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昉
(濟寧學院 山東 曲阜 273155)
山東省是民間音樂資源富集省份,但其產業化利用和發展現狀卻是與民間音樂資源規模不甚相稱的。具體表現在:只有少數民間音樂品種比較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化創新,但其他大多數民間音樂則困躓于日益萎縮的傳統演藝市場(如城鄉紅白喜事用樂)上,因受到現代文娛產品持續沖擊而日益邊緣化,甚至瀕于失傳的境地。比如,臨沂民歌得益于紅色文化旅游項目——大型實景演出《蒙山沂水》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創新推廣;魯南五大調憑借《鹿乳奉親》等部分新作而成功吸引了當地群眾的文化娛樂興趣。但它們只是山東民間音樂中少數的“幸運兒”。其他像嘉祥鼓吹樂、山東大鼓等數量眾多的樂種,要么仍操舊業,服務于日益萎縮的城鄉婚喪禮樂市場,面臨數碼器材、流行音樂的強力擠壓;要么則有賴藝術院團、非遺中心的大力扶持才得以起死回生,雖初步恢復傳統的演出形態,但文化影響力與其歷史上的極盛期已不可同日而語。像棗莊運河船工號子這樣并非為市場商業表演而生的勞動歌曲,面對當前變革中的文娛市場更顯得無所適從,難免瀕臨失傳的險境。
之所以產生如上文所述的現狀,其根本原因在于山東省民間音樂資源的創新利用不足。創新不足,山東音樂界就難以推出契合信息時代觀眾審美需求的作品,也就難以跟上當代文娛業態發展的步伐。這直接導致山東省民間音樂資源所變現的產品和服務形式均十分有限,需要從創作思路、創作手法、表演方式等各方面展開銳意創新,通過“供給側改革”來引導社會公眾對山東民間音樂產品產生新的文娛消費需求,從而推動適應信息時代文娛發展趨勢的山東民間音樂產業化創新發展進程。而在這一領域,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憑借其獨有的優勢,有望發揮“急先鋒”的作用。故下文主要闡述以高校音樂專業實踐、實訓活動創新改革來推動山東民間音樂實現產業化創新發展的思路與方法。
當前,隨著我國公眾知識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其旅游趣尚也正在發生鮮明的變化。具體表現在,公眾對于接觸、游賞各類“異質文化”景觀報以越來越高漲的興趣,期望通過探索與當前日常生活有所差異的其他特定人群生活方式來獲得求知欲、審美等多方面的滿足。受上述旅游趣尚的感召,文化旅游在我國各地蓬勃興起,逐漸成為我國旅游市場的主導業態形式。就山東省來說,目前已開發了眾多的文化旅游項目,并且相當一部分的文旅項目已引入了山東傳統音樂表演項目,豐富視聽效果。比如“曲阜三孔”的祭孔樂舞表演、臨沂市“蒙山沂水”項目基于沂蒙老區民間音樂曲調而推出的大型實景演出等,都屬于山東省民間音樂資源融入文旅項目的典型案例。
然而,上述文旅項目僅是山東各地旅游項目中引入民間音樂、傳統音樂表演的“少數派”案例,山東省內各地市的其他大多數文化旅游項目并不包含傳統或民間音樂演出的場景或環節。由此可見,在文化旅游領域,山東民間音樂資源的應用還存在著大片尚待開墾的“處女地”,這也就為高校音樂專業依托山東省眾多文化旅游項目開展藝術實踐、實訓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當然,這僅是從“量”的角度揭示了高校依托文旅項目開展藝術實踐、實訓的無限可能性。而要切實推動山東高校音樂專業扎根、落戶于文旅項目之中,還需要從“質”的層面加以創新,拿出讓文旅企業感興趣的創新型實踐、實訓方案。只有這樣,山東各地市的文化旅游景區才樂于接納高校音樂專業入駐其中開展實訓、實踐,也才能推動高校藝術實踐在山東省文旅景區內“百花齊放”式普及推廣。而這個“質”的創新,就可以鎖定在開發互動型文旅體驗項目上。
