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姍姍
(山西大學 音樂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馬思聰先生對我國音樂方面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他一生坎坷,但依然堅持著自己的音樂事業,為后世留下了許多不可磨滅的經典作品,也實現了他一直以來的夢想。特別是在小提琴創作方面,為我國在音樂專業領域開拓了一條道路。馬思聰先生一生所積累的經驗,為我國民族音樂的創作與創新賦予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其也取得了不可估量的偉大成就。
《思鄉曲》是馬思聰先生的代表作,創作于1937 年。《思鄉曲》是《綏遠組曲》中的第二樂章,《綏遠組曲》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史詩》、第二樂章《思鄉曲》、第三樂章《塞外舞曲》。現在人們大多將《綏遠組曲》稱作《內蒙組曲》。馬思聰先生從《城墻上跑馬》中有感而發,并采用了綏遠民歌作為音樂的基本主題,譜寫了《思鄉曲》這首撥動心弦的愛國樂曲。《城墻上跑馬》這首樸實而簡單的歌曲,是人民在那一片荒涼的土地上,不堪忍受盤剝,從而哼出的充滿悲憤的民歌,以《城墻上跑馬》這首民歌為根基,體現出作者流離失所、有家難歸的思鄉之情。這正好呼應了馬思聰先生創作此曲時的背景,日本在中國的土地上無情地踐踏,馬思聰回想起少年時無憂無慮的日子,留戀國土的靈魂、禁錮在他鄉的身軀、濃濃的鄉愁,馬思聰先生把這一切都寄托在《思鄉曲》中。馬思聰幾乎沒有對綏遠民歌做出很大的改變,在節奏和旋律上都采用了《城墻上跑馬》,以我國民族音樂的曲調作為樂曲的根基,在以調性音樂為前提的條件下自由利用了現代多聲寫作的技法,對原民歌所表現的個人凄慘命運和思鄉之情做了更加深沉的拓展,凸顯了濃郁的民族性,使得《思鄉曲》帶有濃郁的民族味道。馬思聰先生摸索西方樂器小提琴的民族演奏技法,從而創作了經典作品《思鄉曲》。正是因為它表達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對祖國家鄉的熱愛,所以成為至今還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作。
1.和聲
《思鄉曲》在和聲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求新,在和聲音響方面追求豐富的色彩性描繪,把民族曲調和西方的創作手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并且不斷地摸索和利用多層次的復合。和聲構造既有許多的三度疊置,也有許多的非三度疊置。由于是用民間音調進行創作,所以在和聲上也以調性邏輯為主,他一直強調在創作中以民族曲調為根基,但也不會局限于此。《思鄉曲》這首樂曲沒有改變民族曲調應有的感情,又有豐富的音樂語言。在作品的和聲配置中,E 和弦是非常重要的,它貫穿全曲始終。它就像是一條繩索將全曲緊密地連接起來,使聽者感受到它的意義所在。
2.曲式
在《思鄉曲》中,馬思聰先生嚴格地運用了傳統的復三部曲式結構,這也體現了中國音樂家的追求,即以民族根基為主,以西方技巧為輔,使二者結合起來,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思鄉曲》是復三部曲式,基本由三部分構成。調式為d 商,慢板。
A(第一部分):第1-43 小節,是由一個沒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構成的,三部分分別為:a(1-16),b(17-25,展開性中段),a1(26-43,中音區,變化較大,是對a 的引用展開)。第一部分由兩個主題構成,a 是一個8+8 的方整結構,其旋律來自綏遠民歌,旋律有很強的線條感,委婉動聽。b 是一個8+1 的不完整樂句,后面一小節屬于補充。a1 是9+9 的方整結構,分別使用了高八度的再現和變奏再現,在保持基本結構不變的基礎上對旋律起伏做了擴張。
連接過渡句:第44-48 小節。
B(第二部分):第49-70 小節,這一部分轉入了E 大調,速度稍快,與A 部在旋律、調式調性、節奏、織體、演奏法諸方面形成對比。其中‖:c:‖(49-58)和原材料相比是兩個樂句構成的重復樂段,其主體來源于對A 部分a 的引用;‖:c1:‖(59-62),是對c 的壓縮變化;結束句(63-70),是由基本主題變化而來的。
連接句:第71-75 小節。最后經過五小節的小連接,調性從E 宮調回到C 宮系統,并為d 商調的再現做了準備。
A1(第三部分):也稱再現部,第76-91 小節,回到d 商調式,是唯一保留了主題的一段曲式。由a 的八度重復樂段對主題進行了再現,是對a 的變化再現,嘹亮的高音區突出了小提琴豐富的音色,使得曲子的表達更為細膩,表現出了思念故鄉美好時光的憂郁心情。
結尾:樂曲以簡短的幾小節結束,開始的一小節是銜接并壓縮前兩小節而成,最后樂曲落在羽調式和屬和弦上結束,使聽者對樂曲久久不能忘懷。
