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筱葉
(燕山大學 河北 秦皇島 066004)
“南寺莊背燈挎鼓”是河北省趙縣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歷史。背燈挎鼓因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后背燈表演而得名。2007 年被列入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 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背燈挎鼓是在北方中原農業勞動過程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常常與種植前、豐收后和喜慶節日等農民勞動生活密切相關。背燈挎鼓起源于河北省趙縣南寺莊村,村子坐落在趙縣縣城東南,距縣城十六里地,有800 多戶人家、3000 多口人,是一個古老的村莊。據史書記載,600 年前燕王掃北以后,村里的先人由山西洪洞縣移民過來。村里原有古寺院一座,為寺院之莊,又居城南,因此得名“南寺家莊”,后稱“南寺莊村”。此地土地平坦肥沃,以種植糧食為主,農耕歷史悠久。在日常生活中,村民為了豐富精神生活,逐漸形成了農耕文化的產物——具有地域特色的背燈挎鼓的藝術形式。
背燈挎鼓是該村“同樂會”主要表演項目,同時伴有碌碡、跑驢、二鬼摔跤等秧歌表演,是農村民間文化活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歷史變遷,由于鼓譜保留完整、鼓點節奏豐富多變、舞蹈動作振奮有力,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愛,流傳至今。背燈挎鼓,不受農忙限制,只要時間允許,隨時隨地即興表演,體現了南寺莊村民積極樂觀的精神。
南寺莊背燈挎鼓傳承久遠,據老一輩人介紹,最原始的背燈挎鼓就是村民們在田間勞作累了之后用于放松娛樂的自娛性舞蹈,后來才逐漸演變為在元宵節、春節、紅白喜事的場合表演。隨著社會的變遷,背燈挎鼓在表演風格上展現了新的時代特征。
背燈挎鼓經過了谷雙印、韓創、白鳳山、韓存瑞的帶領和保護,在表演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
20 世紀80 年代初,在第十代傳承人白鳳山的帶領下,河北省歌舞劇院舞蹈家吳志國和孟凡和,對背燈挎鼓進行挖掘整理。把過去粗獷的表演形式,通過藝術加工,提升為一種相對細膩、雅俗共賞的表演形式。這是背燈挎鼓的第一次突破,也實現了背燈挎鼓從民間走向室內舞臺的表演形式轉換。背燈挎鼓于1991 年被新編《趙縣志》正式收錄在冊。
在隨后的二十年間,我國華北地區出現了幾次嚴重的伏旱,導致南寺莊村的農作物產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村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導致剛剛興起的背燈挎鼓面臨失傳困境。
2005 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背燈挎鼓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又重新回到村民對民俗保護的視野中,第十一代繼承人韓存瑞在村里籌集資金,聘請了音樂舞蹈教師張素改。她將單一的男性表演形式改編成男女混舞的風格,并編排了只有女子的挎鼓舞蹈《歡樂農家》,使得背燈挎鼓的歷史中增添了一抹細膩溫潤的女性特點。
在2006 年后,趙縣縣城以及石家莊市對背燈挎鼓這項傳統舞蹈進行大力支持和宣傳,同時舞蹈也通過各種演出吸引到了多家電視臺并被報道,自此,背燈挎鼓這一文化藝術名揚全國,成為趙縣一大文化品牌。
2007 年初春,第七屆鼓王爭霸賽在石家莊解放廣場中央拉開了帷幕,這也是背燈挎鼓隊第三次參加比賽。南寺莊背燈挎鼓經過重重難關,與數十支鼓隊進行激烈比拼,最終在決賽中拿下“銀鼓王”的稱號。此次比賽趙縣鼓隊獲得的榮譽是近5 年中的新的突破,不僅為省市領導帶來了一場極其喜慶的視覺盛宴,更為全縣爭得了聲望。
2018—2019 年間,國務院通過了整合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的協定,設立文化旅游部,并在首次召開的全國文化旅游局長會議中提出了文旅融合的概念。趙縣為響應國家政策,開始逐步推進全域旅游建設,在建設新格局的同時聯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背燈挎鼓作為省級特色民俗活動,在創建趙縣文化形象中貢獻力量,在文旅產業的帶動下將民俗活動轉變為文化傳承,努力打造以背燈挎鼓為經濟主力的文化品牌。
