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素雯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 廣州 510006)
隨著信息革命的浪潮,新媒體藝術在20 世紀60 年代開始興起,20 世紀90 年代信息技術才開始在舞蹈領域廣泛運用,歷時至今才經歷30 年左右。目前對于新媒體舞蹈藝術的定義并沒有統一的認識,筆者認為,可以理解為舞蹈在數字化信息時代,以傳統舞蹈為基礎,與新媒體技術、數字技術交互發展產生的一門新的舞蹈藝術門類。新媒體舞蹈有兩種存在形態,一種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多種媒體為載體的非物質的、虛擬的數據化形態;一種是以傳統舞蹈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不依托于媒體載體的物質的、真實的非數據化形態。
1985 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培養具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具有開拓能力,能夠適應現代科學文化發展和新技術革命要求的各類工作人員。新媒體舞蹈藝術以舞蹈為本體,結合現代的新興現代科學技術,正是順應中央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培養適應現代科技文化發展的舞蹈工作人員。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十八大提出把“增強文化軟實力”作為發展目標。高校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來源之一,提高文化軟實力是新形勢發展的要求。在理工院校發展新媒體舞蹈藝術,不僅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還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對校園文化軟實力的吸收。校園新媒體舞蹈作品題材大多貼近校園文化生活,更易引起學生共鳴,增強學校文化輸出與吸收。其次,新媒體舞蹈藝術豐富的表現形式有利于學校文化軟實力的傳播。新媒體舞蹈的載體本就依靠新媒體,傳播方式也相對豐富,可拓寬學校文化軟實力的傳播。最后,學校也可以通過新媒體舞蹈結合其他校園文化活動,打造系列主題活動,形成校園文化IP,增強學校文化軟實力。
新媒體舞蹈藝術作為一種舞蹈藝術,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具有一定的美感要求,學生通過欣賞,可以增強自身的藝術修養;新媒體舞蹈的“創新性、新奇性”等特點,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促進學生的思維開發,提高創造力;新媒體舞蹈的“跨專業性”能夠促使學生打破專業限制,發散學科思維,培養多種邏輯思維方式;同時學生在排練中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情感體驗,多種方式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
中國的新媒體舞蹈相比較西方國家而言發展緩慢。新媒體舞蹈藝術想要在國內發展必須依靠高校平臺,國內綜合大學、理工科大學學科種類多、綜合實力強,能為新媒體舞蹈藝術提供相應的資金、技術支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資源,能極大促進新媒體在國內的發展。
華南理工大學新媒體舞蹈表現類型多為影子舞、激光舞、舞蹈影像、投影背景和裝置互動等技術型舞蹈作品;主要表演途徑是在學校舉辦的各類迎新晚會、畢業典禮、十佳班集體以及學生組織的各類小型晚會上;主要策劃群體分為校級、院級、學生組織等。目前華南理工大學新媒體舞蹈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學生自發性學習創作,沒有組織系統專業的學習。
2017 年在科技文化節閉幕晚會表演的原創電光舞《世界之巔》采用發光的電線、激光棒、熒光棒等發光物體,結合舞蹈在全黑的場景中進行表演。2019-2021 年由校團委組織籌辦的大型原創多媒體全景式話劇《紅色甲工 血色浪漫》,作品結合多媒體設備,采用話劇、舞蹈的表現形式,講述了陳鐵軍和周文雍的抗戰愛情故事。2020 年華南理工大學成功舉辦《未來我來·世界無界》第六屆“互聯網+”大賽的頒獎典禮。頒獎典禮采用了星空感的投影背景,舞蹈演員手持可折疊的透出星星光點的圓板,結合大型LED 屏幕和隊形的變化,營造出強烈的現代科技感。此外還有藝術學院舞蹈系師生制作相關的舞蹈影像作品。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每屆本科生都會舉辦一次專業演出匯報,并制作多個舞蹈影像視頻。
