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周
(上海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上海 200234)
筆者選擇的書本是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西安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室專家鄭敏教授所著的《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札記》。這是一本學術性讀物,對于作為視唱練耳與教學專業學習者的筆者來說,有很重要的教學參考意義。這本書記錄了作者50 余年的視唱練耳教學經驗,能夠為初次接觸視唱練耳與教學專業的筆者提供很多經驗之談,同時其中集合了關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材編寫與適用、教學經驗總結等方面的內容。在視唱練耳與教學的教學研究中,筆者在課題中做過關于音樂表演方面的探究,相信在閱讀、理解本書的過程中,能夠結合之前學習的研究方法,獲得全新的體驗與認識。
《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札記》分了14 個部分,筆者根據其中的內容,按照學習視唱練耳的規律將其進行劃分。筆者在讀書的時候,將其分為“視唱練耳專業內容學習解析”以及“教師教授視唱練耳課程的方式”兩個大版塊,對書本內容進行概述和探討,將不同內容進行穿插分析。
作者在“視唱練耳是怎樣的一門課程”中,非常詳細地介紹了視唱練耳課程的具體任務,從視唱練耳課程的基本任務開始,分步驟進行學生的培養和發展。通過本版塊的內容,筆者認識到曾經的自己對于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總體認識有所不足,筆者之前認為,視唱練耳課程是一門“看譜唱”與“用耳聽”相結合的課程,但是在作者的介紹中,筆者真正了解到,這只是課程中的一個方面,課程教學中共有八項任務需要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完成,總結起來其教學目標是圍繞著“發展音樂聽覺”這一主旨進行的,其教學內容是“視唱和聽寫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選自各國、各地區的民間音樂或是中外各時期作曲家的作品”,總的來說是“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綜合性知識”。這些特征更是和之前音樂學分析研究中的中西方音樂史、音樂表演甚至美學、哲學、心理學相關聯,在視唱練耳的專業課程中,需要穿插這些知識深化整體音樂效果。
在筆者閱讀的內容中,筆者認為“固定唱名法和首調唱名法”“淺析聽寫”“關于節奏”“通過對比找出正確答案”這幾個內容可以放在一起,因為這是視唱練耳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并且結合在一起解析,更能夠將整個課程的內容作一個概括。
作者從學生的情況出發對首調和固定調唱名方法進行了分類,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具備絕對固定音高、兼具固定首調、熟悉首調。這對于教學研究來說意義重大。唱名不僅僅表現在視唱過程中,在練耳過程中也有必要之處。筆者曾經練習的就是其中的第二種類型,更能夠理解訓練中的困難之處。此外,在“淺析聽寫”與“關于節奏”中,作者再一次強調了實踐抄寫的重要性。常說的“理論離不開實踐”就在于此。文章中作者也感慨,從前的教學方式中,打印機、復印機并未普及,因此學生在抄寫過程中也能培養學習能力。更加令筆者贊嘆的是,書中詳細地記錄了提高聽寫能力的全過程,詳細到“加強音樂基本技能訓練、音樂記憶能力的培養以及重視學習音樂基本理論”這樣的規范性內容,和“定調、提示、規定遍數”這樣的細節性內容都有所提及,且給出了具體實例。這對于剛剛踏上音樂學習道路的筆者來說,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關于節奏的講解中,也很好地分析了節奏的構成要素,對于節奏與音高結合后的旋律,在練耳以及視唱中都給予了詳盡的訓練方式。在作者的對比教學中,可以看到辯證的思維方式。在筆者之前的印象中,對比更多的是運用在節奏的聽寫上,在節奏對比的過程中找到分析方法等等,又或者是對比旋律的色彩,以加深學生對調性的理解。但是這里,作者通過音程的構唱練習,將其應用范圍拓展到了視唱訓練中。
總之,《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札記》中關于視唱練耳專業內容學習的分析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讓筆者拓寬了思考方向。同時,作者在寫作中也做到了理性知識點與個人感性教學體驗的融合,將理論與實例做了結合,且講述了分析和教學方法。
在之前的音樂學課程中,筆者在關于音樂表演的研究中,探索了關于可視化分析的內容,當時筆者也提出了一個觀點,即可視化分析使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演唱變成數據信息,進行量化,讓看似“隨意”的發揮不是那么的沒有理論支撐。在閱讀書籍后,筆者反而認為,視唱的訓練過程不需要那么多規定,需要更多的在一定的范圍內自由進行。同時,“視唱和聽寫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選自各國、各地區的民間音樂或是中外各時期作曲家的作品”,結合了中西方音樂史的研究,所以對于作品的背景了解得越深刻,對于視唱練習的把控就越加精準,這點在筆者自身的彈唱訓練中也有所體現,筆者認為自己對于中西方音樂史的研究也應該更加深入。