目前,像“曲阜三孔”祭孔樂舞表演、臨沂市“蒙山沂水”大型實景演出等“一枝獨秀”型的山東文旅音樂表演項目,都屬于觀眾被動欣賞型的歌舞或音樂表演。它們雖能給觀眾帶來別具一格的審美體驗,但卻難以達成同觀眾的互動交流,難以給觀眾帶來參與性的心理滿足。有鑒于此,高校音樂專業要在文旅景區內部建設實踐、實訓基地,就必須致力于打造參與性、互動性強的體驗項目。在這一方面,高校恰能發揮自身優勢來補足文旅景區的這塊“短板”。具體來說,高校音樂專業可邀請本省民間音樂傳承人與學生一同進駐文旅景區內部,不僅開展音樂表演活動,而且同時開展面向游客的教唱、教奏等一系列的現場教習活動。待教唱、教奏基本成功后,則可由學生或傳承藝人帶領游客采取對唱(奏)、聯唱(奏)等多種形式聯袂表演相關曲目,從而開發出互動式、參與型的文旅表演項目。
這樣,游客就能在文化旅游過程中獲得趣味橫生的學習機會,更加深刻地感受景區豐厚的文化內涵和音樂文化之美,從而增強景區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學生在和民間音樂傳承藝人入駐景區期間朝夕相處,實時向傳承藝人請教唱、奏、演等方面的經驗技巧,從而在相當程度上保障了對該種民間音樂的“活態傳承”,并為民間音樂的保護工作贏得了“源頭活水”的資金。此外,入駐景區實訓的學生還可憑借自身活躍的思維,鼓勵游客融入自己的習慣方式(比如唱流行歌曲時的習慣方式)來演繹所教唱的歌曲,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有望從游客的眾口傳唱中提煉出一些改良山東傳統民間音樂演唱的“金點子”,摸索出一套適應現代觀眾欣賞趣尚的山東民間音樂改良新思路,從而為山東民間音樂的創新和產業化發展提供來自演出一線的經驗支持。
2018 年8 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2018)》,首次將“數字廣播影視及視聽內容服務”“數字創意與融合服務”“數字化娛樂服務”“數字新媒體服務”等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新型服務業界定為文化娛樂領域的“新業態”。這提示高校音樂專業,必須積極向上述“新業態”靠攏,將藝術實踐、實訓的舞臺搭建到廣闊無垠的網絡空間中,才能為山東民間音樂的產業化創新找準一條康莊大道。
在這一思路指導下,山東省內高校音樂專業應積極利用抖音、快手等在高校學生群體中普及應用率極高的社交新媒體平臺來搭建面向網絡的藝術實踐新渠道。具體來說,教師要指導學生汲取所學習的山東民間音樂曲式、調式、旋律、和聲等方面的寫作思維、寫作手法及一些特色唱、奏技巧,來創作一些充分汲取山東民間音樂元素、基本保持山東民間音樂審美風格但又融入了部分流行、現代音樂寫法、唱(奏)方法的新型曲目。而后,對這些新創作曲目進行排演之后,將演出視頻發布到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以此來吸引部分熱愛民間音樂的青年網友關注,并集聚一定數量的粉絲群體。接下來,高校音樂專業的師生則通過與粉絲觀眾的網際互動交流,從后者的反饋中逐步摸索出當代青年觀眾對民間音樂的欣賞趣味偏好。進而據此不斷調整汲取山東民間音樂藝術元素創作改良曲目的思路與方法,直至創作出受到廣大粉絲歡迎、好評的曲目。
這樣,憑借網絡空間藝術實踐的驅動,高校音樂專業的師生就能夠通過與潛在觀眾的互動交流來摸索出一套順應當代觀眾欣賞趣尚來改良創新山東民間音樂的思路方法體系,從而為山東民間音樂在網絡空間中實現產業化發展奠定藝術思維方面的前提條件。不僅如此,高校音樂專業的師生還能夠借助社交媒體平臺,把那些受到粉絲歡迎的山東民間音樂改良創新曲目分享、推薦給文化傳媒企業,從而為校企合作推動山東民間音樂網絡文娛產業化創新發展打開實踐層面的方便之門。
綜上所述,當前山東民間音樂之所以未能打開產業化發展局面,主要是因為創新不足。而當前文化旅游產業的蔚然興起和網絡新媒體的普及應用,則為山東民間音樂的創新提供了絕佳的實踐平臺。所以,山東省內高校音樂專業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通過開發互動參與型文旅表演項目、新媒體創新展演項目來開辟藝術實踐實訓創新渠道。同時,借助藝術實踐實訓的創新來為山東民間音樂的產業化發展創設、積累藝術思維、合作企業及市場等方面的條件與資源,最終為山東民間音樂實現產業化創新發展鋪平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