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金
(北京服裝學院 北京 100029)
《白蛇傳》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說,該故事初步定型于明代馮夢龍所著的《警世通言》中,成熟并盛行于清代,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范。作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白蛇傳》被諸多藝術家再創作,戲曲、電視劇、電影等形式層出不窮,也不乏經典版本。2021 年上映的戲曲電影《白蛇傳·情》深受觀眾喜愛,贊美不絕于耳。龔和德說:“人物形象乃是劇本和舞臺藝術各部門的創造中心,而服裝、化妝能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人物的外形外貌,是表現人物的社會地位、精神氣質的有力因素之一,是演員塑造舞臺形象的最直接的輔助手段。”同樣,戲曲電影中的服飾亦是電影美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服飾是服裝與裝飾品的總稱,在電影中能夠裝扮角色外觀,更能傳遞人物內在的心理特質。故此,本文將從社會心理學的情境觀點出發,探究戲曲電影《白蛇傳·情》中外觀服飾的多重意義。
美國學者蘇珊·凱瑟(Susan B.Kaiser)認為服裝的社會意義如此復雜,其中一部分起因于不斷變化的情境。在這里,情境一詞指的是“人們著裝的社會環境或更為復雜的日常生活結構,并且僅限于肉眼可見的個人外觀”。情境的構成需要一定條件或是某種關系參與,包括知覺者和被知覺者分別具有的特質、兩者間的關系以及他們產生互動行為的環境。而有關外觀的信息就存在于各種情境之中。
以情境的觀點研究外觀,有三種不同學科的透視觀點:認知觀點、符號互動論觀點以及文化觀點。認知觀點是個體對著裝者外觀知覺的思考歷程。人們通過被作為刺激物的服裝來獲取某個個體或團體訊息(尤其是和人格特質有關的訊息),從而形成對彼此以及對自己的印象。符號互動論觀點兼顧外觀管理和外觀知覺兩方面,注重協調的過程,即當彼此都能互相了解時,才能構成有意義的溝通。因此,雙向互動就成了焦點。文化觀點則促使個體將服裝視為一種有意義的文化形式,且處于各種文化層次的個體會通過某種方式管理自己的外觀。兼顧廣泛的文化情境,更能夠讓我們跟隨歷史進程的腳步探尋服裝的意義。
而這三種不同的觀點在研究方法上有著同一個前提:在情境下研究。將這三種觀點合并,更能夠讓我們抓住所處情境的敏感度,探究外觀服飾在各種情境中所具備的意義。
電影中的社會環境不同于日常生活,卻來源于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日常生活。當我們把電影腳本中羅列的諸多場景看作一個整體時,電影本身就構建了一個社會情境。若電影要在較短的時間內還原一個真實世界或虛幻世界的社會情境,同時能夠啟發觀眾思考,并與之產生共鳴,除了道具、特效等因素外,因服飾有著直觀化的視覺特點,能夠快速地向觀眾傳遞影片的相關訊息(如角色的身份、性格,影片的主題、風格等),所以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電影的社會情境下,觀眾會對人物角色的外觀服飾產生一系列的心理感受,并通過間接的外觀溝通去解讀服飾以及它所蘊含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僅限于服飾本身,它涉及更為廣泛的文化意義。
1.認知觀點下的服飾意義
認知觀點強調的是一種外觀知覺,尤其是指人們如何形成對彼此的印象。所以,認知觀點是針對觀眾在觀看電影時,通過獲取某種相關訊息而產生的思考歷程。當電影的畫面一幀一幀向觀眾鋪陳開來,觀眾首先是獲得一種視覺上的感知,進而將從視覺上感知到的外觀訊息轉化為一種內在的概念認知。電影開場白素貞身穿白色服裝、梳著對稱發式,發髻不對稱的小青身著青色服裝。觀眾將捕捉到的這些外觀線索簡化成一條條訊息,認為白素貞是優雅的、溫柔的,小青是活潑的、好動的。在這一過程中,不需要用臺詞、獨白等其他的語言溝通形式向觀眾闡述人物角色的性格,觀眾在自己的認知結構下,就會主動將外觀與隱含的特質相連接。進一步來說,觀眾自身的思考歷程能夠使原來電影塑造的角色更富有層次感。
