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珊珊,喬 嶼,吳憲雯
(黃河科技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6)
從本質上說,紀錄片藝術也是一種敘事,不同于傳統的靜態敘事,它是以動態的畫面和聲音為載體的敘事。就人物紀錄片而言,為了刻畫人物內心性格,抓住人物行為細節,樸素冷靜、不干涉的敘事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紀錄片的敘事結構指運用蒙太奇的思維方式將視聽元素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呈現創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眾多各具特點的敘事方式是一部作品的骨骼與脈絡。敘事方式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觀看效果。就人物紀錄片而言,線性敘事一直是一種重要的敘事結構。
旁觀式的創作方式要求不干涉不影響人物的行動,拍攝時也多以跟蹤拍攝及等候拍攝為主,鏡頭語言不豐富,這也導致了采用旁觀式創作手法的影片在敘事上的局限性,所以,傳統的線性敘事成為旁觀式創作手法最常采用的敘事結構。在人物紀錄片中,人物是絕對的核心,而線性敘事則可以更加突出這一點,線性結構的敘事脈絡都是圍繞人物的行動及心理變化而展開的,通過事件來塑造人物形象,通過人物推動事件發展,人物與敘事相互依存,既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也加強了敘事結構的完整性,這一點也與旁觀式創作手法相契合。
在紀錄片《育在鄉村:90 后教師的堅守》中,創作者采用了單線敘事的結構。與其他的敘事方式相比,單線敘事具有明確的條理性,將所有的事件用同時空下的唯一時間線串聯起來,內容上嚴格按照時空的發展順序。影片將90 后鄉村教師的一天,按照時間分割成晨讀、課間操、上課、批改作業、課后輔導等核心事件,步步推進,有條不紊,依照單線結構的脈絡直觀地向觀眾展現鄉村教師的一天。影片整體布局嚴謹,節奏分明,能夠真實還原事件的前因后果與發展過程,較好地解決了紀錄片在邏輯線索上凌亂的問題。
單線敘事最大的優勢就是邏輯線索相對簡單且清晰,但是單一的邏輯線索極易導致觀眾審美疲勞,在紀錄片《育在鄉村:90 后教師的堅守》中,創作者并沒有刻意使用情節的反轉或者因果關系來增強紀錄片的張力,而是淡化每一個事件之間的關系,使每一個段落都可以獨立存在卻又可以在敘事主線的串聯下相互承接。這種單線敘事方式區別于傳統的單線敘事結構,其打破了單線在時空上的局限性,極大開拓了敘事的空間性。在不破壞完整敘事脈絡的前提下,賦予了紀錄片強烈的藝術張力。
敘事節奏是敘事學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敘事的快慢節奏變化直接影響著影片的故事性。敘事節奏又分為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內部節奏指影片中事件、情節或人物情緒發展的強度和速度。而外部節奏指通過后期剪輯手段所產生的影片的節奏。
運用旁觀式創作手法的紀錄片主要以人物和事件的自然展現來反映相對原生態的生活狀態,所以真實性是首要原則,這也就注定了紀錄片的敘事節奏必須以客觀世界的發展為依據,即內部節奏把控整體的敘事節奏。要掌握人物紀錄片敘事的內部節奏,就需要明確敘事主線,深度挖掘事件的核心,引導觀眾的情緒變化。根據紀錄片的題材類型和所拍攝素材的特性,會形成或跌宕起伏或平靜緩和的敘事節奏。
根據創作題材的不同,影片的內部節奏或平穩緩和或跌宕起伏。例如,在紀錄片《育在鄉村:90 后教師的堅守》中,青年鄉村教師每日的工作與生活就形成了天然的內部節奏,真切反映青年鄉村教師在如今鄉村教育環境下的生活與工作狀態。在真實性的原則下,創作者不需要再對事件進行故事化加工,盡可能淡化外部節奏,用最簡單的敘事方式展示最真實的情感。影片內容緊湊,但也將事件交代得清晰利落,節奏平緩卻不冗長,整體的敘事節奏如同一涓細流,緩緩地流淌,永不枯竭,從視聽上一點一滴地敲擊著觀者的內心,體現著無與倫比的樸實與真誠。
作為人物紀錄片的主體,人物寄托了創作者通過紀錄片所要表達的核心觀點。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旁觀式的創作手法首先保證的是人物形象的客觀真實,在此基礎上深度挖掘人物內心世界。
人物紀錄片通過影像的表達來展示一個人或一群人真實的生存環境,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心理特征,這要求人物具有客觀真實性,所以,如何塑造可以觸動觀者內心,傳達深層內涵的人物形象正是人物紀錄片的關鍵。
旁觀式的創作要求展示真實的人物形象,創作者人為修飾美化人物形象,既不符合紀錄片真實性的本質,同時也會大大降低紀錄片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紀錄片真實的特性決定了創作者不會為了戲劇沖突而刻意創造事件或主觀構建人物性格。展現人物真實性格特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人物無視攝像機的存在,放下面對攝像機時的拘束,保持真實的生活狀態,這與旁觀式的創作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性相吻合。
