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焦宏官,崔永強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2.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當前,中醫藥海外傳播和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201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了《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1],為中醫藥國際化發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2]明確提出“推動中醫藥開放發展,將中醫藥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中醫藥事業海外發展的高度重視。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196個國家和地區[3],成為我國衛生交流合作的特色名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中,中醫藥的廣泛應用及其顯著臨床療效,使其價值逐漸被國內和國際社會了解與肯定,以“三方三藥”為代表的一批中藥正在加速“走出去”[4]。
開展中醫藥國際合作研究,不僅可以全面了解中醫藥事業的歷史進程,總結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的顯著進展和寶貴經驗,還有利于掌握中醫藥在國際醫藥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目前,學術界對該領域的研究一直缺乏系統梳理,研究總體情況不得而知。為及時了解和掌握當前中醫藥國際合作研究的總體情況、熱點及趨勢,本研究將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采用CiteSpace[5-6]可視化分析軟件對近20年中醫藥國際合作相關研究進行分析,以期能為中醫藥國際化發展提供科學決策及實證參考。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從中國知網(CNKI)、萬方醫學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對中醫藥國際合作相關研究進行檢索。學科領域選擇醫藥衛生科技、社會科學,跨庫檢索選擇期刊、教育期刊、特色期刊、學位論文、學術輯刊。檢索詞為中醫藥、國際合作、海外、國際化、“一帶一路”、對外交流合作。檢索策略為主題=“中醫藥”AND(“海外”OR“國際合作”OR“國際化”OR“一帶一路”OR“對外交流合作”)。發表時間設定為200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發表語言限定為中文。
1.2 信息提取和分析 提取作者姓名、作者國家/地區、作者機構、標題、出版物、摘要、關鍵詞等信息。納入期刊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排除重復收錄的文獻、會議文獻、報紙文獻、人物訪談、約稿函、廣告、通訊報道、政策新聞、內容信息不全的文獻及專利成果等[7]。
1.3 統計分析 將納入文獻題錄信息從數據庫以文本格式導出,導入Note Express數據庫管理軟件進行合并及數據處理,具體步驟:(1)整理合并意思相近但表述有差異的關鍵詞;(2)查看原始文獻補充缺失數據;(3)刪除重復文獻。最終數據以Refworks格式導出。運用Excel 2019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并繪制相關圖表。采用CiteSpace5.8.R3軟件對作者、研究機構、以及作者合作網絡、機構合作網絡、高頻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和可視化表達。
2.1 一般情況 根據文獻發表日期和主題詞設定,共檢索到中醫藥國際合作相關文獻5458篇,排除不符合標準文獻2902篇,納入文獻研究2 556篇。總體上,中醫藥國際合作相關文獻發文量變化趨勢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001—2014年為發展期,研究者對當前領域研究處于起始階段,年發文量由20篇增長至100篇以上。第二階段:2015—2017年為快速增長期,隨著前期積累和研究深入,成果隨之突顯出來,年發文量迅速增長至200篇以上。第三階段:2018—2021年為爆發期,年發文量穩定保持在較高水平。這一趨勢說明,該領域研究已經獲得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和投入。(見圖1)

圖1 中醫藥國際合作相關文獻發表數量情況
2.2 發文期刊情況 共567種期刊在近20年收錄過中醫藥國際合作相關研究,期刊類別和方向大多以中醫藥科技期刊為主。在發文量前20的期刊中,共有12種核心期刊,8種期刊入選“中醫藥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說明該領域研究已經獲得了高質量期刊的持續關注和認可。其中,《中醫藥管理雜志》發文最多(103篇),占總發文量的4.03%(103/2 556);第二是《中醫藥導報》,發文53篇,占總發文量的2.07%(53/2 556);第三是《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發文49篇,占總發文量的1.92%(49/2 556)。(見表1)

表1 中醫藥國際合作研究發文量前20位期刊來源
2.3 作者情況 納入文獻共包含2 934名作者,依據普賴斯理論[9],核心作者最少發文篇數為最高產作者發文數)[10]。最高產作者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宋欣陽,發文32篇,經計算M=4.24,故核心作者發文篇數最少為5篇。38位核心作者共計發文337篇,占研究總發文量13.18%(337/2 556),提示尚未形成顯著核心作者群。從作者合作網絡分析,目前形成了3個較大的團隊和一些較為分散的小團隊。團隊一包括宋欣陽、李海英、張宗明等研究者,圍繞“一帶一路”中醫藥海外中心建設及發展、醫療旅游以及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等開展研究。團隊二包括申俊龍、孫源源等研究者,重點對中醫藥知識國際化傳播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團隊三包括何清湖、嚴暄暄等研究者,研究方向主要是歐洲地區中醫藥海外中心發展對策。團隊二和團隊三之間是以李潔聯系起來的。張麗、應森林、沈遠東、王明軍、曲珊珊等研究者以散在小團隊形式存在,研究方向較為分散,因此交流合作并不緊密。各研究團隊間連線較少,故在對作者合作網絡進行相關性計算時,尚未得到有統計學意義的聚類。(見表2、圖2)

