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航
(北京城市大學 北京 100000)
音樂劇作為新興的戲劇樣式,在西方市場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對比之下,我國音樂劇事業還處于初期起步摸索階段,雖然也相繼出現了一些著名音樂劇,如《金沙》《搭錯車》《中國蝴蝶》《芳草心》《雪狼湖》等,但總體來看,中國原創音樂劇與西方國家還存在諸多差距。因此,本文以原創音樂劇民族化發展角度為切入點,試圖探索出符合中國的原創音樂劇發展道路,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認識、了解、傳播音樂劇,進而推動中國音樂劇發展。
音樂劇,最早起源于19 世紀,由黑人劇、輕歌劇、喜劇演變而來,經過不斷發展,到20 世紀才得以納入綜合舞臺藝術行列中。音樂劇融合了歌、舞、劇為一體,利用較為流行風格的曲目,搭配對白,講述一個故事或者演繹舞臺劇、電視劇、電影作品,在視覺與聽覺上給人以強烈的感受。音樂劇藝術形式不同于其他戲劇,其更加自由、多元,強調的是觀念、時尚,充分體現出了一種獨特且典型的藝術表現形式。音樂劇在百年發展史中,受到了西方國家的追捧,并逐步蔓延到世界各國,打開了音樂領域中一扇新的大門。
20 世紀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出水芙蓉》《音樂之聲》等影片的出現,使得中國民眾開始初識音樂劇。自此之后,中國藝術創作者開始致力于發展中國本土化音樂劇,在多年努力下,已有二三百部呈現給大眾,這在很大程度上積累了不少經驗,也收獲了一批觀眾,贏得了一定市場份額。雖然如此,但與音樂劇市場以及觀眾日益提升的要求相比,中國本土化音樂劇發展還相距甚遠。
從當前音樂劇在中國的發展情況看,主要呈現出兩個方向,一種是“原創”,另一種就是“描紅”。所謂的“描紅”,指的就是照搬國外音樂劇。而“原創”發展方向中,也呈現出兩個路線,即國際化路線、民族化路線。事實上,以“描紅”發展的音樂劇,其難度相對更大,因為搬演國外音樂劇會涉及到版權問題、音樂劇題材內容是否符合中國大眾審美需求,此外,翻譯后的音樂劇唱詞契合度問題,此種音樂劇傳播方式,直接降低了其原本的藝術魅力。因此,堅持走原創路線才是我國音樂劇市場需要探索的新方向,而這一關鍵性的問題還是集中在創作上,目前,中國原創音樂劇離民族化發展還存在一定距離,需要積極探索、實踐,通過音樂劇最大限度地容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推動中國原創音樂劇民族化發展,盡顯中國特色。
意大利語Libretto(Booklet),衍生出了劇本(Book)一詞,音樂劇中的劇本,是音樂劇之“本”,如同地基一般,為上層建筑奠定堅實的基礎。推動中國原創音樂劇劇本創作的民族化發展,需要注重選材。一方面,可以取材于中國一些文學藝術名著,結合當代社會進行改編、創新,從而提煉出中國原創音樂劇戲劇腳本框架。另一方面,創作者要注重觀察生活,學會取材于現實生活。從中國藝術領域發展看,貼合大眾實際生活的內容,更容易激發創作者靈感,同時,也可以拉近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體現出本土化特色。因此,合理選擇大眾的題材,展示人生常態,有助于更加貼合中國大眾的審美,迎合其觀念。除此之外,創作者也需要積極引入民族藝術資源,充分發揮出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藝術特色,為音樂劇增添魅力,比如,選擇一些少數民族題材內容,在突出民族特色的同時,也彰顯了時代特色,有利于推動劇本民族化發展。
唱詞,也就是音樂劇中的“歌詞”,音樂劇表演過程中,故事情節之間的銜接,通過唱詞進行銜接,一些特有的語言還會起到烘托、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推進音樂劇發展的核心。唱詞的創作相對要復雜化,同時,也要求精細化,不僅要考慮到劇本內容,還會受到自身創作規律的束縛。在創作唱詞的過程中,需要滿足交代劇情的需求,而中國原創音樂劇唱詞,首先就需要使用華語,為突顯出民族特色,可以融入地方語言,但要注重符合時代、大眾觀念,在此基礎上,“土話”處理唱詞,讓音樂劇唱詞突出特有的藝術性、民俗性,同時,也不失大眾性。此外,在突顯民族特色的過程中,不要使用一些拗口、繁瑣的詞句,應從眾多人的用語習慣入手,應用簡練、樸素的語言,而一些民間唱詞大多具有這樣的特點,可以合理引用,或者創新使用,從而提升音樂劇的唱詞的本土化、民族化,與此同時,也突顯出了音樂劇的娛樂性、創造性。
