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銳
(太原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什么是新媒體?這是一個中外學者至今還眾說紛紜的話題。從廣義上講,這是一個具有時效性、交替性的概念,是隨著客體發展而隨時更換的概念,伴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更新、內涵的不斷擴充,新媒體所包含的內容也在不停地更迭。但就目前廣義上的概念來講,新媒體“特指那些基于數字通訊科技發展而產生的數字化交互式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最重要的一點是,新媒體將信息的交流和傳播建立在互聯網的應用上,并將信息的內容進行分散化傳播。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通過互聯網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信息的接收可以通過文字、照片、影像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得益于網絡技術和通訊科技的不斷升級,獲取信息的便利性也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因此,互聯網媒體構成了新媒體的主要內容。
新媒體是一個快速滾動和隨時更新的概念,不同時期新媒體的內容也不一樣,到目前為止,其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媒體、基于微博、Facebook 等社交平臺的自媒體、以便攜式移動終端為代表的諸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新媒體。互聯網技術是新媒體時代傳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信息通過光纜傳送到大眾面前,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保證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信息的傳遞不再是單向的線性傳播,而是開啟了全面融合相互貫通的新篇章。隨著博客、微博、推特等社交工具的流行,信息的傳播不再依賴傳統媒介的權威發布,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于信息內容的壟斷,社會大眾可以借助網絡自行生成新聞,至此進入了自媒體時代。自媒體實現了互聯網對話、交流的可能,增強了信息傳播的自由性和交流性。當下是新媒體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特點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便攜式移動終端成為信息生產、發布、傳遞的主要工具。智能手機使得信息可以通過文字、圖片、影像等多元化方式呈現和反饋,大大提升了信息傳播的實時性和綜合性。
新媒體的“新”不僅是技術、科技的更新,更多的是傳播方式對傳播觀念、媒體形態及社會文化等方面做出的革新,新媒體的出現對社會、經濟、文化、大眾生活帶來了深層而廣泛的影響,改變了人們之間的交流方式,拓寬了對世界的認知渠道,改變了大眾的消費生產習慣和思維模式。如果說傳統媒體的消費者是靜默地隱匿在大眾當中,那么新媒體的消費者則是高調的喧鬧的,每個人都可以在受眾與媒介之間轉化身份,在接收信息的同時生產散播信息。美國學者Henry Jenkins 認為“在新舊媒體交匯的融合文化中草根文化與精英媒介交錯,媒體制作者與媒體消費者的權力關系以無法預料的方式互動。”身處于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傳統意義上的戲劇藝術該何去何從呢?本文將借鑒近年來新媒體戲劇研究的重要現象和理論,分別從戲劇創作、戲劇批評和戲劇傳播的角度來分析探討在新媒體發展的時代語境中當代戲劇的發展方向。
新媒體對戲劇創作的改變主要是對戲劇美學認知的改變,以新媒體為媒介的網絡流行文化改變了大眾的審美觀念,傳統審美漸漸被網絡流行所取代。傳統媒體時代的戲劇創作更多地體現傳統文化的元素,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學性,突出戲劇的“民族化”特點,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并沒有滲入過多的商業因素和流行元素。隨著網絡文化和多媒體技術的興起,以及商業因素的考量,當代戲劇突破了傳統的現實主義美學的限制,以存在主義、未來主義荒誕派等多種流派為美學指導思想,舞臺上出現了以先鋒派、實驗戲劇為主的大量戲劇作品。這些劇作在創作中更加著眼于現實,劇中人物不再是特殊化、典型化的符號,而是以普通人的視角來表現生活和情感的遭遇,集中展示當代人們在物質和技術沖擊下的迷茫和困惑。此外,在一些商業化戲劇當中開始融合流行文化和網絡文化,把戲劇的娛樂功能發揮到極致,讓戲劇變得更“接地氣”,比如開心麻花系列的《夏洛特煩惱》《烏龍山伯爵》等,這些劇作拋棄嚴肅性的場面和說教性的語言,將觀眾置于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欣賞戲劇,取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