背燈挎鼓的形式為“鼓舞”,伴奏樂器是大鼓、鐃和镲、鈸等;舞蹈道具則是背燈和小鼓。伴奏道具服飾:背燈挎鼓的服飾是紅色古代武士服,頭包紅纓球彩巾,腰扎彩帶,前后胸均佩飾護心明鏡。
在以鼓點為主傳統曲牌的伴奏中,形成了頓點明確、激昂夸張、交流性強的動作特點。但由于演員身后背燈,胯前系鼓,手持鼓棒的原因,其動作必然要受到道具的局限,因此形成了以下肢和腳下步伐動作為主,雙臂動作為輔,頭部隨之擺動的動作特點。
首先,藝人上肢動作呈“板狀”,姿態多為前伏或后仰;擊鼓動作有鼓槌盤頭過腦、左右手交替擊鼓幫等。雙臂在敲鼓之余隨大鼓鼓點和腳下步伐在身體兩側擺動。例如“三步躺”的動作中,藝人向前行進三步時的雙臂在身體兩側呈“一字型”展開,同時以肩為軸依次交替畫圓。在進行“躺”的動作時,身體后仰做出躺的趨勢,同時雙臂一前一后在身體兩側擺定。這樣一個完整的“三步躺”的上肢動作就完成了。
其次,背燈挎鼓大都在街巷村口表演,因此隊伍多在行進中變換隊形及動作。背燈挎鼓走街串巷的風格決定了它的動作主要以下肢為主,腳下步伐豐富且變換多樣,主要動作有“三步躺”“四步轉”“十字步”等。“十字步”是秧歌中最為常見的基本步伐,“四步轉”動作過程即字面意思,藝人左右腳交替做后踢步,跳四步的同時繞自身一周,最后回到動作的起點。
最后,演員在行進中存在大量屈膝、壓腳后跟、擺頭、腿部屈蹲重心向下等農活勞作的動作,這充分體現了普通民眾在藝術中追求自身感情表達與生產工作合二為一的和諧愿望,這正是我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念的一種體現。
在背燈挎鼓形成的三百多年中,時代和社會也在不斷更迭前進。在歷屆國家領導人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中,中國從一個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大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大大豐富起來,背燈挎鼓的表演形式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
最開始變化的是背燈挎鼓中“背燈”的制作方式。以前的燈罩是薄紙糊制,燈籠芯是用豬油當捻。這樣簡易的背燈極易受到天氣的影響,假如在活動時下雨,背燈被雨水打濕,里面的油芯就會熄滅。因此在較長的時間內,背燈挎鼓的演出都沒有很好地進行下去。與此同時,在晴天時,由于燈較脆弱,藝人在演出時的動作幅度很小,所以形成了以腳下步伐為主的演藝方式。再后來用上了電燈泡,燈罩也換成不易破損的材質,表演攜帶就更加方便。由于燈的改變,在舞蹈中藝人的動作也隨之改變。他們創新了動作,加入了新的技巧,使舞蹈動作更加具有觀賞性。
除了背燈的制作方式發生了改變,小鼓也隨之進行了尺寸的變化。以前的小鼓高度約40cm,但為使表演者背起來更加便攜,因此將小鼓縮小至30cm。據筆者理解,隨著時代的變遷,背燈挎鼓的表演不再拘泥于婚壽嫁娶助興表演,而是將重點放到了技藝的難易程度上,保證了本身功能性的同時增加了一定的娛樂性和競技性。
背燈挎鼓除了在表演形式方面得到了發展,人們的審美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首先,是它的動作形式。以前的動作招式簡單,技巧單一,僅為烘托當下氣氛而舞。而現在,由于政策的支持、百姓的關注、專家的幫助,導致了背燈挎鼓在當地小有名氣,為了使演出具有吸引觀眾眼球、豐富群眾精神的特質,所以動作的套路變多了,情感的變化也逐漸豐富起來,技巧也由簡入繁,更加具有觀賞性和競技性。
其次,從背燈挎鼓舞蹈的演出本體說起。之前的幾百年中,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因此女性不允許在背燈挎鼓演出中參演。隨著時代的變遷,南寺莊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村里的青壯年們紛紛走出村莊尋求發展,背燈挎鼓隊的隊員日漸減少,因此村里不得已打破昔日“女人不敲鼓”的禁錮,招收了數十名青年婦女,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培訓,至今逐步形成了以婦女為主的表演團隊,總人數增加到了以前的兩倍。留守婦女學習背燈挎鼓成為目前最現實的傳承方式,而且女子的加入讓古老粗獷的背燈挎鼓的表演更加細膩、柔美。
最后,是針對背燈挎鼓進行的一系列推廣方式。早年村民們缺乏推行當地民俗活動的意識,因此背燈挎鼓這個古老的民間藝術在以往的幾百年中都停滯不前。近年來,國家為了保護屬于自己民族的傳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河北省趙縣創立了村落舞蹈節,以保護傳承本土民間文化為己任。
