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陽
(佳木斯大學 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勤勞勇敢的赫哲族人民不但是漁獵生產的能手,而且熱愛歌唱,具有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舞蹈文化。多年來,大批專業與非專業音樂人士搜集整理及創作了大量的赫哲族民歌,其中,著名的《烏蘇里船歌》家喻戶曉,文藝工作者辛勤耕耘,為傳播、傳承和弘揚赫哲族音樂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20 世紀70 年代至今,黑龍江省的音樂工作者們創作了一些經典的赫哲族器樂作品,這些作品登上舞臺,反響非凡。其中雙二胡協奏曲《烏蘇里吟》旋律悠揚,表達深刻;月琴曲《漁歌》是劉錫津先生為月琴創作的《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組曲的其中一首,這首作品表現了赫哲族人民漁獵生活中的生動場景;黑龍江省歌舞劇院民樂團笙演奏家唐富創作了赫哲族音樂風格的笙獨奏曲《天鵝暢想曲》。在赫哲族器樂作品創作中,作曲家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劉錫津先生之后創作的竹笛曲《春潮》又是一首力作,該作品在赫哲族音樂風格的基礎上,將演奏技巧、旋律發展極盡升華。
20 世紀70 年代以來,演奏家和音樂教育工作者們為創作赫哲族器樂作品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黑龍江省各種音樂賽事,職業與非職業音樂工作者陸續創作了較多的赫哲族器樂作品。這些作品呈現在舞臺上,成果頗豐。筆者自創作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器樂作品以來,對赫哲族器樂作品情有獨鐘,二胡曲《赫哲隨想》和《莫日根贊歌》,分別獲得黑龍江省藝術學科優秀成果一、二等獎,為赫哲族器樂作品創作獻出綿薄之力。二胡曲《赫哲隨想》創作于2014 年,作品曲式為復部結構,旋律來源于赫哲族的“嫁令闊”“伊瑪堪”“漁歌”等民間素材,樂曲音域寬廣,節奏變化突出;該作品描述了赫哲族人民經歷了困苦艱難的歲月,新中國成立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赫哲族人民重見天日,過上了安寧富足的好生活,親切、愉悅和熱烈的情緒貫穿樂曲始終;此作品在黑龍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胡琴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首演,引起與會同仁較大的反響。當時,學會顧問、年近八十的老一代胡琴專家馬玉昆先生在會后對樂曲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馬玉昆老師認為,該曲是給人民聽的樂曲,旋律優美,技術精湛,便于流傳。2016 年,筆者嘗試為民族吹管樂創作赫哲族器樂作品,隨后創作了鍵笙獨奏曲《莫日根贊歌》,該曲表達了赫哲族人民英雄抗日的情景,“莫日根”是赫哲族英雄之意,樂曲在創作中運用了和音多變以及支聲復調和節奏重音轉移等創作技術,突出中國民族音樂的深邃與高深;這首作品同二胡曲《赫哲隨想》一同在2019 年高雅音樂進校園活動中成功演出,分別在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廳和黑龍江省內其他院校上演,得到了音樂同行的認可和鼓勵。古箏曲《烏蘇里江詩畫》是筆者2019 年創作的,樂曲描繪了烏蘇里江沿岸的美麗景色,赫哲人劃著漁船打魚、撒網,唱著情歌,逍遙自在的場景;該作品在黑龍江省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榮獲三等獎。以上概述似乎讓讀者感覺到赫哲族器樂作品創作甚是繁榮,但事實確遠非如此,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喚起專業作曲者的澎湃之心。作為我國少數民族赫哲族的音樂分支,器樂作品創作的隊伍及作品規模并不理想,優秀作品捉襟見肘。同時,此領域也是有待開發的廣闊沃野,在多元化的浪潮下,民族器樂作品創作或許并不耀眼,但也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黑龍江省是赫哲族聚居地,但近年來赫哲族民樂作品越來越少。目前,黑龍江省有規模的民族音樂團體為黑龍江省歌舞劇院民樂團、哈爾濱音樂學院民樂團。調出兩團的近期演出節目單,我們能否找到赫哲族器樂作品?答案很明顯。由此可以看出,當下此類作品的創作或許難以為繼。筆者工作、生活在赫哲族聚居區域,有責任為該區域音樂文化的發展獻計獻策,希望有關樂人志士共謀發展。
赫哲族的民族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讓其民族文化廣為流傳,加強對赫哲族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的保護及傳承勢在必行,其中,民族器樂作品的創編與弘揚顯得尤為重要。