新媒體借助技術手段,賦予當代戲劇創作新的思維模式和審美觀念。新媒體不僅可以作為戲劇表現的載體,同時也給戲劇創作以啟迪,并融合各種藝術形式,使戲劇的多元化創作成為可能。新時代的戲劇創作是將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多種感官融于一體,戲劇欣賞者可以進入到戲劇本體當中獲得最全面的主觀體驗,極大地豐富了人們感知戲劇藝術的方法和手段。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和豐富,新媒體可以為戲劇創作提供燈光、舞美、音樂等多方面的支持,創造出聲光電綜合觀賞體驗;還可以借助動態攝像機、三維虛擬技術在虛擬的場景中展現事件,并隨時再現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和場景,創造出身臨其境的觀賞效果。
一部劇作最終完成的標志就是登上舞臺。在當代戲劇的舞臺制作方面,新媒體技術中的多媒體影像功能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舞臺上。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戲劇單一的呈現方式,由于傳統戲劇的舞臺布景講究寫實,舞臺設計很難跟隨場幕的交替進行更換,導致有時會限制劇情的發展,具有封閉性延時性的特點。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舞臺設計多樣化,豐富了戲劇演出的舞臺效果。多媒體內容的設計可以根據演出現場的實際需要隨時更換,對戲劇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進行補充性交代或暗示性說明,并且在充實人物形象行為方面起到積極性效果。例如,由孟京輝執導的話劇《女仆》,扮演女仆的兩個演員手持DV 攝像機,將她們在臺上拍攝到的影像投影到幕布上直接呈現給觀眾,并用跟拍、特寫、虛化等多種手法來推動和強調劇情。在拍攝的過程中,演員并沒有中斷各自的表演,而是不斷地出入角色,營造出戲中戲的氛圍。這種借助多媒體的表現形態來處理劇情的荒誕派作品,實現了在現實與虛擬之間的自由切換,突破了傳統戲劇舞臺單一的敘事空間,加強了戲劇的視覺效果,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戲劇批評的自由性和普及度大為增強,以往被專業媒體壟斷的批評權,逐漸為社會大眾所共享,由此帶來戲劇批評的新局面。新媒體視野下的戲劇批評出現了幾個新特征。
首先表現在泛批評的興起和專業批評的隱退。新媒體的普及和應用代表了以個人為中心的受眾主體意識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覺醒,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是評論家”“人人都有話語權”,每個人既是接收者也是傳播者,傳播和接收之間變得空前平等。長期以來,戲劇批評一直與民間話語保持著距離,在專業戲劇批評領域,戲劇批評的主體主要是以知識分子群體為代表的社會文化精英,他們大多都擁有一定的學識積淀和審美經驗,對思想深度的挖掘、對人性關懷的追問、對審美體驗的感悟是他們的批評視角,其戲劇審美是帶有精英氣質的,但也正是這種精英氣質阻斷了戲劇與大眾的親密接觸,拒絕“流行”和“通俗”的注解。但是隨著新媒體視野下批評場域的重構,戲劇批評開始從精英式批評逐漸擴容到大眾參與式批評。新媒體為大眾戲劇批評提供了一種基于日常生活及個人經驗的話語方式,戲劇批評的精英意識被逐漸消解,專業批評與大眾批評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不清,尤其在以博客、微博和微信等為代表的自媒體中,和戲劇有關的話題內容不斷升溫,民間話語對戲劇作品的解讀層出不窮,賦予了戲劇更多的解讀與闡釋,伴隨新媒體技術的革新,戲劇批評建構出了與之相應的生產和傳播方式,戲劇批評開始從精英視域擴展至日常生活,甚至卷入商業市場。以兼具藝術與商業、廣受好評的話劇《驢得水》為例,最初導致其廣為人知的并不是來自專業領域的精英式評論,而是網絡上各種自媒體的搖旗吶喊,從而吸引了大量觀眾走進劇院。越來越多的市場數據顯示,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劇評已經成為大眾觀劇的重要向導,一些傳統的期刊報紙也紛紛入駐新媒體平臺,建立自己的新媒體批評陣地。新媒體拓展了戲劇批評的傳播方式,擴大了大眾的接收視野,使戲劇批評更加親民、多元、立體,更加符合受眾的接受心理。