傳統的背燈挎鼓舞蹈表演,明顯與我國江南地區感情委婉、含蓄表達的柔美樂舞不同。背燈挎鼓表演的舞蹈動作和當地人民的勞動生活、風土人情、文化審美等密不可分。在舞蹈中,村民們抒發了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表達了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但想要一直將這種風格突出,體現當地風土人情的舞蹈形式傳承下去,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筆者查閱相關資料,認為目前能夠使“背燈挎鼓”這種民俗活化石接續傳承的方式就是進行有效的多維融合發展。接下來將分為兩個維度來進行探究。
首先是從藝術本身來談。藝術涵蓋了音樂、美術、舞蹈以及舞臺藝術等多種類型。20 世紀初至中葉,魯道夫·拉班發表了一系列人體動作研究的著作,建立了人體動作科學研究體系,由此開啟舞蹈形態分析的大門,為20 世紀中后期舞蹈身體研究奏響序章。此后由其學生芭特尼芙等人發展出一套相對完整的分析體系“BESS”,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舞蹈動作分析方法,不僅應用于舞蹈,還進入教育、心理治療等領域。所以,在傳承過程中可以運用魯道夫·拉班所創立的拉班舞譜來進行記錄。拉班舞譜可以清晰地看到動作的重心以及姿態的變化,第一時間把握動作的重點,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記錄、學習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舞種和動作,從而將背燈挎鼓更好的流傳下去。其次可以運用舞臺藝術,在當今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舞臺對于舞蹈的表現及呈現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因此在保護和傳承中可以有效利用現代技術,尋找舞蹈和科技融合的條件并加以發展,利用各大短視頻app、360°高清攝像機等途徑將這種古老的民俗文化記錄下來,為后人留下珍貴的畫面。
其次是從政府機構來談。經濟是由時代的大環境影響的,而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是由國家或當地的政策指引加管理而改變的。所以,如何激發政府和群眾對背燈挎鼓這項活動的興趣,以此來帶動與背燈挎鼓相關的音樂及舞蹈的發展至關重要。第一需要政府的支持,筆者認為首先應在縣級政府建立地方文化民俗特色部門,建立民俗村(小鎮)等當下熱門項目來吸引游客,拉動當地經濟,以便集中和吸收當地民俗藝術;其次要大力開展民俗藝術文化的競賽及活動,并設置獎勵,激發當地藝人們的創作欲望,更快地發展自己所掌握的民俗藝術,由此招引藝術家來訪問學習,以便將傳統民俗更系統地保存;最后以前兩點為前提,爭取省、市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激發其對民俗傳統藝術的興趣,推動民俗藝術的發展。第二是群眾的力量,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文化遺產的保護離不開專業工作者,也離不開群眾文化。背燈挎鼓本身就是民間舞蹈,就是由勞動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傳情達意而創作凝練的動作,在現代化的今天,非遺文化越來越被重視,如想要使得非遺舞蹈重新擴大流傳,也就必須要通過群眾的口口相傳以及舞蹈工作者的言傳身教來達到想要的效果。因此,群眾文化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遠古時期的“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到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風格各異的鼓舞,再到流傳300 余年的“背燈挎鼓”這一非遺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非遺舞蹈并不是單純地重復敲鼓動作,而是積淀了文化影響的身體感知、鑼鼓伴奏的身體感知以及達到圓滿的經驗意義。
從身體的視角不僅揭示了隱藏在身體里面的知識,也建構起非遺身體性研究范式:第一,身體是非遺之源,背燈挎鼓在不斷地變動中通過人身體自動轉換而產生認知的歷程。第二,身體是非遺再現的場,非遺內容是執行項目的身體經驗。背燈挎鼓的核心內容來自無法言說的身體經驗。第三,傳承就是身體經驗轉移的過程。時空變化身體消逝,背燈挎鼓從儀式身體轉換成表演身體,到日常身體,乃是掌握了經驗的轉移與人性價值不變的原則,這便是非遺永續保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