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琪,陳立榮,劉 倩,楊依葉
(1.澳門科技大學 澳門 999078;2.山東大學 山東 濟南 250100;3.浙江傳媒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當今世界文化發展日益多元化,然而以英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影視文化領域已然形成霸權,這為其他國家發展本國文化帶來了挑戰。我們必須正視英美影視文化的客觀發展現狀及其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務實地應對壓力和挑戰,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電影藝術兼具本土化和國際化特性,它能讓人們因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而感到自豪,同時也能夠打破障礙、跨越國界。一部電影的經濟價值是由它原始的工業過程決定的,這需要巨額投資和商業開發;其文化價值是由藝術質量確定的,它承載了社會倫理價值和文化、生活模式。因而電影具有雙重性質:經濟性和文化性。
西方電影受到知識產權法的保護,電影制作人更愿意把電影當作藝術品而不是商品。歐洲政治和經濟一體化進程為激發各成員國的歐盟意識提供了理想機會,電影是形成西方文化認同的基本工具。電影的創作與流通對西方文化認同至關重要,它有助于維護西方價值體系,也體現了西方文化的多樣性。
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是法國電影工業最重要的一個國家機構,其主要目標是避免法國的電影工業只拍攝高成本電影。其具體運作機制為:拿出高成本電影中的部分預算,投入到那些資金困難的電影項目中。CNC 還設法把美國大片賺到的錢投入到法國或者其他西方影片的生產制作過程中。另外,CNC 會借助立法使電視、網絡供應商等機構支持電影拍攝,包括各種風格、類型、大小成本的電影。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機制和相應的制片人群體,法國電影才得以均衡發展。
德國聯邦電影基金會(DFFF)成立于2007 年,它是德國政府部門為激勵電影生產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其支持所有類型的電影項目,主要由德國聯邦文化和媒體專員提供贈款。電影制作人必須滿足不同的要求才能獲得資助,如文化資格考試。該基金會每年向電影制片人提供6000 萬歐元資助,如果生產成本高于2000 萬歐元,則至少25%的生產成本必須在德國消費。2015 年,聯邦經濟和能源部推出了名為“德國電影基金”的新電影和電視資助計劃,數字電影將首次在聯邦層面得到資助。
英國電影委員會(British Film Council)曾經為英國電影發展制定了戰略性的組織使命:培養電影人才、支持電影產業、繁榮和保衛英國的電影文化,其核心是人才培養。在英國工貿部、教育部等行政部門的支持下,英國政府促使電影行業組織與高等學校、大眾傳播媒體等建立了完備的電影專業實習、見習和學徒培訓制度。而對于年輕人才的創作,政府也給予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在丹麥電影的發展道路上,政府不僅僅是政策的發起者或某種國家思維的執行者,同時也自覺地成為電影產業高級要素的培育者。20 世紀60 年代,受電視工業的迅速發展和美國娛樂文化入侵的雙重影響,丹麥電影陷入了重重危機。在此背景下,丹麥政府開始資助電影工業,以期借助電影傳播丹麥文化、樹立國家形象、表達藝術見解。這種制度在20 世紀70 年代初期逐漸完善成型。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于1951 年在西柏林創立,自1978 年以來,每年2 月在德國柏林舉行。柏林國際電影節幾乎每年都有幾十萬張門票和入場券,展示多達數百部電影,來自100 多個國家的數千名記者報道這一盛事,它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公眾參與的電影節。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于1932 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以“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為宗旨,以“提高電影藝術水平”為主要目的,將“藝術性”作為評判標準。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每年8月末至9 月初在意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辦。
丹麥雖然自然資源匱乏,但丹麥政府不遺余力,奉行使每個社會成員在文化方面得到發展的方針,鼓勵地方發展文化事業。電影教育也是如此,它讓公眾萌發自主學習電影的熱情。政府出資,通過各種途徑培養電影人才,電影教育對所有公眾開放,以期所有人都受到藝術的熏陶,從而儲備電影發展的后繼力量。
英國電影發展戰略高度重視電影教育,這提高了英國觀眾對于電影文化的欣賞水平,培養了從小觀影的龐大觀眾群體,為未來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后備人才。
2015 年,西方青少年電影教育計劃正式啟動,這是一項致力于發展電影教育的西方合作計劃,計劃匯集了來自7 個西方國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的9 個不同的電影教育合作伙伴(這一數字逐年增加)。該方案旨在允許盡可能多的年輕人介紹西方電影,發現其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同時培養他們的批判性分析能力,使其更好地學習電影語言和技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法國電影受到文學藝術風潮的影響,形成了電影史上的“新浪潮”電影運動,它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因此,許多年輕的法國電影工作者對電影史的了解、研究以及對電影本體理論的思考都有一種自覺性。這與法國的素質教育關系密切。法國歷來注重培養學生的天性,從幼兒時期就開始挖掘學生的天分并正確引導。學校教師在教授理論的同時,也注重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和學習。法國教育以啟發性教育為主,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和自由創新。
英國電影教育的思想起始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的兒童電影保護運動。起先的電影教育的主題是“保護”,以英國為首的國家提出了只能挑選合格的影片供兒童觀看的想法。接下來“教育”的功能成為了運動的新主題,電影應擔負起向孩子們傳遞正面社會價值觀的使命。此時,電影教育開始大規模進入學校教育體系之內。其后,電影教育運動的主題又增加了“娛樂”與“參與”的思想。到20 世紀50 年代,在娛樂觀賞之外培養孩子們對于影像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逐漸成為英國電影教育運動的重要內容。教師們承擔著重要任務,注重培養孩子們的辨別分析能力,使其分清現實與劇情虛構、影像符號的意義、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和價值觀。在欣賞電影時,學生們還要了解電影語言的進化、發展過程,具備對于電影作品的審美分析能力。到了21 世紀,電影教育不僅要注重目的,更要注重結果。影像表達成為了與讀寫能力一樣重要的素養。電影教育的結果,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影像表達的能力。拍電影、用影像來傳播的能力,成為新世紀未來公民的必備核心素養。
丹麥政府一直把對青少年兒童的電影教育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上。這種電影教育是多元的,政府不僅專門撥款資助兒童影片拍攝,同時還通過各種渠道引導青少年兒童看電影,幫助他們理解電影,同時也培養潛在的電影從業人員。丹麥人口數量不多,但參與電影拍攝的人卻不少,這其中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電影專業從業人員,也不乏沒有經過系統學習的“業余分子”,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愛,不斷嘗試創作電影作品。
研究西方當代電影教育策略有利于彌補中國在電影教育方面的不足,有利于貫徹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如果由對電影教育方面的反思上升到對整個中華民族教育的反思,將促使我們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采取有力措施,最終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鼓勵滿懷電影夢想的學子或具有電影制作天賦和劇本創作天賦的社會人士繼續堅定信念,投身我國電影行業,生產更多優秀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