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佳伶,王曉霞,羅嵐藍
(成都師范學院 四川 成都 611137)
音樂藝術是人類文化的濃縮,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隨著國家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我國各地區的音樂文化發展傳承還不均衡,地區的音樂文化教育仍還存在諸多差距。特別是少數地區音樂教育存在以下現象: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響,導致少數地區交通不便,音樂教育資源較為匱乏,器材配置不充分,師資力量缺口較大,對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視程度不夠,音樂傳播途徑匱乏。在我國有的地區由于受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認為上學讀書只是為了考大學,將來有一天能找到好工作,而像音樂這樣的非考試科目就被披上“不務正業”的外衣。不僅如此,很多學校為了片面地追求升學率,直接占用音樂課程也不在少數,還有很多學校音樂課的開課率遠遠達不到國家標準,音樂課被其他考試科目占據的現象十分普遍,更談不上對音樂文化的傳承了。
由于離城市較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不均衡,使得一些地區的音樂文化因為其經濟發展的側重點不同而無法傳播給大眾,音樂文化傳播受到障礙。
例如甘肅省有些區域,地處我國內陸,海陸交通不太發達,加之人們的觀念較傳統,資源也比較匱乏。由于地處西部信息相對閉塞,長期依靠傳統農業、自然資源、旅游等,發展受到了限制,使大眾對經典的音樂文化了解甚少。又如青海省少數地區,地理位置封閉,既沒有出海口,也沒有陸路口岸,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省相接,山脈眾多且海拔高,交通還不夠發達,導致了地區經濟差異大。第一產業以旱作為主,經濟體量較小,經濟還不夠發達,人們獲取的音樂知識信息較少,對音樂的傳播范圍窄。再如貴州省深居內陸,高原山地居多,是少數民族眾多的省份,有極多的少數民族及少數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交通限制了音樂文化的傳播。西藏自治區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空氣稀薄,氣壓低,地形復雜多樣,地廣人稀,經濟發展和全新的科學發展進步相對緩慢,成本高,音樂也長時間停在固有的傳統形式上,沒有足夠的資金使其音樂文化傳播給大眾。
1.音樂教育資源匱乏
有的地區不僅僅缺乏音樂老師,還有各種音樂教學設備也很匱乏。有的學校教學通常是一個老師教多個科目;甚至一個班里坐著不同年級的學生,老師需要兩邊講。可以說學生接觸音樂、學習音樂的幾率少之又少,許多音樂老師也不愿去貧困地區任教,由于交通的不便,鄉下的父母又不方便將孩子送到城里學習音樂,就這樣好的音樂資源就無法給予足夠多學校的學生,使音樂文化的傳承出現障礙。
2.辦學硬、軟件欠缺
學校也知道學習音樂是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有的地區經濟不足以支撐。例如鋼琴、古箏、吉他等樂器在教學中都需要用到,但有些地區甚至連播放音樂的基本設備都沒有,可以說擁有樂器對于學生就是天方夜譚,而且想要提高教學質量,還缺少多功能教室和信息化教學設備以及專業的音樂教師隊伍等,而這些建設都需要在有互聯網的基礎上進行開展,而有少部分地區還未覆蓋。
據了解,有些地區老師扣除五險一金和各種福利補貼,到手的工資還是較少,山里的老師可能更低。山區的老師與城市里的老師相比生活也還是比較艱苦,所以很多音樂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也不愿意回到山區工作,使音樂師資匱乏導致經典音樂文化傳承不力。
為了更好地使優秀音樂文化得以傳承,讓各個地區的人們都能了解經典的音樂文化并體驗其帶給人們的快樂,我們以學校教育、民間活動、旅游產業、政府支持、互聯網傳播、提高教師素質為主要依托,對優秀的音樂文化進行傳承。
1.優化學校音樂教育資源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由于我國地區經濟文化差異大,導致偏遠地區對音樂教育不是特別重視。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在偏遠地區學校設置每天一節興趣課程,了解優秀音樂文化特色,對具代表性的經典音樂作品進行賞析,加大偏遠地區學生對優秀音樂文化的了解,使經典的音樂文化能在各地傳承。
隨著我國各大音樂學院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利用這一優勢來填補偏遠地區對音樂文化了解不全面的缺陷。各大音樂學院對應一個偏遠地區進行每年固定時間的支教,教師可以帶上各自擅長的樂器,對學生進行演奏和教學,并講授相關音樂知識,傳播優秀的音樂文化,讓學生了解更多、更美的音樂知識和音樂作品。
2.培養新時代師德高尚、有擔當的音樂教師
