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
(河南師范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多姿多彩的節日,也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一系列習俗,這些節日和習俗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濮陽謝氏家族臘八儀式作為一種古老的節日傳統,極具地方特色。
音樂民族志是一種描述群體的音樂文化的藝術和科學。研究者從共時和歷時兩個角度深入探究研究對象,并以客觀的文筆將其闡述。通常研究者在深入田野后,會將目光聚焦于音樂本身,包括唱腔、演奏形式、樂器等。但在音樂民族志視域下要求研究者將音樂放置在文化中,以總體觀研究音樂。這就要求研究者在工作時不僅需要收集局內人的資料,也需要從客觀的角度來解釋這些資料,這樣才能確保音樂文化細節的客觀性以,給予讀者信任感。
研究者在研究一個音樂事項時應采取一種整體論的視角以描繪一個族群的廣闊圖景。這種描述包括這個族群的歷史、信仰、經濟、環境等各方面,這就需要在田野考察中盡可能地去搜集資料,以便在描述音樂事項所處生存環境的整體概況。帶著整體觀進入田野,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好的探索族群中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主位觀是從音樂局內人的視角探求音樂活動的客觀發展規律及音樂行為的內涵。通過被研究者的思維方式、行為及信仰等方面可以幫助研究者探尋局內人的行為方式,這對于研究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不理解局內人的行為方式,就不可能理解音樂活動的深層文化內涵。僅僅留在表面,只能對音樂活動進行簡單描述。
許多研究者在使用音樂民族志的視角對音樂事項進行研究時,往往會重視局內人的觀念而忽略客觀性的分析。換言之,就是過度專注了主位的描述,而沒有將搜集來的資料置于客觀的角度中進行處理。
擬設想在“淺描”到“深描”的過渡期間,應該建立兩個較基本的原則:其一是必須建立在扎實的田野考察基礎上,對研究對象的表演過程、本文、文化語境(上下文)等基本特征進行詳盡的描述,然后才談得上去做進一步的理論性分析、比較或文化象征的闡釋。其二是上述的描述性工作應該以微觀的研究課題為基本的規模范疇,然后在此基礎上去進行較宏觀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楊民康先生將音樂民族志實踐過程的探討分為三步:考察前景—描寫中景—歸納背景。其中考察前景就是我們常說的田野考察,這要求研究者帶著總體觀和主位觀深入田野,廣泛搜集資料,為描寫中景打下堅實的基礎。描寫中景是在廣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對音樂事項進行客觀的深入描述,為后面歸納背景和分析提供文本材料。歸納背景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對音樂文化進行分析和探索,以勾畫音樂與其周圍環境的關系結構。
研究者在運用上述三個步驟時,可以根據研究對象的具體情況而做適時的改動。但是唯有一點,在對音樂事項進行描述時,不論是歸納不同的傳統音樂還是描述音樂展演過程,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保持客觀的態度,不能摻雜主觀感情。
1.臘八節習俗
臘八節源于蠟祭,后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融入了其信仰因素最終成形,是我國傳統風俗和外來宗教結合的產物。臘八節的雛形臘祭,形成之初便是作為祭祀祖先的節日,是當時人們最為重要的年終祭祀活動。但是隨著朝代的變化,臘祭的日期、儀程都有所不同。臘祭的思想基礎是凡是與農業生產活動息息相關的人或事都可以被供奉起來。《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胡公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從這里可以看出臘日這天民眾會擊鼓驅疫,同時該儀式也融入了佛教的文化。在臘八節,人們會舉行盛大的祭祖儀式,這是典型的“報功儀式”,通過儀式感激祖先過去一年的庇護,希望在新的一年也可以順利度過。這樣的儀式在民眾心理是威嚴的、充滿敬畏的,表現了人們對于祖先的尊重,祈福的過程也體現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2.謝氏家族的傳統