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在教師對于學生視唱練耳能力的培養上,考慮到了很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藝術需求,比如首調和固定調的探討中,就分析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家長對于孩子藝術修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第一種類型——固定音高。這也確實是現在的一種主流發展方向,也給予了教師全新的挑戰,如何因人而異地培養,滿足不同類型的視唱練耳學生對于專業的實際需求?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在《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札記》關于教師教學、教材選擇等方面的內容中,都強調了需要滿足學生共性和個性的需求,同時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側重點不同的培養。
在“用音樂中的‘繁——簡’辯證關系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這一章節中,就指出用辯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將節奏問題進行拆解教學。再比如在“關于視唱教材的編寫和使用”中,教材作為教學經驗的總結,是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不斷改進和完善的結晶。教材的好壞對于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教材中應該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思想以及教學目標。書中也有關于現代音樂的介紹,在當下日新月異的音樂發展過程中,更要關注學生的音樂素養。書中談到“我們要使學生了解這些動向,了解并學習這些新作品的風格及技法特征,學習并積累這些新的音樂語言,以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增強自身專業的適應能力,用以促進自己的創作和藝術實踐。無論學習什么專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都很難跨越自己現有的知識范圍,很難跟上當前音樂發展的步伐。”筆者認為,不僅僅需要讓學生了解這些動向,或者風格技法,教師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進步、不斷發展。在教學法的研究中,學生的發展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學生的發展也需要不斷更新。書中多處強調學生的發展和實踐的運用,以及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側重點不同的培養。
在關于現代音樂教學的研究中,作者在“對現代音樂教學的一些思考”“視唱練耳與樂理”章節中,提出了多種新的訓練方法,讓整體的訓練內容向普通學生靠近,更加在乎非專業學生和專業學生的不同需求,在學術價值上也有了更明顯的提高。
筆者目前在琴行擔任視唱練耳與樂理教學的老師,且大多數時候都在對學生進行視唱練耳與樂理的啟蒙培訓。在此過程中,這本書對于筆者來說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札記》對于視唱練耳整體邏輯的梳理以及學科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作用,且非常適合作為從簡到繁的學習資料供啟蒙學生學習。筆者按照《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札記》的方法,將節奏訓練進行拆分,然后對學生進行教學。
將比較復雜的整條節奏拆分為節奏型后,學生的理解能力上升,并且在聽寫的過程中規定次數,讓學生在練耳方面的成績大幅度提升,這對于視唱練耳方面的研究者和教師都起到了啟迪的作用,并且能夠促使筆者想到更多的教學方法。
關于音樂心理學與視唱練耳教學的融合,在琴行的實踐中,筆者也將學生的心理活動放在第一位,更加關注學生在不同情緒下或者不同環境中學習的質量,關注到這些之后,筆者相信對于教學會有更多的思考,能夠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更好的、創新的、有效的知識性內容,并且可以運用于實踐。
仔細閱讀與研究《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札記》之后,筆者整體視唱練耳教學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具體,并且對于整體脈絡有了更加完整的把握。整本書的行文脈絡十分清晰,展現出了作者50 余年教學生涯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且都給予了解答。對于研究視唱練耳與教學的筆者來說,該書提供了多學科結合的思路與方向,極具借鑒參考價值。對于研究視唱練耳與教學的研究者或者本專業的學習者,以及教授視唱練耳的教師來說,該書都有開拓視野、完善思路的良好作用,能使教師更多地將目光放在學生身上,更好地注重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