旁觀式的創作手法不引導、不干涉人物主體的行為,完全尊重人物獨特的個性展現。在紀錄片《育在鄉村:90 后教師的堅守》中,創作者并非一味展示完美無缺的鄉村教師形象,而是將關注點放在了教師也是有血有肉有自己情感的人物形象上,影片中的青年鄉村教師也有自己的私心,他們最初也并非因為對鄉村教育事業的熱愛才來到這里,也許是迫不得已,但是經過時間的沉淀,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扎根在這里,全身心投入鄉村教育事業。同時,事件的戲劇性沖突與人物的喜怒哀樂情緒變化共同塑造了生動細膩的人物形象。影片里的青年教師也會因為學生們的調皮搗蛋而生氣,也會因為學生們默寫成語不過關而氣憤,這并不是我們心中完美的教師形象,但這一定是我們心中最真實的教師形象。這樣的人物刻畫方式賦予了人物形象豐富的個人風格,大大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性,帶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更能讓其產生情感的共鳴。
真實的人物形象塑造滿足了人物紀錄片基本的藝術要求,而人物性格特點的深度挖掘則決定了一部紀錄片的思想深度與社會價值,因此,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建構與發掘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紀錄片《育在鄉村:90 后教師的堅守》中,創作者巧妙地在每一個事件中穿插了年輕鄉村教師的無引導式獨白,作為過渡,銜接下一部分內容,最大程度地保留主要人物的核心行動。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避免了場景和時空的跳躍性,也使觀眾在感官上不易產生視覺疲勞。同時,穿插的獨白鏡頭也起到了深化主題與推進敘事的作用,其作為樞紐連接每個事件段落,也暗示了主要人物的下一步動作。在人物形象的刻畫方面,她們的親口講述使觀者更直觀地體會視聽語言所表達不出的精神內涵,著重展現了青年鄉村教師們的內心世界,她們的形象更加豐滿與立體。同樣避免了影片因單線敘事而導致內容過于平淡,無重點,無內涵的弊端。
人物性格特點的剖析離不開細節的刻畫,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細微的動作,任何一個細節畫面都極具沖擊力與感染力。紀錄片《育在鄉村:90 后教師的堅守》中多次展現細節,比如青年教師批改作業時被凍皴的雙手。這是與她年齡強烈不符的一雙手,在花一樣的年紀,她卻忍受著艱苦的環境,將自己的大好年華奉獻給鄉村教育事業,細節鏡頭的展現深深觸動著觀者的內心,極具視覺沖擊力。類似的鏡頭還有學生生病時教師的眼神,走在雪地里的腳印等。影片雖然以90 后鄉村教師的日常生活為主線,卻處處表現了其對鄉村教育事業的熱愛,目的在于引發社會大眾對年輕鄉村教師的關注。在深入觀察人物的過程中,多維度地展現細節可以引起觀眾共鳴,實現更深層次的美學價值與社會作用。
在紀錄片類型的劃分中,旁觀式創作手法的紀錄片屬于直接電影的范疇,即攝影機永遠是旁觀者,不干涉、不影響事件的進程,只旁觀式記錄,排斥一切可能破壞生活原生態的主觀介入。運用旁觀式創作手法的紀錄片多采用長鏡頭和同期聲,通過長時間跟蹤拍攝和等候拍攝,在影片中還原真實的事件。
在強調真實性與連貫性的紀錄片中,長鏡頭無疑是最擅長體現這兩者的鏡頭表現手法。相較于傳統的長鏡頭對人物的調度和對場景道具的布置和策劃,旁觀式創作手法運用的長鏡頭則放棄了場面的調度,完全采用旁觀的方式進行拍攝,這也導致必然會發生畫面抖動,焦點不實,構圖不精細等技術問題,尤其是在拍攝大范圍移動的畫面時,這些問題更加明顯。但是,這樣的效果也極大地增強了畫面的張力,為長鏡頭提供了一絲趣味,更加凸顯旁觀式創作手法的不可預知性所形成的現場感。
長鏡頭集時間與空間于一體,在連續不斷的時空平面內具有很強的延展性。在紀錄片《育在鄉村:90 后教師的堅守》中,長鏡頭承擔著主要的敘事作用,這種敘事是開放性的,接近原生態的。影片中教師在宿舍輔導學生時,在食堂里為孩子們打飯時,都可以看到長鏡頭的存在,也只有長鏡頭可以在囊括巨大信息量的同時兼具時空的連貫性,最大程度保證了事件的完整性。長鏡頭可以隱藏創作者的主觀創作形態,使之更符合觀眾的視覺習慣。本片詳細記錄了鄉村青年教師的一天,內容上具有較長的時間跨度。長鏡頭在體現時間的流動性上具有天然的優勢,人物的每一個動作都被觀眾一覽無余,特別是需要記錄連貫的動作和情緒時,長鏡頭可以描繪出完整的空間結構,體現復雜且細微的情感變化,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它是紀錄片中不可或缺的敘事工具。
在人物紀錄片中,人是絕對的主體,攝像機需要隨時對人物的神態或行動進行捕捉,尤其是人物在大范圍復雜的運動過程中,攝像機需要跟隨人物的行動進行拍攝,這時候就需要運用跟蹤拍攝的方式。