明朝洪洞古大槐樹遷民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意義深遠的一項重大國策,究其原因是中原地區由于受到戰爭的影響,人煙稀少、荒地過多。而山西地區雖然也受到了戰爭的影響,但由于地形因素,加之明太祖調養生息的政策,人口穩定增長,社會秩序安定,出現了勞動力過剩的局面。因此,以朱元璋為首的統治集團作出了遷山西民至河南的國家政策。濮陽花園屯謝氏家族是明永樂七年從山西省平陽府遷至濮陽地區。謝氏家族稱最先遷居至此的祖先為葵公。該族臘八祭祖儀式的由來是其始祖葵公逝世后,二世祖在臘八那天為葵公舉行盛大的葬禮,自此每年的臘月初八,謝氏家族便聚集在葵公故居,到墓地請靈,回府祭拜,逐漸形成了臘八祭祀儀式,現在的儀式流程是根據家譜中的記載而成。
1.強化家族認同感
濮陽謝氏臘八祭祀深受儒家禮儀文化的影響,而儒家禮儀文化的核心則是祭禮。儒家的祭禮對象有三:分別是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賢。支持儒家禮儀文化的思想根源是“禮”。對于儒家來說,天下萬物無一能離開禮。如果沒有禮,則無法端正民俗,起到教化的作用;如果沒有禮,則沒有長幼尊卑、親疏遠近,以至于沒有君臣、父子的關系;如果沒有禮,則威嚴不得展現,秩序混亂。《論語·為政》記載:“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將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包含在禮中,而真情則是禮儀的基礎。儒家作為“禮”的先行者和倡導者,其對禮最重要的思想也包含在祭禮中,通過禮儀將生命中最重要的生和死進行表達,以血緣為紐帶,強調“孝”義,發揮其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和意義。因此,以儒家祭祀倫理為思想基礎的濮陽謝氏臘八祭祀儀式可以維護家庭內部關系和良好的社會秩序,強化家族認同感,表達對已逝親人的思念和追憶。
2.維系集體記憶
儀式之所以有其存在的理由,不僅是因為儀式化的行為,更是因為儀式所蘊含的思想動力。任何一種文化習俗,在其出現之前便融入了一個族群的信仰或歷史記憶。臘八祭祀儀式是濮陽謝氏家族獨特的文化模式,也是家族中共同記憶的承載體,是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儀式的過程中,祖先遷民歷史和家族發展史口口相傳,加強了屬于這個家族獨有的記憶,這也是加強族群認同的重要一環節,更是情感源頭的根本。儀式中充滿了歌頌祖先、教育后代的內容,例如祭祖文。除了定期舉行祭祖儀式,謝氏家族還會編纂家譜以及加強對后代的教育。謝氏家族自明初遷民至濮陽后便開始修建家譜,將家族內的人際關系記錄下來,而祭祀則是傳遞這種“規則”。總而言之,這種具有文化認同感的族群集體記憶一旦形成,會從意識形態方面左右人的觀念,支配人的行為。尤其是對于參加祭禮的族內青少年,這種定期的大型“家庭教育”會深深地影響著他們。
3.娛樂功能
祭祀儀式隨著歷史發展,其內容、形式和功能都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尤其是在物質資料富足的當今,儀式一般都發展成了簡約的形式,臘八祭祀儀式也不例外。筆者通過走訪局內人,大家對于儀式所抱有的期望更多的也是“通過擊鼓迎春,為明年討個好彩頭”,臘八祭祀儀式也由形成之初單純的祭祖功能轉化為了娛樂和敬祖的雙重功能。音樂對儀式的有效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們的情感在音樂中被欣賞,二是音樂會使人們產生幻想,更加具體地感受儀式傳達的情感。在臘八儀式中,如雷貫耳的鑼鼓聲使得這些表演人員最先感受到快感,圍觀的村民也在這喜慶洋洋的節奏中感受到春節臨近的快樂。俗話說“臘鼓驅疫”就是人們希望通過鼓聲驅趕不幸,這是人們渴求平安喜樂的樸實愿望。
“音樂民族志是描述性的,這種描述法不僅記錄聲音,也記錄聲音的建構、創造和欣賞的方式,記錄聲音對個人、全體、社會和音樂進程的影響”。探求儀式意義不僅要描述和分析特定儀式過程,還要深入地挖掘其所隱含的深層文化內涵。綜上所述,臘八儀式作為謝氏家族的重要文化事項,展現了他們的精神內涵。通過對濮陽花園屯謝氏家族儀式音樂的客觀描述和研究,不僅讓我們了解到臘八祭祀儀式中的音樂在歷史發展中依然保持魅力,并且與當地信仰息息相關,對當地人的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
注釋:
①楊民康.描述與闡釋:音樂民族志描寫的方法論取向[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04):96-103+5.
②(南朝梁)宗懔撰,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64 頁。其中,“金剛力士”是佛教名詞,即持金剛柱的力士。
③趙書峰.音樂民族志書寫與表述的多元風格[J].歌海,2021,(02):11-14.