1.音準:樂曲從第1 小節開始就進入D 弦演奏,再由弦指的第三把位音滑至弦指的高把位音。第35 小節到48 小節開始進入高音區,高音也因此成為整曲的一個高潮,作者和聽者的情緒也達到了最強。第76 小節開始是樂曲的再現部分,也比之前的音高了八度。因此,把握樂曲的音準是極其有難度的,同時也是最關鍵的。
2.旋律:旋律是這首樂曲的亮點,抓住了民歌的內涵并引出了樂曲的旋律。《思鄉曲》運用了《城墻上跑馬》的基本主題,沒有改動太多,使得音樂形象完整鮮明,旋律富有歌唱性。
3.技巧:在小提琴演奏中體現非常多的技巧,例如滑音,滑音在中國戲曲中應用非常廣,在《思鄉曲》這種民族樂曲中,利用這種技術很巧妙地凸顯了濃郁的民族風格。還有裝飾音,馬思聰先生通過使用生動靈活的裝飾音使樂曲變奏部分的情感越發豐富多彩,進一步凸顯了音樂語言,使哀痛悲傷的曲調更加悠揚委婉,思念家鄉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4.情感:《思鄉曲》從創作至今一直廣為流傳,主要的原因就是它表達了數億同胞的共同情感。樂曲委婉悠長,表現手法抒情淡雅,非常善于表達內心的情感。小提琴具有歌唱性的特點,馬思聰先生充分發揮了小提琴的特點并注入了民族因素,從而使得《思鄉曲》完美地表達它獨特的情感。
5.雙音、和弦:插入雙音演奏、和弦演奏來增強音樂的色彩。第一是便于手指換音,第二是協和的雙音能夠營造出十分輕松愉悅的氛圍。馬思聰先生沒有利用單調的單音來進行收尾,而是利用雙音,想營造出和高潮一樣的效果。在曲子結尾處插入這種和弦結構,并沒有和之前的民族性曲調相沖,更凸顯了一種統一。
因此,我們在小提琴演奏中一定要把握技術和情感兩方面的統一。
馬思聰先生的小提琴作品創作分為三個時期,且作品風格和內容各不相同,可以分別從早期、中期、晚期這三個時期來淺析馬思聰先生的音樂創作風格。
1.早期小提琴作品(1935-1945 年):《綏遠組曲》《搖籃曲》《牧歌》等。
早期的音樂創作特點:他的作品多取材于民歌,把自身的情感和民歌融為一體。(1)民族民間音樂語言的表達更加精細、樸素,明顯地突出地區風格,濃郁的地區性民歌主題與現代的作曲技術靈活地聯系在一起,使作品充滿生機。(2)取材具有時代性,可以體會到作品與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表達了數億同胞思念故鄉的感情。
2.中期小提琴作品(1950-1956 年):《第二回旋曲》《山歌》《跳元宵》《春天舞曲》《新疆狂想曲》等。
中期的音樂創作特點:這個時期的特點還是取材于民歌,創作明顯地受到當時陜北秧歌舞音樂和老地方音樂者帶來的陜北地方戲曲調式的影響。
3.晚期小提琴作品(1967-1987 年):《阿美組曲》《第三奏鳴曲》《高山組曲》《雙小提琴協奏曲》等。
晚期的音樂創作特點:這個時期的作品是馬思聰先生到了美國之后創作的,這是馬思聰先生創作最自由的時期,他可以很自由地表達愛國之情,還可以接觸到許多其他流派的創作技法。這對他后期的創作非常有幫助。馬思聰先生在體裁創新方面有很大的發展,歌劇、舞劇以及雙小提琴作品中既添加了新的內容又繼承了一些原本的東西。但在音樂風格上仍堅持民族曲調的特點,追求簡單與質樸,內容以我國傳統文化為主。創作手法方面多有新奇的地方,特別是在和聲、配器的使用上更有精妙之處,吸收了許多國外的作曲技巧,具有很強的當代音樂風味。
馬思聰先生的音樂創作最突出的三個特點是:1.民族性:這個特點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作品大多都是采用民族素材來創作,并且使用民族手法。2.時代性:馬思聰先生的作品大都涵蓋了當時時代的特點。3 創新性:馬思聰先生在努力探索民族曲調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的創作技法,中西方相結合,從而創作了一首首舉世矚目的作品。
馬思聰先生的作品無論是對民歌進行直接的采用,還是間接的融入,都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表達和時代色彩,使樂曲的藝術價值得到很大的提高。音樂不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他不但沒有受到國內對民族風格狹隘認識的束縛,還將自身在國外學到的創作技巧應用到作品中。
小提琴《思鄉曲》的創作是馬思聰先生音樂成熟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以民族曲調為基礎,融合西方的作曲技術,使中西方音樂特點結合,開辟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他的全部創作都致力于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探索和發展。他作為早期小提琴音樂的引路人,不僅引進了許多西方創作技法,也對我國音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