表2 發文量前10的作者情況

圖2 作者合作網絡共現圖譜 (≥3篇)
2.4 研究機構情況 本研究對發文機構名稱進行統一規范處理:如大學更名前后、大學附屬醫院及獨立學院、大學不同院系均統一為同一機構,醫院不同科室歸為同一機構[12]。結果顯示,共468所機構發表過中醫藥國際合作相關文獻。發文量前20的機構均為各省市中醫藥大學,其中南京中醫藥大學發文量第一,發文122篇;第二是上海中醫藥大學,發文104篇;第三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發文89篇。這3所中醫藥大學及中國中醫科學院等研究團隊開展中醫藥國際合作研究較早,團隊力量綜合實力較強,平均年發文量較高,且科研成果具備一定的行業影響力。江西、陜西等地的中醫藥大學開展該領域研究雖然略晚于上述機構,但團隊發展迅速,研究成果顯著。(見表3、圖3)

表3 發文量前20的機構情況

圖3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共現圖譜 (≥3篇)
2.5 關鍵詞分析
2.5.1 關鍵詞共現 通過對文獻關鍵詞共現分析,描述關鍵詞的出現頻數及相互關系,可得到中醫藥國際合作相關研究的熱點[13]。圖中圓形節點和字體大小代表關鍵詞出現頻數,字體和圓圈越大,關鍵詞出現頻數越高,反之亦然。節點間連接代表2個關鍵詞在文獻中同時出現,連接的長短代表關鍵詞之間緊密程度。由此可見,除中醫藥、國際化、“一帶一路”3個主題檢索詞外,國際傳播、中藥產業、對策、人才培養、現狀、針灸、中醫文化是中醫藥國際合作研究領域的熱點。(見表4、圖4)

表4 熱點關鍵詞

圖4 關鍵詞共現圖譜
2.5.2 關鍵詞聚類 通過對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發現,該領域研究共產生1 066條連線和10個聚類。選用LLR(對數似然率)算法從聚類文獻中識別和提取術語作為聚類標簽[3],可見多個聚類模塊存在廣泛重疊。重疊聚類主要圍繞“一帶一路”、國際傳播、服務貿易、中醫文化、教學模式和澳大利亞等熱點關鍵詞,說明這幾大聚類研究內容存在交叉重疊,各研究方向聯系緊密。從聚類標簽和對應色塊及熱點關鍵詞共現情況,推斷出中醫藥國際合作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5個方面:(1)“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醫藥國際化交流與發展,包括中醫藥政策、人才培養、國際教育等,是關鍵詞聚類最大的模塊;(2)中醫文化海外傳播的發展策略及適合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中醫翻譯研究;(3)中醫藥服務貿易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以及面臨問題和發展策略探討;(4)中藥新藥研發國際化的關鍵因素研究,以及中藥飲片安全性評價和產品海外注冊發展研究;(5)中醫藥院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外語教學模式思路與方法研究。(見表5、圖5)

表5 中醫藥國際合作研究10個聚類中權重排序前10位的關鍵詞

圖5 關鍵詞聚類圖譜
2.5.3 關鍵詞時間線圖 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可以直觀地展示每個聚類關鍵詞的發展情況,關鍵詞所處時間段代表其首次出現的時間[14]。2001—2003年,研究前沿主要以中藥產業及現代化等研究為主,涉及中藥出口、發展戰略等關鍵詞,恰逢2001年“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中醫藥現代化與產業化開發”正式啟動[15],鼓勵產學研單位開展相應研究。中醫教育、人才培養分別是2004—2006年、2007—2009年兩階段的研究熱點,說明大部分學者已經意識到中醫教育工作是中醫藥對外交流的重要渠道,并認真致力于中醫藥教育的發展,實現了規模數量和層次質量的顯著提高。2010—2012年,針灸、國際傳播成為關鍵詞。2010年,中醫針灸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6],此時一些學者圍繞如何將以針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醫學文化作為載體,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國際傳播進行研究。2013—2018年,服務貿易、海外發展、文化傳播成為當前的研究重點。這一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17]、《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1]、《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18]等系列政策法規相繼出臺[7],積極推動了中醫藥的國際傳播與發展。(見圖6)