另外,當出現認知不協調的情況時,認知觀點會讓人們力求原認知結構與當下心理狀態之間的平衡與協調,并會主動保持思考歷程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基于《白蛇傳》故事的電影化,白素貞與小青的發式并不是傳統的古裝劇造型,而是含有典型劉海貼片、鬢角等由粵劇元素改動而來的發式。《白蛇傳·情》將戲曲與電影相結合,使得人物外觀做出了新的改變,給觀眾一種視覺上的新奇美學刺激。觀眾不會一味地否認人物角色的外觀,相反,觀眾會在電影的社會情境下不斷探尋造型設計所蘊含的內在線索——掐絲銅藝的精致、流動元素的優雅以及保留的戲曲韻味,這將賦予外觀更多的意義。在這一認知協調的過程中,觀眾在受到新的視覺刺激后會不斷更新他們原有的認知結構,并將它視為一種創新。
2.符號互動論觀點下的服飾意義
符號互動論的觀點主要聚焦于特定情境下雙方的互動歷程,因此電影服飾不能獨立于電影所展現的特定情境而存在。沒有參與到電影的特定社會情境中的觀眾,對人物角色的服飾外觀的解讀只能停留在表面,使得服飾意義少之又少。就像將一張服飾設計稿放置在觀眾視野中,不設定情境的前提下它就是一件沒有附加意義的服飾。在電影的特定社會情境下互動的價值在于,觀眾逐漸透過故事的放映與情節的推動,不斷更新他們對角色服飾的解釋,勾畫出服飾所具有的更廣泛的意義。《白蛇傳·情》中,白素貞的大部分服飾都有水袖。沒有觀看此電影的人可能認為,水袖是對戲曲服飾元素的運用,這是“水袖”作為一種象征符號,在人們認知結構中的共享意義。而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白素貞為救許仙,硬闖金山寺,大戰十八羅漢。酣戰中,她揮動數米長的水袖,卷起燈架上的燭臺砸向對戰的羅漢。與手持尖銳武器的十八羅漢相比,白素貞的武器是舞動的水袖,溫柔但有力,堅韌卻不會傷及性命。甩出的水袖不僅僅是白素貞為救許仙所呈現的勇敢,更是白素貞內心的“蕓蕓眾生”。水袖不再只是戲曲服飾的符號,而是與人物角色融為一體,顯露了白素貞內含的人格特質,飽含著更深層的意義。
相較于日常情境而言,電影中的社會情境較為特殊——即在雙方互動的過程中,觀眾是較為主動的一方。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觀眾會積極地、主動地探尋符合角色外觀服飾最為貼切的意義。因此,互動是一種動態而非靜態的歷程,需要觀眾在情境互動中不斷加以修改或歸納服飾的意義。《白蛇傳·情》中,除卻婚服的那一抹紅色,白素貞的服裝遠遠望去都接近白色。隨著憶情、鐘情、驚情、求情、傷情、續情、未了情等情境逐一呈現在觀眾視野中,觀眾會從這個動態過程中意識到白素貞每一款服裝的“白”都各不相同。換言之,選擇不同的服裝以便符合特定情境的需要,創造出特定的人物形象。在電影開場與許仙相遇時,白素貞的服裝是白中透著淡淡的藕粉色,展露了初見許仙時的美好;在傷情部分,白色的服裝上有較為明顯的黑色紋路,透露著白素貞得知許仙皈依佛門后的痛苦和絲絲的恨;在續情部分,服裝白色夾雜著灰色,就如同白素貞原諒了許仙,但被傷之后的印記并不會消失。在整部電影中,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白蛇一襲白衣貫穿整部電影,服裝成為情感的符號,通過細微之處的色彩差異隱喻著故事的發展、暗示了白素貞的心境變化。由此看來,外觀服飾在不同的情境下有著不同的內隱意義。符號互動論觀點將意義的變動視為一種正常現象。因人們會在電影的社會情境下不斷與角色外觀互動,所以這一過程中會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產生某種感覺、判斷和解釋。繼而,外觀服飾的意義被逐漸深化,愈益豐富,愈益深邃。
3.文化觀點下的服飾意義
服飾是整體外觀的一部分,外觀則是社會情境中的一部分,而社會情境又是文化及歷史環境中的一部分。因此,解讀電影中的服飾需要兼顧更為廣泛的文化情境。