音樂劇,當然少不了音樂,它定義了音樂劇的基本特征,在整個音樂劇中,如同人的靈魂一般存在,恰到好處的音樂有助于推動劇情,展現角色,是喚起廣大觀眾靈魂深處最真摯的心理體驗和最強烈的情感共鳴必不可少的部分。從音樂劇本身的定位來看,屬于大眾性、通俗性、娛樂性的表演形式,而這些特點,也決定了其在音樂創作中,需要注意音樂語言、技法的使用,一方面,要迎合大眾的音樂審美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做到音樂性的新穎獨特,觀眾容易唱,能夠快速記憶。為保證整個音樂劇的完整性,應當做到音樂無論是在總體,還是在細節,都要注意細化處理,同時,應當注重地方音樂素材的運用,豐富音樂劇的創作,突顯出鄉土音樂的泥土氣息。這對音樂創作者來說,是一種挑戰,在實際創作過程中,可以在民間曲調的基礎上,進一步改編、創新,讓其在真正意義上融入音樂劇。比如,音樂旋律的創作,可以結合民族調式組織民族風格旋律,形成民族特色的曲調,讓其音樂劇化,從而突顯出一定的民族特色,但這其中也不失流行性、娛樂性。
音樂劇需要舞臺作為支撐,所以,在整個表演過程中,也決定了舞蹈在其中的作用。事實上,舞蹈本身體現出的抒情性、敘事性,可以很好地烘托音樂劇氛圍,將其融入到音樂劇中,在很大程度上突顯出了音樂劇的精神內涵,可以說,舞蹈是最靈動的舞臺表現方式,促使音樂劇整體更加鮮活。
縱觀西方音樂劇的舞蹈,絕大部分都是以芭蕾舞為基礎,同時,根據西方文化影響,也出現了現代舞、踢踏舞等,但這些舞蹈表現形式,并不適用于中國人民的生活。對此,為突顯出中國原創音樂劇的舞蹈創作的民族化發展,創作者應當積極融入民族歌舞,但要注意掌控好尺度,結合實際音樂劇需求,合理調配與爵士舞的比例,最終促使民族音樂劇魅力得以凸顯。從現代音樂劇舞蹈作用看,一方面,是借助舞蹈的作用突顯出音樂劇中想要表現的人物,另一方面,則是借助舞蹈,推動劇情發展。例如,《秧歌浪漫曲》中,整臺音樂劇在表現沖突、抒情時,都將舞蹈作為表現中心,通過舞蹈的變換,推動整個戲劇進程,人物、情節、組織之間的變化,而這一表現手法,也促使這種舞蹈更加戲劇化、性格化,該劇的創作理念以及表現手法,值得音樂劇創作者借鑒和推廣。
舞臺美術包含了道具、化妝、服裝、燈光、布景等內容,一般情況下,也將舞臺音響歸屬于舞臺美術中。在音樂劇整個表演過程中,舞臺美術需要根據劇本內容、情節等演出要求及時變換,進一步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渲染舞臺氣氛,為音樂劇營造一種意境。而對于我國原創音樂劇舞美創作,創作者應當從觀眾視覺效果入手,利用建筑、燈光、繪畫、道具、服裝、人物造型等,在對視覺、聽覺器官的利用中融入民族元素,滲透民族文化。在音樂劇舞臺美術創作實踐中,應當注重寫實,但對于中國原創音樂劇舞美設計而言,則要增強寫意,營造出一種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蘊,從中性舞臺、寫意布景之類的設計中,積極迎合中國大眾的審美趣味,事實上,采用此種寫意設計風格,在演出成本上要更低,所以受到了商家推崇。需要注意的是,音樂劇中人物的服裝設計,也是最能突顯出民族特色的部分,因此,對于服裝的設計,要在保證基本演出的需求下,融入民族化的服飾,從而更好地突出、反映劇作的民族主題。而對于一些舞臺燈光、音響等元素的設計,都要秉持為民族劇情服務的原則,彰顯出民族風格。
總而言之,發展中國民族化原創音樂劇,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需要廣大藝術學者以及創作者相互深入研究、積極不斷探索,從而找尋出一條適合中國原創音樂劇民族化發展的道路。在日后的發展中,希望中國原創音樂劇,能夠始終堅持民族性、時代性,融合統一,持續發展,進而引領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民族化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