圖6 關鍵詞時間線圖譜
2.5.4 關鍵詞突現CiteSpace使用探測頻率突增算法實現關鍵詞突發檢測(Burst detection)功能,可檢測出某一時段內高頻關鍵詞的變化情況,且在一定程度上預示將來的發展趨勢[19]。“一帶一路”、國際化、中藥、中藥產業突現強度值較高,反映出上述研究方向一直處于相對活躍的狀態,且長期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國際化、中藥企業、高等教育、現代化、對策等關鍵詞持續時間超過10年,研究方向從早期的中醫藥現代化、企業和產品、中醫院校等醫教研產方向,向發展對策、標準化、“一帶一路”等當前中醫藥國際化的具體任務和目標等有關方向轉變。(見圖7)

圖7 關鍵詞突現圖譜
文獻計量學以文獻體系為研究對象,采用統計分析、網絡分析和圖論等方法,研究文獻集合的數量關系、分布結構和變化規律[20],從整體上把握科研主體的研究水平、科研成果的分布狀況、科研領域的研究重點[6]。目前,文獻計量學方法已在中醫藥領域廣泛應用,常用于分析某種疾病病種及病因、病機、治療、轉歸過程,或學科、方法、技術的發展脈絡及趨勢[21-22]。本研究對4個中文數據庫收錄的中醫藥國際合作相關文獻進行了計量學分析,并采用CiteSpace軟件可視化呈現結果。該領域研究已逐步形成基本理論框架。近20年中醫藥國際合作研究整體發文量呈現出上升趨勢,尤其是近5年增長明顯。2000—2014年,中醫藥國際合作的研究較少,尚未形成規模。2015—2018年,隨著中醫藥系列政策法規相繼出臺,中醫藥的國際傳播與發展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7]。2019年至今,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積累,中醫藥國際合作研究已經進入一個更加迅速、全面的發展階段。這主要體現在研究體系基本建成,研究團隊和規模基本建立,加之國家層面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這些均為國際合作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故年發文量較大。
目前,中醫藥國際合作研究是以各省市中醫藥大學為主要力量。機構合作網絡共現分析顯示,北京、南京和上海等地區的中醫藥大學及中國中醫科學院與其他省市、地區的核心作者和研究機構合作緊密,以共同申請項目或建立幫扶等形式開展拓寬跨地域的交流合作。除此之外,其他省份中醫藥大學間仍缺乏有效的學術交流,各機構研究較為獨立。該領域研究核心作者共38位,并形成了以上海中醫藥大學宋欣陽、南京中醫藥大學申俊龍等為代表的核心團隊,由于研究團隊過于分散,團隊間的交流合作并不緊密,故在對作者合作網絡進行相關性計算時,并未得到有統計學意義的聚類。因此,只有不斷加強不同團隊的交流合作,才能推動該領域研究的深入開展。關鍵詞共現和關鍵詞聚類分析顯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醫藥文化交流、服務貿易、中藥產業、教育及人才培養、翻譯研究等都是中醫藥國際合作研究的重點方向。它們分屬不同聚類,但又存在交叉,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整體布局特點,即各領域間協同發展、共同促進。
經過近20年發展,中醫藥國際合作研究取得了多項突破性進展,研究內容涵蓋范圍較廣,并形成了穩定的研究團隊。但總體上研究不夠深入、研究隊伍力量較為分散、研究思路和方法單一等問題也突顯了出來。現階段,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仍面臨著一些實際困難,譬如真正具有較高層次并產生較大效益的實質性合作項目較少,中藥出口質量和結構不合理、難以突破貿易瓶頸,中醫藥尚未納入絕大多數國家的醫療保健和社會保障體系,中醫藥外向型人才短缺[23]等等。隨著中醫藥在世界范圍的傳播與影響日益擴大[17],有必要夯實做強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基礎研究工作,有針對性地加強中藥產品的臨床實踐和基礎研究、加強中醫藥標準體系建設[24]、開展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在不同國家最新進展及國際推廣、積極推動中醫藥抗疫國際合作,為更快、更好地推進中醫藥國際化進程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