電影中的服飾本身就有著歷史的印記,是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抽象觀念的一種表現形式,更體現了當下的集體價值觀,甚至是一種潛意識的層次表達出來的文化信念。觀眾在欣賞電影時,可能將這種文化信念映射到電影的社會情境中,并與服飾所攜帶的某種歷史記憶產生契合。《白蛇傳·情》中的服飾體現了兩點:其一是戲曲文化,其二是東方美學。該電影中的服飾借鑒了戲曲服飾象征性符碼的對襟、水袖等元素,并結合人物角色的演繹與情境的切換,將戲曲文化的含蓄、留白表達得淋漓盡致。人物的服裝均采用古法染色,如小青那身綠色服裝,先用藍靛染出藍色,再用梔子染黃,最后呈現出泛著淡淡綠色的石青、石綠的效果,與普通面料相比,顏色更為柔和自然,也更具古色古香。以植物暈染出的色調清新淡雅,色彩漸變自然、變化細微,有著簡約、淡雅之美。此外,服裝上的花紋是純手工刺繡,似古代山水畫的水紋和云紋,讓服裝更具層次感,又與服裝的色彩交相輝映,使得人物的服裝整體呈現出素凈、雅致的氣韻與美感,飽含東方美學。
戲曲電影《白蛇傳·情》預告片的播出已是讓大家贊揚與期待,正片上映后更是獲得一片呼聲。觀眾對電影呈現的內容會加以自己的經驗分析,審視、評判、反饋都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被大眾所認可的原因不勝枚舉,尤其是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不斷高漲的態勢下,《白蛇傳·情》的服飾藝術魅力與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心理產生深度共鳴,更有戲曲的融入與現代社會意識相互吻合。各大平臺的較高評價就意識形態層面而言,是國人無組織的、潛意識的對中國戲曲文化和東方美學的認可與贊嘆。
綜上所述,服飾以其無可取代的具象表現方式在戲曲電影《白蛇傳·情》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滲透著表層、中層與深層意義的展示。首先,服飾作為人物角色的外觀,新的改變成為觀眾視覺上一種新奇的美學刺激。其次,在戲曲電影中的特殊情境下,服飾的意義不再只停留在外表的意象美,更是彰顯了人物角色內心的情感之變化所在,凸顯人物的性格,彰顯角色的內在特質。最后,戲曲文化融于服飾之美,服飾之美傳達東方美學韻味,不僅增強了電影的藝術美感,而且體現了背后蘊含的價值觀與審美觀,更是寄托了新時代下觀眾對中國文化自信的共同心理訴求。
戲曲電影是戲曲,更是電影。《白蛇傳·情》打破了原有戲曲電影舞臺復原的拍攝手法,顛覆了戲曲服飾大紅大紫飽和度較高的刻板印象,把戲曲帶入了“大片時代”,同時吸引了更多年輕人走進戲曲電影。在面向大眾、面向喜歡看電影的年輕群體傳播時,能夠將文化自信的社會效應進一步帶到戲曲電影中來,不但傳承了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粵劇,更是弘揚了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創新了戲曲文化的傳播形式。
服飾在戲曲電影中作為一種傳達訊息的外觀線索和戲曲文化象征,在人物的塑造、角色心理的表征以及社會文化層面價值觀的傳達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以情境觀點——一個更加綜合的視角解讀電影中的服飾及其意義,從觀眾的認知結構、互動歷程以及文化解讀三個層面分析《白蛇傳·情》中的服飾,能夠讓我們更深層次地探尋其在戲曲電影中的特定社會情境中所具備的意義:影片中人物服飾的創新、服飾與人物內隱特質的聯結以及服飾背后的文化情境內涵與集體價值觀的體現。正是這層層意義的疊加,使得原本空洞的服飾注入了鮮活的靈魂,讓塑造的角色更具感染力。
電影《白蛇傳·情》中的服飾折射出的戲曲文化和東方美學是獲得觀眾喜愛的關鍵,也是這部電影取得成功的重要元素。不僅拉近了觀眾與戲曲之間的距離,使戲曲的魅力在更多維度和細節上被觀眾感知,而且充滿中國古典美學魅力,提升了電影的藝術感,對以后戲曲電影的制作與發展有著積極的借鑒價值和啟迪意義。將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戲曲與東方美學展現在更多受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眼前,是以后電影服飾設計的一大思路,更是對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