保護赫哲族的民族音樂文化首當其沖便是當地政府的支持。進入2000 年以后,在國家民族政策的引導下,在眾多學者的推動下,少數民族的音樂學科有了很大的發展。例如,同江等地政府已設置赫哲族“烏日貢”大會節日,雖然能夠推動赫哲族文化的發展,但這對赫哲族器樂作品的傳播也只是杯水車薪。所以,政府要出臺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條例,加快推進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工作。
其次,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網絡發達的優勢,在年輕人的網絡“社會”中掀起少數民族音樂傳播的熱潮。政府要大量培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人才,為保護和弘揚赫哲族優秀音樂作品提供人才保障。民族院校和民族自治地方,開始建立專門培養少數民族文化人才的基地。一大批傳承、弘揚少數民族優秀音樂作品的骨干隊伍將茁壯成長,赫哲族器樂作品文化發展壯大也指日可待。
中國各個高校,尤其東北的高校要努力宣傳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讓學生更詳細地了解到赫哲族的音樂文化,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赫哲族的器樂作品,使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民族意識得到有效增強。各個專業的教師也應盡力向學生傳授赫哲族的民族文化,講解與其相關的曲目,傳播赫哲族器樂作品。另外,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有關赫哲族的音樂作品討論研究,例如:赫哲族器樂作品演奏大賽、作品創編比賽和赫哲族民族音樂篝火晚會等,將宣傳少數民族器樂作品與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弘揚赫哲族器樂作品。高校相關部門還要成立專業的機構,搜集有關赫哲族音樂文化的資料,引進專業人才,從多個方面入手,研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從而提高東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
從現狀來看,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區域性高校以及文化部門共同處理。筆者曾創作多首赫哲族器樂作品,用于實踐展示,其中,高雅音樂進校園、省大學生藝術展演、校園音樂技能大賽等活動均承載了傳播赫哲族器樂作品的功能。傳播赫哲族器樂作品需要多管齊下,從不同的方向來解決這些問題。而赫哲族器樂作品想要繼續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扶持以及幫助。
現如今網絡媒體的發達也有利于赫哲族器樂作品的傳播。將赫哲族器樂作品傳至抖音、微博、快手等娛樂軟件,一首器樂作品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上億次播放量,使聽者們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就了解到赫哲族的音樂文化。另外,上述兩點中提到的高校比賽和一些現代化手段也是傳播作品極為重要的媒介。現在,赫哲族器樂作品在各大晚會出現的次數逐漸減少,保護和弘揚赫哲族器樂作品迫在眉睫。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資金以及人力物力來統籌協調,加大在網絡中的宣傳以及培養相關的藝術人才,積極利用攝影展、音樂會、赫哲族音樂文化陳列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成果展覽等活動大力宣傳赫哲族器樂作品。筆者相信,在這些政策以及人才的扶持之下,能夠誕生出更多優秀的創作者以及作品。
從筆者創作的些許作品中可以看出,赫哲族音樂領域是一片待耕種的沃土。如何讓這些作品傳播到廣大的人民群眾中,就需要各大樂團以及高校等機構利用這些優秀的作品。例如,黑龍江省歌舞劇院民樂團,哈爾濱音樂學院民樂團等加入赫哲族器樂作品表演的行列中。這樣不僅能夠宣傳展示優秀的民族器樂作品,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促使一大批優秀的文藝創作者共同來耕種這片肥沃的土地,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赫哲族民族器樂作品,使得該類作品能夠形成一定的規模以及數量,這樣能強有力地保障赫哲族器樂作品走出黑龍江這片土地甚至在國際多元的民族文化中嶄露頭角,使得更多的人能夠熟知這個聚居在北方的民族及其優秀的器樂作品。
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能加強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融合。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出臺一些具體的實施方案,推進赫哲族器樂作品的發展,可以圍繞“政府指導、高校培養、市場運作、群眾參與、加快發展”的新模式。筆者相信,這能夠使赫哲族器樂作品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使黑龍江省的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