動,如學校傳統節日、社會實踐活動等的時間,將教材中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在一個活動中,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實踐,豐富體驗與收獲,提高每次活動的實效。
實踐證明,以上教學策略的實施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是有實效的,有利于實現學生樂學。只要我們改變以往簡單機械的道德說教,就能有助于學生的道德反思。促進道德自律,實現自我教育,提高了德育的時效性,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實現生活化的課堂,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時效性,使得道德與法治課堂彰顯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