由于社會的發展,許多年輕的音樂教師不愿意在山區任教。因此,師范院校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師范院校教學課程中,應將師德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點,培養教師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淡泊名利、耐得清苦,勇挑重擔,為我國建設教育強國作出貢獻。同時教師也要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參加專業培訓,閱讀專業書籍,為優秀音樂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
中國的音樂多種多樣,傳統音樂文化是農耕時代的一種文化產物,源于生活源于勞作并以生活中的各種禮儀活動為載體從而代代相傳。我國民族音樂十分豐富,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文化構成極其復雜的國家,中國無疑在傳統音樂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我國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國家,具有豐富的音樂底蘊與基礎。其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同時也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人們將自己的音樂運用到民間禮俗上并且以此為謀生的重要手段,民俗與宗教活動構成了少數民族音樂的重要傳播途徑。
在民間活動的傳播方式下,傳播者與受眾者一般都在本區域內生活,傳播范圍相對較小。自然活動傳播一般體現在人們的娛樂活動中或勞作過程中。如壯族的歌圩不僅是壯族聚會歌唱的一種習俗和娛樂場所,也是未婚的男女進行戀愛交往的重要場合。人們在勞作過程中會不約而同地唱出心中的所想,以歌唱來表達此時的美好心情。在這種自然的活動傳播下,音樂在口傳心授的過程中,讓人們更加容易理解和欣賞歌曲并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鐘聲宏在《煥發音樂的藝術風采——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系列·音樂篇》中指出:音樂具有對自然景色、風俗民情、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和再現的表現功能。隨著現在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少數民族的音樂表演也成為了旅游項目中不可缺少的必備節目和亮點。在很多的旅游景點都有專門的少數民族音樂的節目欣賞。如綿陽羌族的走馬羌寨,便有不少賞心悅目的歌舞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游客也可以參與其中;貴州的西江千戶苗寨,還有云南的西雙版納,勐巴拉那西的歌舞表演等都很引人注目。這樣“獨特”的音樂表演,不僅能使游客游覽到美麗的自然風光,還可以領略其獨特的音樂文化,感受到不同地區不同的音樂色彩,這樣直觀的表演形式不僅能加深游客對當地音樂的了解,也對當地音樂的傳承起到了促進作用。
現在網絡飛速發展,對優秀音樂文化的傳承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互聯網的發展不僅對優秀音樂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有著一定作用,對音樂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引領或啟示。如今有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音樂文化的傳播途徑也逐漸增多,例如:報紙上的文字傳播;電臺給人們帶來聽覺上的享受;電視既能使人們感受到音樂的旋律,也能通過直觀的影像帶來更加深刻的體會等等。現在可以通過這些媒介的力量,更加便捷、快速、直觀地傳播優秀的音樂文化,通過網絡這一利器將自己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教育資源是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保障師生正常工作和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由于有些地區缺少音樂教育資源,因此許多人對優秀的音樂文化并不了解。為了更好地使優秀音樂文化能在各個地區傳承下去,政府可以提高少數地區教師的工資補貼,改善這些地區的住房條件,讓更多的教師愿意留下任教。針對教育設施不全面這一點,最關鍵的問題是政府資金投入,政府必須加強對教學的重視程度,只有保證了教學設施的完善,才能使學生更直觀、全面地感受音樂、傳承和弘揚優秀的音樂文化。
總之,傳統經典音樂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更需要新時代的教師具有熱愛音樂教育事業,甘于奉獻的精神,將優秀的音樂文化在各個地區、各個層次、各個方面進行大量的宣傳,才能使優秀的音樂文化得以更好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