跟蹤拍攝指攝像機始終跟隨運動中的被攝主體,隨時記錄下其動態影像的拍攝方式。在跟蹤拍攝中,畫面里始終會呈現一個運動中的主體,并且他一直會被放在畫面的中心,而他周圍的環境則隨著他的行動而不停地變化。被攝主體在畫框中的位置相對穩定,通常也會以一個相對穩定的景別加以表現。在紀錄片《育在鄉村:90 后教師的堅守》中,拍攝場景為鄉村學校,環境相對復雜,突發事件多,被攝人物的運動軌跡較大且難以預測,所以,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跟蹤鏡頭,例如,送生病的孩子出學校,雨雪天氣里為孩子們搬運牛奶等場景均使用跟蹤拍攝的方式,這能詳盡地展現被攝主體活動的細節及其環境特點,給觀眾帶來較強烈的現場感。同時,攝像機提供與被攝人物視線較為接近的視點,類似于以主觀鏡頭觀察的感受,因此能為觀眾帶來較強的參與感,并由此增強影片的真實性。跟蹤拍攝的方式能夠通過相對穩定的畫面結構呈現被攝主體不可預測的運動,充分表現其動作、神態和性格特點。
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時常會出現遇到緊急突發事件卻沒有第一時間打開攝像機,從而錯過了最佳拍攝時機的情況。時機就是成敗的關鍵,等候拍攝無疑是把握時機最不可或缺的一種方法。等候拍攝對創作者的審美追求與敬業精神是一種極大的考驗,如果缺乏等候拍攝的前瞻性或因花費許多時間而放棄等候拍攝,那么無數美的瞬間都將化為泡影。
生活是復雜的,事物也是不斷變化的,記錄生活中不可預知的突發事件對于紀錄片而言無疑是增強真實性、可信性和審美內涵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紀錄片《育在鄉村:90 后教師的堅守》中,多次用到了等候拍攝手法,例如,臨近午飯時間,創作者提前將攝像機布置在食堂的門口,巧妙記錄了老師帶著孩子們念著唐詩下樓走向食堂吃飯的畫面,老師領著孩子們由遠及近,古詩朗誦的聲音逐漸清晰,聲畫的和諧以及畫中人物的和諧使這組鏡頭極具藝術張力。在審美觀察的基礎上,輔以正確的邏輯判斷,等候拍攝定會出現意料之外的效果。這組鏡頭無疑是現代鄉村教育事業的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投身于這一事業,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師資力量的年輕化,我們可以看到,鄉村教育的未來是無限光明的。
觀察式的創作手法在創作中盡最大可能不去干預拍攝對象的生活,在不違背這一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可以有限度地事先詢問或了解被攝對象的基本信息,以此為依據,從而決定是否采用等候拍攝的方式。等候拍攝是旁觀式創作手法在人物紀錄片的運用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拍攝手法。
旁觀式創作手法所拍攝的視頻素材多為連貫的、整體的,足以單獨承擔敘事作用。它不同于真實電影范疇的紀錄片,不需要導演加速事件和矛盾的發生,創作者只需要按照敘事的結構,對素材進行非線性編輯,完全還原真實場景與真實事件。所以,在后期剪輯方面,這類紀錄片更多使用連貫剪輯的方式,保持時空上的完整性,追求流暢敘事,以達到剪輯上潛在的統一感,完整交代人物行動及事件原貌。
在對聲音元素的處理上,這類紀錄片依然采用低介入的手段,將同期聲作為首要選擇。同期聲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記錄的完整性,使聲音中記錄的重要信息得以傳達出來,豐富視聽元素的同時賦予了畫面強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期聲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紀錄片的真實性,配合旁觀式的拍攝視角讓觀眾仿佛置身于現場。在旁觀式的創作手法中,音樂多用于輔助敘事或抒情。解說詞及帶有主觀性的采訪鏡頭在運用旁觀式創作手法的紀錄片中是極少出現的,這類聲音元素具有引導性,一方面對紀錄片中人物的行為有影響,另一方面干擾了觀眾自己的主觀判斷,引導著影片中的人物和觀影的觀眾接受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所以,在旁觀式創作手法的紀錄片中,強化同期聲在影片中的作用,淡化音樂、解說詞,保持絕對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越來越多的人物紀錄片出現在大眾視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總結了旁觀式創作手法在人物紀錄片中的藝術特征及視聽元素的特點,即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流暢連貫的敘事節奏,客觀真實的視聽語言。人物紀錄片有著各具特色的創作手法。不論運用何種方式,只要能夠拓展受眾思維,傳播創作者的創作意圖與思想,就是一部好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