此次開展調查,我們將問卷投放到華南理工大學各個學院,問卷覆蓋31 個學院,覆蓋率為93.93%,有效填寫問卷人數為552 人,根據發放的調查問卷以及采訪調查的數據了解到:有91.95%的學生接觸或看過新媒體舞蹈藝術,有82.38%的學生喜歡新媒體與舞蹈相結合的表演形式,但僅有34.1%的同學了解新媒體舞蹈藝術。這反映雖然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有接觸或看過新媒體舞蹈藝術,并且展現出對新媒體舞蹈藝術表現形式的興趣,但很多同學并不熟悉和了解這一藝術類型,新媒體舞蹈藝術在華南理工大學的可普及空間較大。在新媒體舞蹈藝術不同的表現形式的調查中,學生們接觸最多的新媒體舞蹈藝術表現形式依次是激光舞、熒光舞,其次是影子舞、網絡虛擬舞蹈、全息舞蹈和實景演出舞蹈。其中即興人影互動和互動裝置舞蹈學生接觸最少。
根據調查,學生們關注新媒體舞蹈藝術的主要渠道依次是從手機媒體、電視、網頁、學校演出、書籍。其中手機媒體占比73.95%,是學生獲取新媒體舞蹈藝術信息的主要途徑。有42.91%的學生在學校觀看過新媒體舞蹈藝術的演出,這表明學校表演新媒體舞蹈作品曝光率高,且學生參與度較高。此外有76.63%的學生愿意通過觀看新媒體舞蹈線下演出,56.7%的學生愿意通過學校網絡媒體以視頻的形式觀看演出,48.84%的學生愿意通過通選課了解新媒體舞蹈藝術,34.87%的人愿意通過自己參與作品排練,僅有4.98%的同學都不想參加,不想參加的主要原因是對新媒體舞蹈不感興趣。
根據走訪調查,目前華工新媒體舞蹈藝術創作的主要形式有全息投影、影子舞和電光舞。由于全息投影需要的基礎設備價格昂貴,其在校呈現多為學校組織開展的大型活動,例如,由華南理工學校團委舉辦的《紅色加工 血色浪漫》大型原創多媒體話劇、2020 年“互聯網+”頒獎典禮上的相關作品。全息投影對排練場地和基礎設備的要求相對較高,需要專業的排練廳去排練舞蹈,需要較多時間與多媒體設備進行調試,通過多方的磨合,才能展現出最終的效果。影子舞和電光舞多為學生自發性的表演,因其設備價格低廉,排練方便,呈現效果好,更受學生們的青睞。因需要在黑暗的情況下排練或演出,排練時間多為晚上,排練場地多會選擇在教學樓的架空層。演出場合基本為學校、學院的迎新、送舊晚會以及學校的各大頒獎活動、晚會。
1952 年前后在國家調整院系的過程中,為了培養工業建設的人才和師資,國家大力發展獨立的工科院校。在這種背景下,理工學科與人文學科分離,課程設置專業化。自改革開放后與世界接軌,國內高校意識到這種模式的缺陷,并開始恢復人文學科。因此新媒體舞蹈藝術在校發展有了一定的空間。但由于理工學校的工科性質與定位依舊在理工科的專業性上,人文、藝術學科的發展受限,新媒體舞蹈藝術的發展依然面臨很多限制。學校應重視人文科學發展,擴展自己的綜合性,在開設文科專科、設置人文通識課程上,還需不斷加重人文學科、藝術學科的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發展。
新媒體舞蹈藝術在理工院校的專業化發展,必須依靠專業的師資力量帶動,依托具有綜合能力的跨專業的舞蹈人才支撐。由于新媒體舞蹈藝術是跨專業學科,要求教師既具有專業的舞蹈知識,還要具有專業的新媒體技術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目前國內新媒體舞蹈藝術研究者相較其他舞蹈專業的研究人員占比較小,且主要集中在專業院校,國內大部分理工院校不具備相應的師資力量,專業師資力量匱乏且小眾,專業人才培養困難。因此,學校可以引進具有新媒體舞蹈專業的師資力量,或利用學校現有的新媒體專業與舞蹈專業,進行跨學科資源整合。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成熟,各種新科技被融入到新媒體舞蹈中,其表現形式也不斷豐富。各種新媒體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所需要的場地要求也各不相同。例如影子舞、激光舞、熒光舞等形式,僅需要購買相應的裝備道具,在一個全黑的環境中排練,此類舞蹈作品可以借用學校空曠的會議室、教室或空曠的地下室即可完成。但全息舞蹈、互動裝置等需要大量電子設備支持的創作形式則需要較高的專業設備、場地和技術含量。因此,需要學校建立專業的實驗室來進行新媒體舞蹈藝術作品的研究和創作。
目前在各理工院校中,新媒體舞蹈藝術作品創作主要集中呈現在影子舞、熒光舞等低成本、低技術的表演形式,高成本、高技術的作品則需要專業的人才和充足的資金去投入創作。新媒體舞蹈藝術在國內正處于發展的上升期,且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如果理工院校能夠抓住發展的機遇,重視新媒體舞蹈藝術的發展,對于學校多元化以及學生的綜合實力發展都大有助益。總而言之,雖然新媒體舞蹈藝術在理工類院校推廣有很多現實問題,但在新媒體技術發展的大背景下,新媒體舞蹈藝術在理工院校進行普及和推廣還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