其次,在新媒體的整合下,戲劇批評表現出了“社區化”的特征。新媒體將戲劇批評的主要群體以社區的方式進行分類聚合,進入社區的成員擁有共同的價值取向、興趣愛好和審美思維,他們推行群體內獨有的文化價值、思維方式和欣賞模式,新媒體模糊了他們在身份、性別、年齡上的差異,提供了一處可以自由表達戲劇觀念的精神家園。正如麥克盧漢所說,“信息化社會不僅使世界變成了一個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而且也將由于信息的使用頻率及廣泛傳播形成各種超越空間距離、民族差異的嶄新的虛擬部落,信息會使得人群‘重新部落化’”。新媒體視野下的戲劇批評是多維度的,它囊括了文字、符號、影像、聲音等多種表達元素,在創作和接收過程中融合了一切可以調動的思維及感官元素。同時,批評主體的身份不是一成不變的,作者、讀者、傳播者的身份界限變得模糊,一篇文章從被作者發布到被閱讀者接收,閱讀者又結合自身的審美體驗并附上自己的見解再轉發,他就同時具備了閱讀者與傳播者的雙重身份,信息通過個人和媒介經過不斷地添加、篩選和過濾,被賦予了多種接受的可能,文章的最初發出者、中介轉換者、最終接受者之間的身份不再是涇渭分明,而是變得撲朔迷離。在新媒體沒有介入之前,這些戲劇批評主體是分散的、隱身的、異構的,新媒體借助互聯網的全球性、開放性、互動性、即時性等特點,把作者、讀者、評論家和每一個對戲劇感興趣的人都串聯起來,滿足他們發表和參與的欲望。現實中批評主體的社會屬性在網絡虛擬空間中被解構,然后進行重新格式化,以社區的形式進行重組,比如在微信中關注“戲劇藝術”公眾號的網友就可以構成一個社區,他們不需要經過嚴格的準入測試,也不需要提供任何材料證明就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盡管他們發表的評論無論在專業性、文學性還是審美性上都存有巨大差異,他們的關注點及信息反饋也不是在同一時空,但他們均是被某一類劇作或是某一位導演維系在一起的,因此他們就擁有了共同的社區。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最早提出新媒體的定義是“利用數字電視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終端,向用戶提供一種視頻、音頻、語音數據服務、連線游戲、遠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的一種傳播形式。”從中可以看出新媒體最大的特點是信息傳播途徑的多樣化和各種傳播介質的綜合利用,傳統媒介的信息是集中于某一領域的單向度傳播,新媒體則整合了視覺媒介、聲音媒介及文字媒介,使得其傳播過程具備了立體化、全景式、互動性的特點,信息變得更加完整、形象和生動,也更易于被大眾所接受。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于信息的選擇和接收途徑都早已發生了變化,戲劇要把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觀眾重新吸引回劇院,必須要打造一種全媒體傳播模式。全媒體是指借助于文、圖、聲、光、電等各種多媒體裝置來全方位、立體地展示傳播內容,并通過文字、聲像、網絡等手段來進行信息傳輸的一種全新的傳播形態,通過這種形態,一個媒介可以支持多個不同媒體,而一個媒體也可以兼容多個不同的媒介,各種與戲劇相關的信息得以通過不同的渠道進行全方位地推廣和傳播,散落在虛擬空間中的碎片化的受眾被重新有機地整合,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個體都獲得了自己的身份認同,戲劇藝術就在這一次次的認同當中輻射開來。戲劇藝術傳播與新媒體相融合,不僅降低了自身與大眾之間的門檻,給受眾帶來了走近戲劇天地,了解戲劇藝術的機會,同時還改變了過去傳統形式上導演專家、舞臺演員與戲劇愛好者之間的交流方式,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大大增強了戲劇傳播的互動性。新媒體在戲劇文化普及與傳播上的應用,提高了傳播的效率,擴展了傳播的內容,為廣大戲劇愛好者提供了更多自主選擇和參與的條件,使戲劇藝術從曲高和寡走向雅俗共賞
戲劇藝術作為我國精神文化的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當今快節奏生活,消費主義文化盛行的環境里,戲劇藝術的發展面臨著很多復雜的挑戰。面對觀眾越來越高的審美需求,戲劇藝術如何在保持自身藝術品質的同時順應時代潮流、如何走進尋常百姓中把大眾重新迎回劇院,這些都對戲劇的轉型提出了緊迫的要求。新媒體的出現為戲劇的發展和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作為一門經典的藝術形式,戲劇在當前新形勢下要努力積極適應環境,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充分運用新媒體來豐富戲劇的表現手法,拓展戲劇的藝術張力,從而吸引觀眾,推動戲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讓戲劇重回大眾視野。
注釋:
①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解析[J].國際新聞界.2008(06):46.
②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NYU press,2006:19.
③埃里克·麥克盧漢.何道寬,譯.麥克盧漢精粹[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④鄭欣.空間的分割:新媒體廣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